長征的時間起點和終點及其歷史意義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04-23】
長征,作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軍隊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不僅是一次戰略轉移,更是一次精神上的重生。長征的時間跨度為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起點在江西瑞金,終點在甘肅會寧。這次長達兩年的艱苦跋涉,不僅改變了中國革命的命運,也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長征的起點:江西瑞金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即紅一方面軍)在江西瑞金集結,準備開始長征。瑞金,這座位于江西省東南部的小城,曾是中國工農紅軍的重要根據地之一。在這里,紅軍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進行了大量的土地改革和社會變革,贏得了廣大農民的支持。然而,隨著國民黨軍隊的不斷圍剿,紅軍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化。
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中央紅軍不得不作出戰略轉移的決定,開始了長征。
長征的主要路線
長征的路線復雜多變,紅軍在行進過程中經歷了無數次的艱難險阻。主要路線如下:
1. 突破敵四道防線:紅軍從瑞金出發后,首先面臨的是國民黨軍隊設置的四道封鎖線。經過英勇戰斗,紅軍成功突破了這些防線,為后續的長征打下了基礎。
2. 強渡烏江:烏江是紅軍長征途中遇到的第一條大江。面對敵軍的嚴密防守,紅軍憑借智慧和勇氣,成功強渡烏江,繼續向西挺進。
3. 占領遵義:1935年1月,紅軍攻占了貴州北部的遵義城。在這里,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4. 四渡赤水:在遵義會議之后,紅軍采取靈活的戰略戰術,四次渡過赤水河,成功擺脫了敵軍的追擊。
5. 巧渡金沙江:1935年5月,紅軍在云南境內巧渡金沙江,再次擺脫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
6. 強渡大渡河:1935年6月,紅軍在四川境內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跡。
7. 翻雪山:紅軍在四川西部翻越了多座雪山,其中最著名的是夾金山。高寒缺氧的環境給紅軍帶來了極大的考驗。
8. 過草地:1935年8月,紅軍進入四川西北部的茫茫草地。這里地勢險惡,食物匱乏,許多戰士因此犧牲。
9. 陜北吳起會師: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到達陜西吳起鎮(現吳起縣),與陜北紅軍會師,行程達2.5萬里。
10. 甘肅會寧會師:1936年10月,紅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宣告長征的勝利結束。
長征的其他重要部隊
除了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外,還有其他幾支紅軍部隊也參與了長征:
- 紅二十五軍:1934年11月16日,紅二十五軍從河南羅山何家沖出發,1935年9月15日到達陜西省延川市永平鎮,加入陜甘紅軍,組建第十五紅軍軍團。行程近萬里,是最早到達陜北的紅軍部隊。
- 紅四方面軍:1935年5月初,紅四方面軍放棄川陜蘇區,從漳明、中壩、青川、平武出發,到岷江以西。1936年10月9日,到達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達1萬多里。
- 紅二、紅六軍團:1935年11月19日,紅二、紅六軍團從湖南桑植、劉家坪出發。1936年10月22日,到達會寧以東的將臺堡,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達2萬多里。
長征的歷史意義
長征的勝利,對中國革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 保存了革命力量:長征期間,紅軍克服了重重困難,保存了中國共產黨的核心力量。這些力量后來成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中堅力量。
2. 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3. 建立了穩固的革命根據地:長征的勝利使中國共產黨在陜北建立了陜甘寧抗日根據地。這一根據地不僅為抗日戰爭提供了堅實的后方支持,也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4. 弘揚了革命精神:長征過程中,紅軍戰士們表現出的堅定信念、不屈不撓的精神,成為中國革命寶貴的財富。這種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成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象征。
5. 粉碎了敵人的陰謀:長征的勝利粉碎了蔣介石企圖消滅中國共產黨的陰謀,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長征的國際影響
長征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在國際上也引起了廣泛關注。許多國際友人,如埃德加·斯諾,通過他們的著作向世界介紹了長征的壯舉。長征的成功,展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的頑強意志和卓越能力,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和支持。
長征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次偉大壯舉,它不僅是一次戰略轉移,更是一次精神上的重生。長征的勝利,使中國共產黨有了穩固的革命根據地,使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有了堅實的后方支持。長征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成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象征。
長征的歷史意義,不僅在于它改變了中國革命的命運,更在于它為中國乃至世界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搜索教員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鄭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 蘇教員 華中科技大學 公共管理
- 蔡教員 北京郵電大學 電信工程及管理
- 楊教員 華中農業大學 應用化學
- 劉教員 首都醫科大學 法律 建筑設計
- 劉教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材料智能設計
- 多教員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安全工程
- 周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學前教育(師范)
- 于教員 北京大學 教育學
- 陳教員 清華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