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小學生真正愛上英語學習:從課堂反思到教學創新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10-31】
在當前的小學英語教學實踐中,許多課堂看似熱鬧非凡:游戲不斷、活動接連登場,學生們在教室里跑來跑去,笑聲不斷。然而,當我們靜下心來回看這些課堂時,卻不得不提出一個問題:孩子們真的在學習嗎?他們是否在這些活動中獲得了語言能力的提升?是否對英語產生了持續的興趣?
一位教師在課后反思中提到,盡管課堂上安排了多個活動,但這些活動大多只圍繞著五六個詞匯或三四個字母展開,彼此之間缺乏聯系,結構松散,目的僅僅是重復操練。這樣的教學方式,雖然表面上看起來生動活潑,但實際上學習內容淺顯,缺乏系統性和深度。
對于三年級的學生而言,這些詞匯本就簡單,要求也只是聽、說和認讀,并未達到“四會”(聽、說、讀、寫)的程度。因此,學生掌握起來并不困難,但真正的問題在于:他們是否理解了這些語言的意義?是否在使用中感受到了英語的樂趣?
這引出了一個核心問題:我們究竟該如何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興趣不是短暫的刺激,而是持久的體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被廣泛引用,但它背后的含義常常被誤解。很多人認為,只要課堂上多做游戲、多放音樂、多給獎勵,學生就會對英語感興趣。然而,這種通過外部刺激引發的興趣往往是短暫的。就像我們給寵物零食讓它完成動作一樣,物質獎勵或表面熱鬧的活動可以帶來即時反應,但無法形成持久的學習動力。
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他們喜歡動手、喜歡參與、喜歡表現。因此,英語教學應當順應這一特點,設計出既能調動感官又能促進思維的活動。關鍵不在于活動的數量,而在于活動的質量和內在邏輯。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應服務于語言學習的目標,而不是為了熱鬧而熱鬧。
例如,在學習“動物”這一主題時,如果只是讓學生反復朗讀cat、dog、elephant這幾個單詞,即使配上圖片和聲音,學習過程仍然單調。但如果設計一個“動物園導游”的情境活動,讓學生分組準備介紹不同的動物,包括它們的外形、習性、聲音,并用簡單的英語表達出來,那么整個學習過程就變得有意義了。
學生不僅練習了詞匯和句型,還鍛煉了組織語言和表達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體驗到了成就感。
讓英語課成為“活動中的語言實踐”
將英語課與活動課融合,是提升學習體驗的重要途徑。這里的“活動”不是指無目的的游戲,而是有明確語言目標的任務型活動。比如,在學習“購物”主題時,可以設置一個“小小超市”的課堂場景。學生分別扮演顧客和店員,使用英語進行對話:
- “How much is the apple?”
- “It’s five yuan.”
- “Here you are.”
- “Thank you!”
這樣的模擬交易不僅讓學生練習了數字、物品名稱和日常用語,還讓他們在真實語境中理解和運用語言。教師可以在活動前提供必要的語言支持,如常用句型卡片,幫助學生順利表達;在活動后組織分享環節,鼓勵學生講述自己的經歷,進一步鞏固所學內容。
這類活動的設計需要遵循三個原則:一是情境真實,貼近學生生活;二是任務明確,有清晰的語言輸出要求;三是參與廣泛,確保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開口。當學生在活動中真正“用”英語時,他們才會意識到語言的工具性價值,從而產生內在的學習動機。
競爭與合作: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小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好勝心,適度的競爭能夠有效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但競爭的形式需要精心設計,避免造成焦慮或排斥。小組競賽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方式。例如,在復習單詞時,可以開展“單詞接龍”比賽,每組輪流說出一個以指定字母開頭的單詞,不能重復,說不出來或拼錯則扣分。
通過計分制度,如加減星星、積分榜等形式,增強游戲的儀式感和激勵效果。
更重要的是,在競爭中融入合作元素。比如,每個小組需要共同完成一份英語手抄報,主題可以是“我的家庭”、“最喜歡的季節”或“一次旅行”。組員分工協作,有人負責繪畫,有人負責書寫,有人負責收集資料。完成后,全班展示并投票評選“最佳創意獎”、“最美書寫獎”等。
這樣的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能力,也培養了團隊意識和責任感。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評價時應注重過程而非結果。表揚那些積極參與、努力表達的學生,哪怕他們的語法不夠準確,發音不夠標準。語言學習本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鼓勵比糾錯更重要。當學生感受到被接納和認可時,他們才更愿意開口,更愿意繼續學習。
從“學會”到“會用”:構建有意義的學習鏈條
當前一些英語課堂的問題在于,教學內容碎片化,缺乏連貫性。今天學顏色,明天學數字,后天學水果,各個單元之間沒有明顯的聯系。這種割裂式的教學容易讓學生感到困惑:我為什么要學這些?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構建主題式、項目化的學習路徑。例如,圍繞“我的一天”這個主題,可以將時間、日常活動、食物、天氣等多個語言點有機整合。
第一課學習時間表達(What time is it? It’s seven o’clock.),第二課學習早晨的活動(I get up. I brush my teeth.),第三課學習早餐食物(I eat bread and milk.),第四課學習上學方式(I go to school by bus.)。
每一節課都以前一節為基礎,逐步擴展語言內容,最終讓學生能夠完整描述自己的一天。
這種螺旋式上升的教學設計,不僅有助于知識的積累,也讓學生看到語言的實際用途。當他們能用英語講述自己的生活時,那種成就感是無可替代的。
教師的角色:引導者與陪伴者
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角色也在發生變化。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習的引導者和情感的支持者。我們需要觀察每個學生的表現,了解他們的興趣點和困難所在,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例如,有些學生性格內向,不敢在全班面前發言。這時可以先讓他們在小組內練習,或者通過寫句子、畫圖畫的方式表達。隨著信心的建立,再鼓勵他們逐步參與更大范圍的交流。對于學習進度較慢的學生,可以提供個性化的輔導材料,如帶圖詞匯卡、慢速聽力資源等,幫助他們跟上節奏。
同時,教師自身也需要不斷反思和改進。每一次課后,都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這節課學生說了多少英語?他們是否在用英語思考?他們離開教室時,是覺得英語有趣,還是覺得又熬過了一節無聊的課?正是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推動著教學不斷走向深入。
家庭教育的延伸:讓英語融入日常生活
英語學習不應局限于課堂。家長可以在家中創造輕松的語言環境,比如播放簡單的英文兒歌,和孩子一起看英文動畫片(如《Peppa Pig》),鼓勵他們模仿對話。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入簡單的英語表達,如吃飯時問“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出門時說“Let’s go!”。
這些點滴積累,遠比強迫孩子背單詞更有效。
重要的是保持輕松愉快的氛圍。不要因為孩子說錯就立即糾正,也不要因為一時沒有進步就焦慮。語言學習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耐心和陪伴。當孩子感受到英語不是一門“考試科目”,而是一種可以用來交流、表達、玩耍的工具時,真正的興趣才會生根發芽。
讓小學生愛上英語,不是靠花哨的道具或頻繁的獎勵,而是靠有意義的學習體驗。我們需要重新審視課堂設計,減少無效的重復操練,增加真實的語言運用機會;我們需要把學生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使用者”,讓他們在說、做、演、寫中感受語言的魅力;
我們更需要用心去傾聽每一個孩子的聲音,尊重他們的節奏,點燃他們內心對世界的好奇。
當一節英語課結束時,如果孩子們意猶未盡地問:“老師,我們下次還能玩這個游戲嗎?”——那才是真正的成功。
搜索教員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大家都在看
- 楊教員 長春師范大學 數學專業
- 張教員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網絡與新媒體
- 叢教員 北京印刷學院 視覺藝術與出版設計
- 肖教員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電子信息工程
- 白教員 中央民族大學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 趙教員 中國人民大學 工商管理類
- 周教員 中央民族大學 應用統計
- 高教員 上海理工大學 英語
- 劉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
- 楊教員 中央財經大學 法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