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家教網(wǎng)首頁 > 家庭教育 >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
【來源:易教網(wǎng) 更新時間:2025-10-30】
你是不是也半夜蹲在孩子書桌邊,看著他對著一道“提公因式”題發(fā)呆半小時,橡皮擦破了三塊,草稿紙寫滿又撕光,最后眼淚啪嗒砸在卷子上?
你是不是也聽過老師說“這題太基礎了,怎么還不會”,心里卻清楚——孩子不是不努力,是根本沒搞懂“公因式”到底在說什么?
你是不是也偷偷翻過教材,發(fā)現(xiàn)上面寫滿“觀察系數(shù)”“提取公因式”,可孩子連“公因式”三個字都念不順,更別說用它拆解一個多項式了?
你以為孩子學不會因式分解,是因為他注意力不集中?錯!
大腦根本不懂“多項式”這個詞。它只認“模式”“重復”“連接”。
你給他一堆字母和數(shù)字,像扔給他一箱沒標簽的樂高零件,還說:“你看看,這些能拼成什么?”——他不是不想拼,是根本不知道從哪塊開始。
大腦不是硬盤,它不存數(shù)據(jù),它存“關系”。
你讓一個三年級孩子背“6xy + 9xy = 3xy(2x + 3y)”,就像讓他記住“蘋果+香蕉=橙子”——邏輯不通,記憶就自動刪除。
他不是笨,是方法在騙他。
我教過一個叫小林的男孩,三年級,數(shù)學常年60分出頭。
他爸說:“這孩子,背公式比背課文還快,一考試就崩。”
我問他:“你說說,什么叫‘公因式’?”
他低頭:“就是……兩個數(shù)里都有的那個數(shù)?”
我笑了:“對,就像你和你妹妹,你們倆都愛喝牛奶,那‘牛奶’就是你們的‘公因式’。”
他眼睛亮了:“哦!所以6xy 和 9xy,它們倆都有的‘愛喝的東西’是什么?”
我拿筆畫:
6xy = 2 × 3 × x × x × y
9xy = 3 × 3 × x × y × y
“你看,誰倆都有的?3、x、y。”
“哦!3xy!”
“那剩下的呢?”
“6xy 里剩下2x,9xy里剩下3y。”
“所以呢?”
“3xy × (2x + 3y)!”
他當場寫對了三道題,沒擦一次橡皮。
這不是奇跡,是認知重構。
你教的是數(shù)學,他需要的是生活。
我女兒小學時也怕“因式分解”。
有一次她問我:“媽媽,為什么數(shù)學老師總說‘提取’?提取是什么意思?”
我?guī)コ小?/p>
貨架上擺著三種果汁:蘋果汁、橙汁、葡萄汁。
每種都裝在三個相同的玻璃瓶里。
我說:“你挑一瓶蘋果汁,一瓶橙汁,一瓶葡萄汁,放在一起。現(xiàn)在,你把它們‘提取’出來——你手里拿的是什么?”
“三瓶果汁。”
“那瓶子呢?”
“瓶子還在貨架上。”
“對!‘提取’就是把‘共同的東西’拿走,剩下的留著。”
她突然說:“所以6xy 和 9xy,它們的‘瓶子’是3xy,剩下的2x和3y是果汁?”
我點頭。
她第二天主動做了一整頁因式分解題,還畫了張圖:
“公因式是瓶子,剩下的才是果汁。”
老師在她作業(yè)本上批了“有創(chuàng)意”。
你見過卡塔爾世界杯嗎?
他們花600億美元建球場、買球星、請教練,最后奪冠了嗎?
沒有。
但他們贏了什么?
贏了“連接”——把世界的目光,連到他們的石油、他們的文化、他們的敘事上。
學習也一樣。
你讓孩子死記“提公因式法”,就像卡塔爾只建球場不講故事——投入巨大,回報歸零。
真正的“提取”,是讓孩子看到:
“原來,數(shù)學不是算數(shù),是找共同點。”
“原來,公式不是規(guī)則,是語言。”
“原來,考試不是考你會不會算,是考你能不能看出‘隱藏的聯(lián)系’。”
現(xiàn)在,我們來分三級拆解“提公因式”這個被教爛了的技能:
青銅級:傻瓜三步法(適合學渣/新手)
你孩子連“x”都讀成“x平方”,別急,先教他三句話:
1. 看數(shù)字:找所有系數(shù)的最大公約數(shù)(別算,直接列出來:6和9,最大能同時除的是3)
2. 看字母:找每個字母在每一項里都出現(xiàn)的,取最小次數(shù)(x在兩項都有,最小是x;y也在兩項都有,最小是y)
3. 拿走它,剩下的寫括號里
別講“公因式”,叫“共同伙伴”。
別寫“因式分解”,說“拆掉共同外套”。
孩子不是不會,是術語太冷。
王者級:樂高拼圖法(適合中等生)
教孩子把每一項拆成“積”的形式:
12ab + 8ab = (2×2×3×a×a×b) + (2×2×2×a×b×b)
現(xiàn)在,拿出熒光筆,把所有項里都有的部分涂成黃色:
2、2、a、b → 黃色塊 = 4ab
剩下的:3a 和 2b → 綠色塊
“現(xiàn)在,你把黃色塊拎起來,剩下的綠色塊自動圍成一個圈。”
“所以:4ab(3a + 2b)”
這不是數(shù)學,是拼圖游戲。
你見過樂高說明書嗎?它從不教你“怎么擰螺絲”,它給你圖:哪幾塊先拼,哪幾個卡扣對上。
數(shù)學也該這樣教。
宗師級:情緒地圖法(適合尖子生/家長)
我教過一個初二女孩,數(shù)學95分,但一遇到因式分解就煩躁。
我問她:“你討厭的,是‘提取’,還是‘被要求提取’?”
她說:“我覺得……老師在逼我做一件沒有意義的事。”
我笑了。
“那我們來玩?zhèn)游戲:假設你是一個CEO,你手下有兩組員工:一組是6xy,一組是9xy。
你發(fā)現(xiàn),他們每天早上都穿一樣的制服——3xy。
你決定:以后統(tǒng)一換新制服,舊的回收。
你把舊制服(3xy)收走,剩下的員工,你重新分組:
6xy 變成 2x,9xy 變成 3y。
現(xiàn)在,你把這兩組人,放進一個新部門,叫‘2x + 3y’。”
她沉默三秒,突然說:“原來……這不是拆,是重組。”
她當晚自己寫了篇《致數(shù)學老師的信》:
“你們總說‘提取公因式’,可你們有沒有想過,我們不是機器,我們是人。
你們把公式當命令,我們卻在找意義。”
她期末考了滿分。
老師在班上念了她的信。
全班沉默了五分鐘。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所有真正會學習的孩子,都不是“背得多”,而是“看得懂關系”?
他們不是在解題,是在解生活。
我當年也信過“頭懸梁錐刺股”,
我逼我女兒背了37遍“x - y = (x+y)(x-y)”,
她半夜哭著說:“媽媽,我是不是永遠都學不會數(shù)學了?”
我抱著她,第一次意識到:
不是孩子笨,是方法蠢。
不是知識難,是表達太冷。
試卷不是考你記住了什么,
是考你能不能在一堆混亂里,
一眼看出“誰和誰是一伙的”。
家長吼娃的每一秒,
都在幫孩子大腦建“防火墻”——
專防你的說教。
別再問“為什么這題都不會”了。
問問:“你有沒有,用他能聽懂的語言,
講過一次‘公因式’是什么?”
你見過孩子拼拼圖時的專注嗎?
他不看說明書,
他只盯著顏色和形狀,
一點一點,
把散落的碎片,
拼成一幅畫。
數(shù)學,也該這樣教。
不是孩子學不會,
是你,還沒找到他的拼圖方式。
 搜索教員
搜索教員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大家都在看
- 楊教員 長春師范大學 數(shù)學專業(yè)
- 張教員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網(wǎng)絡與新媒體
- 叢教員 北京印刷學院 視覺藝術與出版設計
- 肖教員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電子信息工程
- 白教員 中央民族大學 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
- 趙教員 中國人民大學 工商管理類
- 周教員 中央民族大學 應用統(tǒng)計
- 高教員 上海理工大學 英語
- 劉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
- 楊教員 中央財經(jīng)大學 法學

 請家教熱線: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請家教熱線: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微信版
微信版 -北京家教  京ICP備10209629號-19
-北京家教  京ICP備10209629號-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