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應該重點教會孩子什么?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05-08】
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對一個人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幼稚園要使兒童養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養成,是早期教育的核心任務。
一名記者采訪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那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在幼兒園。”
記者接著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了什么呢?”諾貝爾獲得者說:“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要誠實,不撒謊;打擾了別人要道歉;做錯了事情要改正;大自然很美,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一直按幼兒園老師教的去做的。
”
幼兒時期應努力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包括生活作息習慣、生活衛生習慣、文明禮貌習慣、遵守規則的習慣等,學習習慣包括良好的閱讀習慣、傾聽習慣等。孩子在早期養成了正確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后面的學習和生活就很簡單。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還小,忽視了對這些良好習慣的培養,認為這些都是小事情,孩子長大后再要求也不遲。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習慣的培養需要從小養成,一旦錯過了黃金好習慣的養成期,而是讓孩子養成了壞習慣,以后就很難糾正過來。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見到有孩子已經上初中了還是丟三落四,不會收拾學習用具,桌面亂糟糟的,上課找不到學習物品,聽講心不在焉,經常走神......反復教育,卻收效甚微。
常言道:一年養習慣,十年改習慣。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長大后很難糾正,這些不良的習慣甚至會伴隨孩子一生。
培養孩子的基本生存能力
我們先來看看德國的教育。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
這些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德國出色的幼兒教育。
對于一個德國孩子而言,他們要在幼兒園里度過將近4000個小時。在這期間,德國孩子都學到了些什么呢?
在德國,孩子一般3歲上幼兒園,為期。
中,他們會參觀警察局,學習如何報警;參觀消防警察局,學習滅火和躲避火災的常識;
參觀郵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從家里到達郵局,又被投遞出去的;參觀市政府,認識市長,看他如何為市民服務;
去坐有軌電車,學會記住回家的路線;他們參觀圖書館,學會了如何借書、還書;跟老師去超市買東西,學習付錢和選貨。
櫻桃收獲的時節,孩子們跟老師去采摘櫻桃南瓜收獲的時節,孩子們跟老師一起做南瓜湯……
過去了,孩子學會了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時間,自己約會,自己制訂計劃,自己搭配衣服,自己整理東西,自己找警察。
一個6歲的孩子,生活能力很強。
而我們有很多孩子,恰恰在這方面是欠缺的,有的已經上了中學,還不會管理時間,做事總是磨蹭,需要家長不停的催促。總是丟三落四,每次上學還需要家長幫忙整理書包......很多孩子,在父母的細心呵護下,缺乏基本的獨立生存的能力,令人堪憂。
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求知欲和上進心,就是對知識的學習具有一種內在的渴望,按照我們的話說,就是“愛學”,孩子只有“愛學”,對獲得豐富的知識和好的成績具有一種內在的持續的追求愿望,才可能“學好”,并持續地保持好成績。
作為父母親,在孩子成長的幼兒階段,注重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無疑是非常有益的。如果過度教育,會使孩子長生厭學情緒,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規律,比如3歲是直覺思維期,五歲才有形象思維,大班的孩子才開始出現邏輯思維的萌芽,8-12歲是記憶力最好的時期。
“讓充滿想象力,充滿創造力的孩子去記憶漢字,背出一百以內的加法,他雖然不理解,但也能做到,帶來的后果是什么呢,想象力的空間被固化的知識填滿了。”
讓孩子提前學習,避免“輸在起跑線上”,但是違背規律的學習,最后帶來的不僅僅競爭中快和慢的問題,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問題。
陳鶴琴先生曾在“活教育”原則中指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兒童自己去探索,去發現。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真世界。”
人生是漫漫旅途,教育是慢慢澆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記住龍應臺的一句話——孩子,你慢慢來。
P.S: 一個4歲的孩子到底應該懂些什么?
一位幼兒園老師,認真回復了這一話題,列出幼兒園孩子真正應該做的事情的List:
他應該知道,他總是被完全無條件地愛著。
他應該知道,他是安全的。他應該懂得,如何在公共場合、和別人在一起和在突發的情況下,保證自己的安全。
他應該知道,誰是可以信任的人,如果他認為不對的事情,他可以不做,不管是誰讓他做。他應該知道自己的人身權利,而且知道他的家人會無條件支持他。
他應該知道,怎么笑、怎么鬧、怎么搞怪、怎么發揮想象力。他應該知道,即使把天空畫成橙色,給貓畫上6條腿都沒有問題。
他應該知道自己的興趣,并被鼓勵發展它們。如果他對學習數學不太感興趣,那么他的父母應該意識到,他在不久的將來也能學會,何不讓他就沉浸在火箭船、繪畫、恐龍和玩泥巴的世界里呢?
他應該知道,這個世界是多么神奇。他應該知道,他是多么美好、燦爛、充滿創造力、熱愛生活、富有同情心。他應該知道,花一整天在戶外做花環、做泥餅和搭童話屋比練習拼寫要更值得,十分值得。
對應于這些內容,她還特別提醒了家長應該懂得的東西:
每個孩子學習走路、說話、閱讀和算術都有他自己的速度,這跟他將來學得有多好沒有太大的聯系。
最能讓孩子將來有高學分的事情,就是給孩子閱讀。不是學習卡片,不是練習冊,不是多高級的幼兒園,不是閃亮的玩具或電腦,而是父母每天早上或晚上(或兩者),坐下來給他們讀精彩的圖書。
成為班里最聰明最有成就的孩子,不一定就最快樂。我們想給孩子提供幫助,但卻讓他們陷入了跟我們一樣繁雜而充滿壓力的生活漩渦。我們能給他們提供的最大的支持,便是給他們一個簡單而無憂無慮的童年。
我們的孩子應該被書籍、自然、美工和探索包圍,90%的玩具都可以丟掉,但有些東西卻不能沒有,比如組裝型的玩具(像樂高和積木)、創意型的玩具(各種手工藝術材料)、樂器、扮演角色的服裝、各種各樣的書籍。
他們應該自由地探索下面這些事情:當我們準備晚餐時,他們可以坐在兒童椅上玩豆子(當然,得有大人監督);他可以用小鏟子揉面包搗亂,在廚臺上用刷子玩面團,即使弄得到處都是。
我們的孩子,最需要的是我們。我們已經變得很善于說服自己——我們得更關注自己,甚至把這當成一個借口,讓其他人照顧我們的孩子。
雖然我們都需要私人的空間,與朋友聚會,需要有效休息,需要偶爾放下父母的身份……但孩子更需要父親坐下來,用心傾聽他們的生活,需要母親抽出時間,跟他們一起做手工,需要我們給他們講故事,和他們一起犯傻……
他們需要我們,在春夜里陪他們散步。他們需要我們,一起準備晚餐——即使這會讓時間延長一倍。
他們應該了解,他們永遠是我們心里的第一位,而且我們真心享受和他們一起共度的時光。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鄭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 蘇教員 華中科技大學 公共管理
- 蔡教員 北京郵電大學 電信工程及管理
- 楊教員 華中農業大學 應用化學
- 劉教員 首都醫科大學 法律 建筑設計
- 劉教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材料智能設計
- 多教員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安全工程
- 周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學前教育(師范)
- 于教員 北京大學 教育學
- 陳教員 清華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