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從一場家長會看教育的合力之道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10-10】
清晨的陽光灑在校園的操場上,微風輕拂,孩子們還未到校,但這里已經熱鬧起來。198位家長準時出現在校園,占總數的90%。這個數字背后,不是簡單的出席率,而是一種無聲的表達: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真正關心教育,愿意走進學校,了解孩子每天所處的環境,傾聽教師的聲音,也表達自己的期待。
這場在9月1日舉行的小學家長會,看似平凡,卻折射出當下基礎教育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命題——家校共育,究竟該如何落地?
很多人以為家長會只是“老師講、家長聽”的單向傳達,或者是作業檢查、成績通報的例行公事。但這場會議讓我看到,它其實是一次教育理念的碰撞與融合,是一次家庭與學校之間建立信任的契機。
當校長站在操場前宣讀教育局關于禁止有償家教和亂訂教輔資料的文件時,他傳遞的不僅是政策要求,更是一種態度:教育應回歸本真,教師應守住底線,家長也需理性對待補習與資料堆砌。
這讓我想起許多家庭中常見的場景:孩子放學回家,書包里塞滿了學校發的練習冊、家長額外購買的“提分寶典”、還有各種線上課程的打印資料。書桌堆得像小山,可孩子的專注力卻越來越分散。我們總在問“為什么孩子不愛學習”,卻很少反思:是不是我們給得太多,反而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的節奏與空間?
在這場家長會上,學校明確提出了“養成教育”的重要性。這不是一句空話。養成,意味著習慣的塑造,是日復一日的行為積累。比如書寫工整、作業按時完成、課前預習、課后整理書包——這些看似瑣碎的小事,恰恰是孩子未來學習能力的基石。
一位班主任在班級座談會上提到:“我們班有個孩子,剛入學時寫字歪歪扭扭,作業總是拖到晚上十點。后來我和家長溝通,建議每天只寫一頁字,但必須工整,家長不催不罵,只做陪伴。堅持一個月后,孩子的字跡明顯進步,更重要的是,他對作業的態度變了,不再抗拒。”
這讓我想到一個簡單的公式:
\[ \text{學習效果} = \text{專注力} \times \text{持續時間} \]
很多家長只盯著“持續時間”,逼孩子坐滿兩小時,結果孩子心不在焉,效率極低。而真正的關鍵,其實是“專注力”。如何提升專注力?不是靠吼叫和監控,而是通過建立穩定的日常節奏、減少干擾、給予正向反饋。比如,設定一個25分鐘的“專注時段”,期間不許看手機、不許打斷,完成后可以休息5分鐘。
這種方法在心理學中被稱為“番茄工作法”,雖然起源于成人時間管理,但稍作調整,完全適用于小學生。
家長會上,老師們反復強調“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句話聽起來簡單,但在現實中卻常常被忽視。我們總怕孩子做不好:書包沒整理好,明天會忘帶課本;鞋帶沒系緊,會摔跤;作業寫錯了,考試要扣分……于是家長代勞成了常態。可問題是,每一次代勞,都是對孩子獨立能力的一次剝奪。
我曾見過一位母親,每天早上花半小時幫三年級的兒子穿衣服、系鞋帶、裝文具,結果孩子到了學校連筆蓋都不會擰。這不是個例。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在6到12歲期間,正處于“勤奮感 vs. 自卑感”的心理發展階段(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如果這個階段的孩子能通過完成任務獲得成就感,就會建立自信;
反之,如果總被替代、被否定,就容易產生“我什么都做不好”的自我認知。
所以,讓孩子自己整理書包、自己檢查作業、自己決定先寫語文還是數學——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選擇,其實都是在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決策力。家長的角色,不是“監工”,而是“腳手架”:在孩子需要時提供支持,但不越俎代庖。
安全教育也是本次家長會的重點之一。學校提到了交通安全、食品安全、防火安全等多個方面。這些內容看似老生常談,但恰恰是最容易被忽視的日常細節。比如,有家長反映孩子放學后喜歡在校門口的小攤買零食,但那些食品往往沒有正規包裝,存在衛生隱患。
學校沒有簡單地禁止,而是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了解食品標簽,教他們識別生產日期、配料表,甚至在家做一次“食品安全小實驗”:把不同來源的零食放幾天,觀察霉變速度。這種體驗式學習,遠比一句“不許買”更有效。
家庭教育不是學校的附屬品,它有著獨立的價值。家長會上,有位父親分享了他的做法:每周五晚上是“家庭分享夜”,全家人圍坐在一起,每個人講一件本周最開心的事、一件遇到的困難,以及如何解決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表達,也學會了傾聽。這種情感交流,是課堂無法提供的。
我們常常把教育等同于知識傳授,但真正的教育,還包括情感支持、價值觀引導和人格塑造。一個孩子成績優秀,但如果缺乏同理心、不懂得尊重他人、遇到挫折就輕易放棄,那么他的“優秀”是脆弱的。反之,一個成績中等但陽光自信、有責任感的孩子,未來的發展潛力反而更大。
在這場家長會中,最打動我的,是學校對“家校一致性”的強調。什么叫一致性?就是家庭和學校在教育目標、行為要求上保持協調。比如,學校要求學生每天閱讀30分鐘,但如果回家后家長自己刷手機、看電視,卻要求孩子去讀書,孩子自然會覺得不公平。教育不是“你說我聽”,而是“你做我看”。
孩子是通過觀察成人的行為來學習的,而不是通過聽道理。
一位老師在座談會上說:“我們不怕家長不懂教育方法,就怕家長不參與。”參與,不一定是輔導作業、檢查試卷,而是關注孩子的日常情緒、了解他們的朋友、傾聽他們的煩惱。有時候,孩子放學回家說“今天不想上學”,家長的第一反應可能是“你怎么能這么說?不好好讀書將來怎么辦?
”但更好的方式是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問:“是不是今天發生了什么事?愿意和我說說嗎?”
這種對話,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它不制造對立,而是建立連接。
當然,家校合作也面臨現實挑戰。比如,有些家長工作繁忙,無法參加家長會;有些家庭由祖輩帶孩子,教育觀念存在代際差異;還有些家長對老師有不信任感,總覺得“老師是不是對我家孩子有偏見”。這些問題不能靠一次會議解決,但至少,這場家長會提供了一個起點:讓雙方坐下來,坦誠交流,彼此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公布了教育局的監督舉報電話,并明確禁止亂訂教輔資料。這一舉措傳遞出清晰的信號:教育應回歸公平與透明。家長不必再為“別人家孩子都買了某套練習冊,我家不買會不會落后”而焦慮。學習的效果,不取決于資料的數量,而在于使用的質量。
一本被認真做完、反復訂正的練習冊,遠勝于十本草草翻過的“資料堆”。
各班班主任與任課教師回到班級,與家長進行更具體的交流。這種“全校集中+班級分組”的模式,既保證了信息傳達的統一性,又兼顧了個性化溝通的需求。有家長反饋:“以前總覺得老師只關注成績好的學生,今天才發現,老師對每個孩子都有細致的觀察和記錄。”這種被“看見”的感覺,對家長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安慰。
教育從來不是一場短跑,而是一場漫長的陪伴。學校提供知識的土壤,家庭則給予情感的陽光。兩者缺一不可。這場家長會或許不會立刻改變某個孩子的學習狀態,但它在家長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教育,需要耐心,需要合作,更需要理解。
當198位家長在上午10點離開校園時,他們帶走的不只是會議記錄,更是一種新的認知:我不是孩子的“監工”,也不是老師的“配合者”,而是他們成長路上的同行者。而學校,也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地方,更是一個與家庭共同守護童年、培育未來的共同體。
這才是家長會真正的意義。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劉老師 中學高級教師
- 江教員 意大利熱那亞大學 現代語言(德語、英語)
- 李老師 中學高級教師 現代語言(德語、英語)
- 趙教員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微生物與生化藥學
- 黃教員 北京語言大學 漢語國際教育
- 李教員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會計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張教員 北京語言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類
- 賴教員 華東理工大學 軟件工程
- 殷教員 中國政法大學 英語
- 嚴教員 清華大學 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