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學生怎么寫好一篇新聞?家長和老師都能用的實用方法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10-23】
八年級的學生第一次系統接觸新聞寫作,很多人覺得“新聞就是報紙上那些冷冰冰的文字”,其實不然。新聞不是高高在上的官方通報,而是我們身邊正在發生的事,用清晰、準確、有條理的方式講出來。學會寫新聞,不只是為了考試拿分,更是讓孩子學會觀察世界、表達真實、拒絕模糊。
新聞寫作的核心,是“誰、做了什么、什么時候、在哪里、為什么、怎么樣”。這六個要素,不是背下來就能用的口訣,而是訓練孩子從日常生活中抓取關鍵信息的能力。
比如,學校食堂新開了一個窗口,賣的是熱騰騰的豆漿配油條,每天早上七點開賣,五天內賣了兩千多杯。這不是“食堂變好了”這種籠統的評價,而是可以寫成一條新聞的事實:
“本周一,校內食堂新增早餐窗口,提供現磨豆漿與現炸油條,價格為3元一份。截至周五,該窗口累計售出2178杯豆漿,日均銷量超400杯。許多學生表示,‘以前趕早自習只能吃面包,現在能喝上熱的了’。”
你看,沒有夸張,沒有抒情,但信息完整,有數據,有人聲,有細節。這就是新聞該有的樣子。
很多孩子寫作文喜歡堆砌形容詞:“多么感人”“令人振奮”“意義深遠”。新聞寫作恰恰相反,它要求你閉上嘴,讓事實說話。老師常提醒“不要寫感受”,不是不讓有感情,而是要你把感情藏在事實背后。
比如,學生寫“老師為了我們批改作業到深夜”,不如寫“語文老師張老師上周連續五天在辦公室燈下批改作文至22:30,共批閱312篇,每篇都有三處以上批注”。
這不是煽情,是呈現。
新聞的結構也很重要。八年級學生容易把新聞寫成記敘文,開頭講背景,中間講故事,結尾抒發感想。但真正的新聞,是倒金字塔結構:最重要的信息放最前面,次要的往后排,最不重要的放在最后。比如:
校內早餐窗口日均售出400杯豆漿
導語:本周一,我校食堂新增現磨豆漿與油條窗口,五天內累計銷售2178杯,學生反饋積極。
主體:該窗口由后勤處聯合餐飲公司開設,每日7:00開放,售價3元,食材為當日采購。學生李明說:“以前只能啃面包,現在能喝熱的,上課不餓了。”
背景:此前校內早餐選擇有限,多數學生自帶食物或在校外購買。
后勤處表示,未來將根據反饋考慮增加其他品類。
這樣的結構,哪怕只看前兩段,讀者也明白了核心信息。如果有人想繼續了解,再往下讀。這種寫法,比“我今天看到食堂開了新窗口,心里特別感動……”要有力得多。
怎么訓練?不需要每天寫一篇完整的新聞。可以從“一句話新聞”開始。每天放學后,讓孩子用一句話說出今天學校里最值得記錄的一件事。
“今天午休時,初二(3)班同學自發清理了操場角落的垃圾。”
“物理老師在走廊掛了三張手繪電路圖,課間有二十多人圍觀。”
“校門口的保安叔叔今天多給了一個同學兩個包子,說他沒吃早飯。”
這些句子,都是新聞的種子。堅持一周,孩子就會發現,原來生活中有這么多值得記錄的事,而不需要等“重大事件”才動筆。
家長也可以參與。晚飯后,不妨和孩子聊一聊:“今天有什么事,是你覺得別人也應該知道的?”不要急著糾正語言,先鼓勵他說出來。等他說完,再問:“如果要讓一個不認識你的人明白這件事,你會怎么講?”這種對話,比背誦范文有用十倍。
新聞寫作不是語文課的專屬任務,它是信息時代的生存技能。孩子將來要讀公告、看通知、查政策、辨真假,都需要這種能力。寫新聞,就是在訓練他分辨什么是真信息,什么是噪音。
不要讓孩子覺得“寫新聞=寫作文”。新聞不是用來抒情的,是用來傳遞的。它不需要華麗的辭藻,但要求精準的表達;它不需要煽動情緒,但需要清晰的邏輯;它不追求“感動”,但追求“明白”。
有些孩子寫不好新聞,不是因為語文差,而是因為沒養成觀察的習慣。他們習慣等老師給題目,等家長給素材,等網絡給模板。新聞寫作的第一步,是讓孩子睜開眼睛,看看自己生活的地方,發生了什么。
你可以試試:這周,讓孩子選一件身邊的小事,不用老師布置,自己寫一條新聞。不求完美,只求真實。寫完后,別急著評價,先問:“你覺得,這條新聞,別人看了會不會知道發生了什么?”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他就已經跨過了新聞寫作的第一道門檻。
語文的根,不在課本里,而在生活里。新聞不是考試的工具,是孩子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當他們學會用事實說話,用結構組織信息,用簡潔表達復雜,他們就不再只是學生,而是有思考力的觀察者。
這才是語文教育真正該給他們的東西。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鄭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 蘇教員 華中科技大學 公共管理
- 蔡教員 北京郵電大學 電信工程及管理
- 楊教員 華中農業大學 應用化學
- 劉教員 首都醫科大學 法律 建筑設計
- 劉教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材料智能設計
- 多教員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安全工程
- 周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學前教育(師范)
- 于教員 北京大學 教育學
- 陳教員 清華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