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孩子突然不說話了?別急,他只是在學著長大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10-11】
你有沒有發現,那個以前回家一進門就嚷著“媽媽我餓了”“今天老師夸我了”的孩子,突然變得像一只關在玻璃罐里的蝴蝶——看得見,摸不著,一碰就亂撞?
剛上初一的孩子,不是變壞了,也不是故意跟你作對。他只是在悄悄換一種方式呼吸。
以前他寫作業,你站在旁邊說“字寫工整點”,他笑嘻嘻地改;現在你剛開口,他頭也不抬,手指在手機屏幕上滑得飛快,嘴唇抿成一條線,像在等一場風暴過去。你心里憋著火:“這孩子怎么這么不懂事?”可你知道嗎?他心里也在喊:“你怎么還把我當小孩?”
這不是愛錯了,是你還沒學會用他的語言說話。
他不是不想聽你說話,是怕你一開口,就把他的想法堵死了
初一的孩子,身體長得快,心卻還在摸索方向。他身高躥了一截,聲音變了調,喉結冒了出來,鏡子前照來照去,覺得自己“像個大人了”。可現實呢?早上還得你催起床,中午飯還是你打包,周末想跟同學去圖書館,你問:“那地方安全嗎?有監控嗎?誰陪你們去?”
他聽著聽著,心里就涼了半截。
你以為你在關心,他覺得你在控制。
就像你剛學會騎自行車,爸爸在后面扶著,你還想自己沖出去,結果他一伸手又把你拽回來:“慢點!別摔!”你摔了,不是因為技術不行,是因為你的心被拉住了。
孩子這時候最需要的,不是“你幫我做決定”,而是“你相信我能做決定”。
你可以試試這樣說:
> “這周你想怎么安排作業和休息時間?我信你能安排好,如果你覺得卡住了,隨時找我聊聊。”
這句話背后的意思是:我看見你長大了,我不怕你犯錯,我陪你一起扛。
你越嘮叨,他越沉默,這是大腦在自動屏蔽
你有沒有注意過,孩子越反感你說“你應該……”“你怎么能……”的時候,他越不吭聲?
不是他沒聽見,是他大腦啟動了“防御模式”。
想象一下,你正在專心打游戲,隊友突然在語音里連環轟炸:“你這操作太菜了!”“為什么不買裝備?”“你到底會不會玩?”——你最后會干嘛?關麥,或者干脆退出游戲。
孩子的耳朵,也是一樣的。
他每天在學校要應付七門課、老師的批評、同學的攀比、社交媒體的信息轟炸。回到家,你再開啟“教育模式”,他哪還有力氣接招?不如沉默,至少安靜是安全的。
真正的溝通,不是你說得多,而是他愿意說一句。
試試把“你該早點睡”換成:“我注意到你最近寫作業到十二點多,是不是數學題有點難?要不要我幫你找找網上的講解視頻?”
你看,你不命令了,你變成了一個“信息提供者”,而不是“權威審判官”。
他可能會冷淡地回一句:“嗯,知道了。”
但第二天,他可能真會打開那個視頻。
這就是改變的開始。
給自由,不是放任,是給他一塊練習走路的草地
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太嬌氣,一點挫折都受不了。”
可你有沒有想過,他不是受不了挫折,他是從來沒機會摔過跤。
我們總以為,保護得好,孩子就能走得穩。
其實,走得穩的前提,是曾經跌倒過,然后自己爬起來。
你讓他自己安排周末的時間,他可能先刷一天短視頻,再熬夜趕作業。
你心里急得冒煙:“這孩子怎么這么懶?”
但請等一等。
如果這次他熬夜趕完作業,第二天上課困得直點頭,他自然會反思:“下次我能不能早點開始?”
這才是真實的成長。
你不需要在他失敗時指責,只需要在他成功時說一句:“你這次安排得挺有章法啊。”
哪怕他只是提前半小時完成了作業,你也值得夸一句。
孩子不是靠批評長大的,是靠“被看見”長大的。
你見過哪個運動員,是被教練罵出來的?
他們都是在一次次試錯中,慢慢找到節奏的。
你的孩子也是。
別急著替他解決問題,先學會當個“提問者”
很多家長一聽說孩子成績下滑,第一反應是:“是不是沒認真學?”“是不是手機玩多了?”
然后立馬沒收手機、報補習班、列時間表。
可你有沒有問過他:“你覺得這次考試,最難的是哪一部分?”
這個問題,比一百句“你要努力”都管用。
他可能回答:“物理的電路圖我看不懂。”
那你就可以說:“哦,電路圖啊,我當年也在這兒栽過跟頭。要不要我們一起畫個圖看看?”
你看,你沒有直接教他,你只是陪著他一起看。
這時候,他才愿意打開嘴。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自我決定理論”——人只有在感到自主、有能力、被理解的時候,才會真正投入。
孩子叛逆,本質上是在說:“我想做主,但我怕你否定我。”
所以,少一點“你應該”,多一點“你覺得怎么樣?”
你問他:“你覺得這次月考,哪里可以改進?”
他可能沉默三秒,然后小聲說:“我平時沒好好復習公式。”
那一刻,你就贏了。
因為你沒逼他說,他主動說了。
孩子摔門,不是恨你,是不知道怎么表達“我很難”
有一次,一個媽媽跟我說:“我兒子上周摔了三次門,我氣得想打他。”
我問她:“你有沒有試著在他摔門后,輕輕敲一下門,說一句‘我知道你現在很煩,我在這兒,你想聊的時候,我就在’?”
她說:“我沒敢,怕他更炸。”
可你知道嗎?孩子摔門,不是為了氣你,是為了讓自己不哭出來。
他在用最原始的方式喊:“我現在情緒爆炸了,我不知道怎么辦,但我不能在你面前哭。”
你越是追著問“你為什么發脾氣?”,他越覺得你不懂他。
而你要是輕輕放下手里的碗,走到門口,低聲說:“門可以摔,但我不會走遠。你冷靜了,我再進來。”
他可能不會立刻回應,但那一句話,會像一顆種子,埋進他心里。
等哪天他半夜醒來,想起這句話,他會默默流淚,然后告訴自己:“原來,媽媽不是來責怪我的。”
真正的放手,是陪著他,但不替他走
你不用一夜之間變成“佛系父母”。
你可以從一個小動作開始:
- 他想穿一件你覺得“太土”的衣服?由他。
- 他想用便利貼寫學習計劃?隨他。
- 他想把書桌堆得亂糟糟?只要不影響學習,別催他收拾。
你只需要做到一件事:在他需要的時候,永遠在場。
不是遙控器式的指揮,而是燈塔式的守候。
你不必成為完美的家長,你只需要成為那個,他摔倒時,不會第一時間說“你怎么這么不小心”,而是蹲下來,拍拍他肩膀,說:“疼不疼?要不要喝點溫水?”
孩子不會記得你說了多少道理,
但他會記得,誰在他最狼狽的時候,沒轉身離開。
送你一句話:
教育不是雕刻,是播種。
你不能強迫一棵樹按你的形狀生長,
但你可以給它陽光、水分、和足夠的時間。
初一的孩子,就像春天剛破土的嫩芽,
風一吹,它晃,它歪,它差點折斷,
但它一直在向上。
你不需要拉它,你只需要別踩它的根。
你不是在“管教”一個叛逆的孩子,
你是在陪伴一個正在學習如何成為自己的少年。
他不需要你完美,
他只需要你真實。
你愿意,從明天開始,少說一句“你應該”,
多問一句“你覺得呢?”
你會發現,那個沉默的孩子,
慢慢地,又回來了。
不是因為他突然懂事了,
而是因為你終于,學會了聽。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黃教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黃教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航空航天
- 劉老師 中學高級教師 航空航天
- 江教員 意大利熱那亞大學 現代語言(德語、英語)
- 李老師 中學高級教師 現代語言(德語、英語)
- 趙教員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微生物與生化藥學
- 黃教員 北京語言大學 漢語國際教育
- 李教員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會計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張教員 北京語言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類
- 賴教員 華東理工大學 軟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