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小池》、《所見》教學設計篇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10-28】
課堂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創造的。如何使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使課堂成為學生展現個性的舞臺是每一位教師都應該關注的問題。
各位評委、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古詩《小池》。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說教學預期效果和教學反思”這六個方面來談談我對《小池》這一課的教學構想。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中國古典詩詞浩如煙海、博大精深,這深厚而輝煌的民族文化是炎黃子孫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古詩《小池》就是這樣的精神食糧之一,它是南宋詩人楊萬里的作品,在這首詩里,詩人以清新活潑的語言描寫了初夏荷花池的美麗景色,表現了詩人對自然景物由衷的喜愛。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這首詩通過對涓涓細流、濃密樹陰、清澈的水面、初露尖角的小荷、停落的蜻蜓這些景物的描寫,形象地勾畫出了一幅初夏荷花池的風景畫。這首詩內容淺顯易懂,短小精悍,適合低年級學生的閱讀,也是培養學生吟誦古詩,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好材料,更是能在學生幼小的心田里播下民族文化種子的憑借。這首詩應該讓他們學什么呢?
2、學習目標
根據本單元的目標和學生的學情,以及古詩教學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2.理解重點詞語和詩句,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3.理解詩的內容,感受詩中描寫的美麗景色,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教學重難點
根據古詩教學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我確定的本課教學重點是“理解重點詞語和詩句的意思。”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讀詩聯想畫面,感受詩歌的美景,從而將古詩誦讀得入情入境。”

二、說學情。
在熟悉學生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學生已經會流利地朗讀這首詩了。因此,我順學而導,以學定教,把教學重點放在理解詩句內容和想象詩歌美景上。先讓學生反復讀詩句,在語言環境中有所感悟,然后讓學生自讀質疑、釋疑,理解古詩內容。最后在優美的畫面欣賞和動情的音樂渲染中有感情地誦讀古詩,達成本課的情感目標。
三、說教法與學法。
國學大師梁實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誦》中說道:詩不僅供閱讀,還要發出聲音來吟,而且要拉長聲音來詠,這樣才能陶冶性情。古詩教學切不可忽視朗讀,要讓學生通過吟詠把握全貌。只有在反復誦讀、吟詠中,才能使學生解詩意、品詩味、悟詩情,從而提高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積淀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精華。
教學本首詩,我重點運用了 “誦讀悟情法”、“情境教學法”,借助多媒體課件與音樂來創設學生樂于接受、能走進其間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多向互動的課堂氛圍中深入閱讀、感悟古詩。
四、說教學過程。
我主要從以下五個環節展開教學。
(一)看圖導入、走進《小池》。
開始伊始,我讓學生展示自己最拿手的古詩,想以此營造學習古詩的濃厚氛圍。接著我直接揭題,引導學生和我一起書寫課題,齊讀課題,一開課便充滿濃濃的語文味兒。接著我讓學生回憶生活中他們見到過的小池塘的景色,然后課件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并描繪圖上的景物,以此自然引人到本首古詩的教學內容上來。
這樣的安排,既扎實又有趣,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生對要學的內容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也同步得到訓練。
(二)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我用課件出示配圖配樂的動情范讀,使學生從整體上感受到古詩描寫的景物之美。同時也讓學生準確把握住古詩的朗讀基調。接著我讓學生自己出聲讀課文,做到讀正確、讀流暢。然后通過同桌互讀、指名讀、比賽讀等多種方式進行檢查反饋。
在以往的古詩教學中,我們發現這樣一種“怪”現象:有的低年級的孩子都會背古詩了,但抽出古詩中某個較為復雜的字,他卻不能正確認讀。為了避免出現這種現象,加上識字教學仍是低年級的教學重點,我又從古詩中篩選出生字,讓學生認讀、組詞、記憶字形,扎扎實實展開語言文字教學。
(三)細讀詩句、理解詩意。
古詩教學中,對詩句意思的理解是我們老師最難把握的,尤其是低年級小學生,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逐個講解詞句的意思,無疑會摧殘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在學生能讀正確、讀流暢的基礎上,我先讓學生談談讀懂了什么。因為前面有觀察圖畫的鋪墊,學生能讀懂后半部分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意思。
但前兩行“泉眼無聲惜溪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卻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先讓學生自讀質疑,提出不懂的詞語和詩句,讓學生經歷一個自我思考的過程,然后通過同學討論和教師的點撥,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理解了古詩意思。

從教學的實際效果中我們可以發現,雖然是二年級的學生,可是他們對詩句還是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的,比如“樹陰、泉眼”這些詞語的理解。
(四)啟發想象,感情朗讀。
學習古詩,除了要讓學生讀懂讀好之外,我們還應該引導學生體會詩的意境。這對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是很難的。新課程提出,要重視學生自己的體驗,這是很重要的。讀這首詩,二年級的學生看到的是什么呢?他們想到的是什么呢?這就是他們自己的體驗,我們老師是無法替代的。
在朗讀感悟這一環節,我用課件出示詩中所描繪的情境,配以悠揚委婉的樂曲,教師用動情生動的語言描述引領學生走入情境,激發學生想象。在學生充分調動情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古詩,從而達到在有感情誦讀中加深體會、豐富想象、獲得審美感受的目的,自然地突破教學難點,達成第三條學習目標。
(五)書寫生字、拓展延伸。
為了鞏固生字的學習,我用課件出示本課要求書寫的四個生字。先讓學生認讀,創造性記憶字形,觀察字形,然后教師擇其重點進行范寫指導,接著讓學生練寫,在組織學生進行比較評議中感受漢字的美。
在拓展環節,我用課件出示楊萬里的另一首描寫夏天風光的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并找到著名主持人康橋老師的一段深情誦讀的視頻讓學生欣賞,想以此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古詩的濃厚興趣,引導學生課外閱讀積累更多古詩。讓學生從小感受到中華古詩詞文化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五、說板書設計。
小池
楊萬里
泉眼 惜 細流
樹陰 愛 晴柔
小荷 露
蜻蜓 立
我的板書一目了然,主要是抓住了古詩中描寫的主要景物和景物的主要特點即四個準確傳神的動詞“惜、愛、露、立”進行板貼。板書對仗工整,既有助于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也能幫助學生掌握背誦古詩的方法,滲透了學法的指導。
把要板貼的詞語卡片作為獎勵讓學生完成板書這一形式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應該是本課教學中的一個亮點。

六、說預期效果和教后反思。
課前,我預設在教學古詩前運用多媒體以圖說話引入、以詩找景、以圖解詩、以景悟情、變靜為動、化難為易,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學習能力。我預想的是學生在我的引導下能入情入境地吟誦古詩、感悟美景、體會詩情。教室里應該會是書聲朗朗、詩聲揚揚、情聲激蕩。
從今天的課堂表現來看,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學生能入情入境地讀詩,能正確讀寫生字,并有感情地吟誦古詩。唯一感到遺憾的是因為對學生不熟悉,在教學中可能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有的孩子可能沒有給他(她)展示的機會,尤其是對學困生的關注更是欠缺,這是以后的課堂上應該特別注意的。
搜索教員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大家都在看
- 楊教員 長春師范大學 數學專業
- 張教員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網絡與新媒體
- 杜教員 北京理工大學 生物醫學工程
- 叢教員 北京印刷學院 視覺藝術與出版設計
- 肖教員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電子信息工程
- 任教員 北京交通大學 新聞傳播
- 白教員 中央民族大學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 趙教員 中國人民大學 工商管理類
- 周教員 中央民族大學 應用統計
- 高教員 上海理工大學 英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