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厭學?家長能做的7件具體事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10-21】
孩子突然不想上學,不是懶,也不是叛逆。初三壓力大,成績波動、同學比較、未來焦慮,這些都可能壓得孩子喘不過氣。家長著急,但越催越反效果。真正有用的做法,是放下指責,做點實在的事。
第一,別問“為什么不想上學”,改問“今天哪一刻讓你最累?”
孩子不說“厭學”,說的是“數學課聽不懂”“月考排名又掉了”“同桌爸媽給買了一萬塊的輔導班”。別急著講大道理,先聽。晚飯后散步,關掉手機,問一句:“今天哪道題卡住你了?”“老師今天說的哪句話讓你心里一沉?”孩子說出口的,才是真問題。別打斷,別糾正,別馬上給方案。聽夠了,再說下一步。
第二,把“你得考重點”換成“你今天多學了十分鐘,我看見了。”
成績不是目標,努力才是可量化的進步。孩子昨晚多刷了三道物理題,哪怕全錯,也說一句:“這三道題你沒跳過去,挺有韌勁。”別夸“你真聰明”,夸“你沒放棄”。孩子不是要表揚,是要被看見。被看見的努力,才有繼續的力氣。
第三,別替孩子選補習班,幫他選一本他愿意翻的書。
興趣不是喊出來的,是被點燃的。孩子喜歡打游戲?可以一起看《游戲中的物理原理》;喜歡追星?找一本《偶像的高中學習時間表》;喜歡動漫?買一本《漫畫中的化學反應》。不是為了學知識,是為了讓他覺得:學習,不是懲罰,是能和喜歡的東西搭上邊的事。書不用多,一本就行,翻得開,才是起點。
第四,考試沒考好,別說“你怎么又粗心”,說“這道題,我們看看錯在哪。”
錯題不是恥辱,是線索。把錯題本拿出來,不看分數,只看類型。是計算漏了步驟?是概念記混了?還是時間不夠?孩子自己能說清,就別插嘴。如果他說不清,你問:“如果再給你十分鐘,你能改對嗎?”不是逼他重做,是讓他知道:錯誤,是可以被修復的。修復的過程,就是成長。
第五,目標別寫“考650分”,寫“每天弄懂一個知識點”。
目標太遠,人會癱。初三不是沖刺馬拉松,是每天走一步的耐力賽。不談排名,不談分數線,只談“今天弄懂一個公式”“今天能把錯題講一遍”。一個知識點,可能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可能是光合作用的反應式,可能是文言文里一個虛詞的用法。小,但具體。孩子完成一個,就在日歷上畫個。
一個月后,回頭看,畫滿的格子,比任何分數都真實。
第六,家里別只盯著孩子學,你也翻開一頁書。
孩子在寫作業,你在刷短視頻,他心里想的不是“我要努力”,是“憑什么你玩我學?”你不需要讀《教育心理學》,讀一本你以前沒看完的小說,翻一翻《讀者》《三聯生活周刊》,或者打開一本你年輕時的物理課本。不說話,不炫耀,就安靜地讀。孩子抬頭看見你,心里會悄悄想:原來學習,不是我的事,是人的事。
第七,別指望學校教出自主學習能力,你得先給他空間。
學校教知識,但不會教“你怎么安排時間”。孩子晚上八點寫完作業,九點能不能看一集紀錄片?十點能不能打半小時籃球?允許他浪費一點時間,允許他拖延,允許他今天只做兩道題。自主,不是靠催出來的,是靠被信任慢慢長出來的。你越控制,他越依賴;你越放手,他越想掌控。給他一點呼吸的余地,他才會學會對自己負責。
厭學不是病,是信號。
孩子不是不想學,是學得太累,沒人接住他的情緒。
你不需要當老師,不需要當教練,你只需要當一個不急著解決問題的陪伴者。
你不說“你應該”,他才敢說“我試試”。
你不說“別人家孩子”,他才敢說“我有點怕”。
你不說“考不上怎么辦”,他才敢說“我今天想再試一次”。
初三的路,孩子一個人走。
你不用替他跑,但你可以坐在路邊,等他回頭時,能看見你還在。
搜索教員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蘇教員 華中科技大學 公共管理
- 蔡教員 北京郵電大學 電信工程及管理
- 楊教員 華中農業大學 應用化學
- 劉教員 首都醫科大學 法律 建筑設計
- 劉教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材料智能設計
- 多教員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安全工程
- 周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學前教育(師范)
- 于教員 北京大學 教育學
- 郭教員 北京工業大學 電子信息
- 陳教員 清華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