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樹葉:一場與自然對話的寫作課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10-23】
秋天是自然界悄然換裝的季節。當清晨的露水沾濕草地,陽光透過稀疏的樹冠灑下斑駁光影,孩子們在校園外的小路上撿起一片紅得發亮的楓葉,輕輕捏住葉柄,仔細端詳——這不僅是秋日里的一次散步,更是一堂生動的語文課。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習作3》以“觀察秋天的樹葉”為主題,引導學生走出教室,走進自然,用眼睛看、用手觸摸、用心記錄。這不是一次簡單的寫景練習,而是一場關于觀察力、表達力和情感聯結的綜合訓練。它不追求華麗辭藻,而是從真實體驗出發,讓孩子學會用文字留住季節的痕跡。
課程的第一步是組織秋游。教師提前明確任務:不是隨意玩耍,而是帶著問題去發現。學生需要留意不同樹木的葉子,注意它們的形狀、顏色,甚至氣味和觸感。有人注意到梧桐葉像手掌一樣張開,邊緣有鋸齒;有人發現銀杏葉像一把小扇子,到了深秋變得金黃透亮;還有孩子撿到一片冬青葉,即使在寒冷中仍保持墨綠,葉片厚實光滑。
這些細微的差異,都是寫作的素材。
觀察不能停留在表面。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同樣的樹,在春天是嫩綠,到了秋天卻變成橙紅或金黃?這個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通過查閱資料,他們了解到,樹葉的顏色變化與葉綠素、花青素等色素有關。夏季光照充足,葉綠素主導葉片顏色,使葉子呈現綠色。
秋季日照縮短、氣溫下降,樹木逐漸停止制造葉綠素,已有的葉綠素分解,其他色素便顯現出來。楓樹因積累大量花青素,葉子變紅;銀杏則因類胡蘿卜素含量高,呈現出明亮的黃色。這些知識不是死記硬背的科學結論,而是孩子親手揭開的自然之謎。
課堂上,教師拿出楓葉標本,引導學生分步驟觀察。首先識別結構:葉柄連接枝干,葉片是主體部分。接著觀察葉片形態:楓葉通常有三至五個裂片,形如星狀;邊緣呈不規則鋸齒狀。再看葉脈分布:主脈從葉柄延伸至中心,側脈呈放射狀,清晰可見。最后觸摸質感:新鮮的楓葉柔軟有彈性,干燥后變脆,輕輕一折就會斷裂。
每一個細節都被拆解成可描述的語言單元。
寫作的順序同樣重要。教師強調,觀察要有邏輯,寫作也要有條理。不能東一句西一句地堆砌特征。正確的做法是從整體到局部,從外觀到內在原因。
比如描寫楓葉時,可以先說“我撿到一片紅色的楓葉”,再講“它的形狀像五角星”,然后說“葉脈像細線一樣從中心向外散開”,最后補充“因為秋天溫度降低,樹葉里的花青素增多,所以才這么紅”。這樣的敘述,層層遞進,有畫面感,也有知識支撐。
當學生掌握了單一片葉的寫法,下一步是組合多個對象。一個孩子可能同時收集了楓葉、銀杏葉和梧桐葉。如何把它們寫進同一篇文章?教師提醒,不能簡單羅列。要安排好先后順序,比如按顏色由深到淺排列,或按樹種高矮排序。更重要的是過渡語句的使用。可以說:“除了火紅的楓葉,路邊的銀杏也悄悄換了新裝。
” 或者 “當我蹲下身,發現腳下還有一片寬大的梧桐葉,它的邊緣早已卷曲,像被歲月揉皺的紙。” 這些句子讓段落之間自然銜接,文章不再支離破碎。
開頭和結尾的設計,是整篇文章的靈魂。開頭不需要宏大敘事,一句“昨天我們去山上秋游,風一吹,落葉像雨一樣飄下來”就足夠真實動人。結尾也不必強行升華。可以寫:“我把幾片葉子夾在課本里,回家后媽媽問我為什么舍不得扔,我說,它們是秋天給我的信。” 這樣的語言樸素,卻飽含溫度。
它不刻意贊美自然的偉大,但字里行間流露出孩子對季節更替的珍惜。
寫作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引導者,而不是評判者。巡視時,關注的是學生是否能準確說出葉片的特征,是否能用恰當的詞語表達色彩變化,是否能在描述中加入自己的感受。一篇好的習作,不在于用了多少成語,而在于是否傳達出真實的觀察和真摯的情感。
有個學生寫道:“我最喜歡的是一片半紅半黃的楓葉,好像秋天在它身上畫了一道彩虹。” 這句話沒有復雜修辭,卻比任何范文都更打動人。
修改環節是提升的關鍵。學生互讀習作,互相提問:你寫的這片葉子,我見過嗎?它的顏色真的那么鮮艷嗎?葉脈是不是這樣分布的?這種互動促使學生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字,修正模糊不清的描述,補充遺漏的細節。
教師表揚那些寫出獨特發現的孩子,比如有人注意到同一棵樹上的葉子顏色并不一致,有的紅得早,有的還泛著黃,這說明每片葉子的成熟節奏不同。這種觀察,已經超越了教材要求,進入了科學探究的層面。
完成后的習作,不只是交給老師的作業,更是孩子與自然建立聯系的見證。多年后,當一個人偶然翻出小學時夾在書頁中的干枯楓葉,或許會想起那個秋日午后,陽光斜照,風吹過樹林,他蹲在地上,一片一片挑選最特別的葉子,一筆一劃寫下它們的模樣。那一刻,語文不再是課本上的字詞,而是生命與季節之間的對話。
這堂課的意義,遠不止教會孩子如何寫一篇狀物作文。它培養的是觀察的習慣——愿意停下腳步,認真看一朵花、一片葉、一只蟲;它鍛煉的是表達的能力——能把看見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用清晰的語言告訴別人;它喚醒的是對生活的敏感——知道四季流轉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身邊每一寸顏色的變化、每一次溫度的起伏。
教育的本質,是點燃興趣,而非灌輸知識。當一個孩子因為一片紅葉而主動去查資料,因為一段描寫而反復修改語句,因為他人的分享而重新審視自己手中的樹葉時,學習就已經發生了。真正的語文素養,不在分數里,而在這些微小而真實的時刻中悄然生長。
秋天終將過去,落葉歸土。但那些被寫下的文字,會留在紙上,也留在心里。它們記錄的不只是樹葉的樣子,更是一個孩子第一次如此專注地凝視世界的樣子。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鄭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 蘇教員 華中科技大學 公共管理
- 蔡教員 北京郵電大學 電信工程及管理
- 楊教員 華中農業大學 應用化學
- 劉教員 首都醫科大學 法律 建筑設計
- 劉教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材料智能設計
- 多教員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安全工程
- 周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學前教育(師范)
- 于教員 北京大學 教育學
- 陳教員 清華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