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家教網(wǎng)首頁 > 家庭教育 > 當孩子說“我學不會”:理解初中生厭學的五種信號與家長的溫和應對
當孩子說“我學不會”:理解初中生厭學的五種信號與家長的溫和應對
【來源:易教網(wǎng) 更新時間:2025-10-06】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那個放學回家就主動翻書的孩子,突然變得沉默了?作業(yè)本攤在桌上,筆尖懸著半天不動;上課回來不談老師講了什么,只說“好累”;周末不再提朋友和游戲,而是窩在房間里,一待就是一下午。你心里著急,想催、想問、想吼,可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怕傷了孩子的心,更怕自己越說,他越躲。
這不是懶,也不是叛逆。這可能是初中生正在經(jīng)歷的一種無聲的掙扎:厭學情緒。
我們常把“厭學”當成一個需要立刻糾正的問題,仿佛只要孩子重新拿起課本,一切就能恢復如初。但真正的改變,往往始于理解,而不是催促。
第一種信號:眼神飄忽,作業(yè)潦草
課堂上,孩子的眼睛總往窗外看,手指無意識地轉著筆,筆記空了一大半。回到家,作業(yè)要么胡亂填幾行,要么干脆抄同學的。成績從班級中游滑到了末尾。
這不只是“態(tài)度不好”。很多孩子不是不想學,而是跟不上了。數(shù)學課聽不懂函數(shù)圖像,英語單詞記了忘、忘了記,語文閱讀題永遠答不到點上。他們不是故意敷衍,而是在一次次挫敗中學會了“假裝努力”——因為真實的努力換不來回報,反而更讓人難受。
與其指責“你怎么這么馬虎”,不如試著問:“最近哪一節(jié)課讓你覺得最迷糊?” 給他一個安全的空間說出困惑,比任何批評都更有力量。
第二種信號:上課犯困,下課精神
白天在教室里眼皮打架,晚上卻能打兩小時游戲不喊累;早晨賴床不起,說“頭疼”,可一到周末,活力十足地約朋友打球。
這種“選擇性精力充沛”背后,藏著一種心理防御機制:學習對他來說是一種消耗,而游戲、社交、休息才是能量來源。大腦不是不愿意動,而是拒絕在沒有成就感的環(huán)境中持續(xù)輸出。
這時候,強行逼他早起、加練、補課,只會加劇他的抗拒。真正有效的做法,是幫他找到“低門檻的成功體驗”。比如,每天只做一道數(shù)學題,但必須獨立完成;背五個單詞,不求全對,只要今天比昨天多記住一個。小小的勝利積累起來,才能慢慢重建他對“努力—結果”之間關系的信任。
第三種信號:成績下滑,卻愛逗樂全場
原本成績不錯的孩子,突然開始在課堂上講冷笑話、模仿老師、搞怪動作,引來哄堂大笑。老師點名批評,他笑得更大聲;家長訓斥,他回一句:“我又沒考倒數(shù)第一。”
這不是調(diào)皮,這是逃避。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再靠努力維持原有的位置時,他就用“制造關注”來轉移他人對自己的學業(yè)評價。笑聲是他盾牌,搞笑是他盔甲。他害怕被貼上“差生”的標簽,于是提前把自己定義為“班上的開心果”。
這時,家長要做的,不是制止他的搞笑行為,而是悄悄告訴他:“我知道你以前很擅長數(shù)學,也喜歡看書。你現(xiàn)在是不是覺得,那些東西離你太遠了?” 讓他知道,你看到的不是一個搗蛋鬼,而是一個在失落中尋找存在感的孩子。
第四種信號:身體不適,頻繁請假
“媽媽,我肚子疼。”“爸,我頭好暈,今天能不去學校嗎?” 連續(xù)幾次后,醫(yī)院檢查卻一切正常。
這不是裝病,這是身體在替心靈喊痛。心理學中有“軀體化”現(xiàn)象——當情緒壓力太大,無法用語言表達時,身體就會代為發(fā)聲。焦慮、恐懼、羞恥積壓久了,會轉化成頭痛、胃痛、乏力等生理反應。
不要輕易揭穿:“你根本沒病。” 而是溫柔地說:“我知道上學讓你很難受,能不能告訴我,是什么讓你覺得這么累?” 有時候,一句“我懂你累”,比十次強制送校更有療愈力。
第五種信號:“我就是學不會”
這句話,最讓人心疼。
孩子不再嘗試,不再追問,不再期待進步。他把失敗歸結為“我天生不行”“反正我也不是讀書的料”。這是一種深層的自我否定。他不是放棄了學習,而是放棄了“成為更好的自己”的可能性。
這種心態(tài)的形成,往往不是一天兩天。可能是一次月考失利后父母失望的眼神,可能是老師無意中的一句“你怎么還不會”,也可能是因為長期看不到進步后的絕望累積。
這時候,最重要的是幫他打破“全或無”的思維陷阱。不要說“你只要努力就能行”,而是說:“我們一起來看看,哪一部分你覺得最難?哪怕只弄懂一小塊,也是你的進步。”
面對厭學,家長能做什么?
1. 先傾聽,再解決問題
每天晚飯后留出十五分鐘,不談成績,不問作業(yè),只是聊聊今天發(fā)生了什么。孩子說“今天美術課畫了只貓”,你就接:“那只貓有名字嗎?” 話題輕松,但信任就在這些細碎對話中慢慢建立。
2. 和老師保持雙向溝通
不要只在期中期末才找老師。可以發(fā)一條微信:“老師您好,最近孩子回家偶爾提到數(shù)學課有點吃力,不知道他在課堂上表現(xiàn)如何?我們想配合您一起幫幫他。” 真誠的協(xié)作,遠勝于單方面的指責。
3. 讓知識變得有溫度
如果孩子喜歡籃球,不妨和他一起看NBA比賽,順便聊一聊投籃角度、命中率、團隊配合中的數(shù)學邏輯;如果他愛看動漫,可以一起讀原著小說,比較動畫和文字的表達差異。學習不必非得坐在書桌前才算“學習”。
4. 把興趣變成橋梁
孩子沉迷游戲?那不妨問他:“這個游戲里,你是怎么設計策略贏的?” 引導他思考規(guī)則、資源分配、因果關系——這些,正是邏輯思維和系統(tǒng)思考的核心能力。
喜歡養(yǎng)小動物?那就一起查資料:狗的平均壽命是多少?寵物食品的營養(yǎng)成分表怎么看?生物課里的“新陳代謝”概念,就這樣悄悄走進了他的生活。
5. 獎勵進步,而非結果
不要等到考試進步了才給獎勵。孩子今天主動整理了錯題本,可以給他一個擁抱;他今天獨立完成了三道題,可以說:“你剛才專注的樣子,讓我想起小時候你自己拼完一個復雜樂高的樣子。” 關注過程,而非分數(shù),才能讓他感受到:我的價值,不取決于成績。
厭學不是孩子的錯,也不是家長的失敗。它是成長路上的一次信號燈,提醒我們:該慢下來,看看孩子到底經(jīng)歷了什么。
我們常常以為,教育是推動孩子向前奔跑,其實,更多時候,教育是蹲下來,陪他走一段泥濘的小路。
孩子不需要一個完美的家長,只需要一個愿意聽他說“我不行”的人。
當你不再急著讓他“振作”,而是安靜地坐在他身邊,遞一杯溫水,說一句“沒關系,我們在”,他內(nèi)心的冰層,才會悄然裂開一道縫。
陽光,就會照進來。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李教員 浙江理工大學 紡織工程
- 張教員 清華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王教員 中央民族大學 法學
- 韓教員 中央財經(jīng)大學 工管法學雙學位
- 黎教員 北京語言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
- 許教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控制科學與工程
- 范教員 北京建筑工程學院 土木工程
- 段教員 天津理工大學 通信工程
- 鄧教員 北京語言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類
- 余教員 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 工業(y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