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詞精講: 感官動詞 + doing/to do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10-22】
在英語學習的漫長旅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看似微小卻影響深遠的語言現象。它們不像語法規則那樣被清晰地寫進課本的章節標題,也不像詞匯表那樣可以逐個背誦記憶。它們藏在句子的縫隙里,悄無聲息地決定著表達是否自然、準確。
今天,我們要深入探討的就是這樣一類現象——感官動詞后接動詞的不同形式:*do* 與 *doing*。
這類結構中最常見的動詞包括:see, hear, watch, feel, notice 等。它們都與我們的感知有關,描述的是我們通過眼睛、耳朵或身體所捕捉到的動作或狀態。而正是這些動詞后面跟著的不定式(to do)或現在分詞(doing),微妙地改變了句子的語義重心。
先來看一個你可能已經熟悉的例子:
> I saw him work in the garden yesterday.
> 昨天我看見他在花園里干活了。
這句話的重點是什么?是“我看見了”這個事實。它強調的是整個事件的發生,而不是動作進行中的某個瞬間。這里的“work”是作為完整動作被感知的。你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場景:你從屋子里走出來,看到鄰居從開始到結束完成了在花園里除草、修剪、澆水等一系列動作,然后你走開了。
你說出這句話時,重點在于你“見證了整個過程”。
再看另一句:
> I saw him working in the garden yesterday.
> 昨天我見他正在花園里干活。
這句話的重點則完全不同。它強調的是你看到的那一瞬間,他正處于“干活”的狀態中。你并沒有(或不強調)看到整個過程的開始和結束,只是捕捉到了一個正在進行的畫面。就像你匆匆路過窗戶,瞥見他在彎腰鏟土,那一刻他正在“working”。
這兩句話的區別,不在于動作本身,而在于觀察者的視角和感知的完整性。
感官動詞后的兩種結構:do 與 doing
我們可以將感官動詞后的賓語補足語分為兩類:
1. 感官動詞 + 賓語 + do(省略 to 的不定式)
表示動作的完整性或習慣性。說話者感知的是動作的全過程,或至少是動作的完整發生。
2. 感官動詞 + 賓語 + doing(現在分詞)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中。說話者感知的是動作的片段,是某個時刻的動態畫面。
這種區別在實際使用中非常關鍵。讓我們通過你提供的例題來進一步剖析。
例題一:
> They knew her very well. They had seen her ___ up from childhood.
> A. grow B. grew C. was growing D. to grow
正確答案是 A. grow。
為什么?題干說“他們看著她從小長大”。這里的“長大”是一個跨越多年的過程,不是某個瞬間的動作。但注意,這里并不是說“他們一直在持續不斷地盯著她”,而是說在她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多次見證了她的變化。每一次的“看見”,都可能是她某個成長階段的表現——比如長高了、說話更成熟了、行為更獨立了。
在這種語境下,使用 *see sb do* 的結構,是因為“grow up”在這里被視為一個由多個小動作組成、最終完成的整體過程。雖然這個過程是漸進的,但“see her grow up”表達的是他們見證了這一完整軌跡。
如果用 *seeing her growing up*,雖然語法上也成立,但會更強調“正在發生”的狀態,弱化了結果和完整性。
此外,從固定搭配角度看,“see someone grow up” 是一個非常常見的表達,尤其用于描述親人、朋友或公眾人物的成長歷程。它帶有一種時間沉淀的意味,仿佛在說:“我參與了你生命中的這一段。”
例題二:
> The missing boy was last seen ___ near the river.
> A. playing B. to be playing C. play D. to play
正確答案是 A. playing。
這句話的結構是被動語態:“失蹤的男孩最后一次被看到……”。關鍵在于“last seen”,意味著這是最后一次有人見到他,而且是在某個特定時刻。因此,我們關注的是他被看到時的即時狀態。
他當時正在河邊做什么?正在玩耍。所以用 *playing* 來描繪那個瞬間的畫面感。想象一下,有人路過河邊,看到一個小男孩在玩水、扔石頭、追逐蝴蝶——這些動作構成了一個正在進行的場景。我們并不知道他玩了多久,也不確定他之后做了什么,只知道那一刻,他正處于“玩耍”的狀態中。
如果選 *play*,即“was last seen to play”,這在英語中是不符合習慣用法的。感官動詞在被動結構中,通常后接現在分詞,表示動作正在進行。例如:
- He was heard singing in the shower.
- The suspect was seen entering the building.
這些句子都強調“被感知時的動態”。
更深層的語言邏輯:完整動作 vs. 動作切片
我們可以把“感官動詞 + do”理解為動作的完成式感知,而“感官動詞 + doing”則是動作的進行式感知。
這有點像攝影中的兩種拍攝方式:
- 用“do”就像是拍了一張延時攝影合成的照片:你看到的是一個人從起點走到終點的整個軌跡,雖然畫面是靜態的,但它承載了時間的跨度。
- 用“doing”則像是一張普通快照:你只捕捉到了某一毫秒的畫面,動作仍在繼續,但你只記錄了那一瞬。
舉個生活化的例子:
> I heard the baby cry.
> 我聽見嬰兒哭了。
這句話意味著你聽到了哭聲的開始,甚至可能是整個哭泣過程。也許他哭了幾分鐘,然后停止了。你感知的是“哭”這件事的發生。
> I heard the baby crying.
> 我聽見嬰兒在哭。
這句話則更像是你走進房間時聽到的聲音。你不確定他哭了多久,也不知道他什么時候會停。你只是確認:此刻,他在哭。
這種細微差別在日常交流中極為重要。比如在寫故事、描述事件或回憶經歷時,選擇正確的形式能讓讀者更準確地進入你的視角。
常見誤區與糾正
很多學習者容易混淆這兩種結構,尤其是在翻譯時直接對應中文“看見……做……”,而忽略了英語中對動作狀態的精細劃分。
常見錯誤包括:
1. 誤用 to do 形式
感官動詞后接不定式時,必須省略 *to*。
I saw him to work in the garden.
I saw him work in the garden.
這條規則適用于大多數感官動詞在主動語態中的情況。只有在被動語態中,*to* 才會出現:
- He was seen to enter the house.
(這里 *to enter* 是被動結構的一部分)
2. 混淆進行時與習慣性動作
有時學生會認為“doing”一定表示“正在”,所以只要動作沒結束就用 *doing*。但其實關鍵在于觀察者的感知方式。
比如:
> I often see him walk to school.
這句話描述的是一個重復發生的完整動作。每次他走路去學校,我都可能看到他從家門口出發,一直走到校門口。雖然每次都是完整過程,但由于是習慣性動作,仍用 *do* 形式。
而:
> I often see him walking to school.
則更側重于“我經常看到他走在路上”的畫面感,可能每次只看到他某一段路程,強調的是“在路上”的狀態。
3. 忽視語境對語義的影響
有時候,同一個動詞在不同語境下會選擇不同形式。
比如:
> I felt the earth move.
這句話可以字面理解為“我感覺到地震了”,強調的是事件的發生和結束。
> I felt the earth moving.
則更像是描述一種持續的感覺,比如在搖晃的船上,或者在某種比喻意義上(如情感沖擊)。
擴展思考:其他感官動詞的應用
除了 *see*,其他感官動詞也有類似用法。
- Hear
- I heard the door slam.(我聽見門砰地關上了)→ 強調動作完成
- I heard the door slamming.(我聽見門在砰砰地響)→ 強調反復或持續的狀態
- Watch
- We watched the sun rise.(我們看了日出全過程)
- We watched the sun rising.(我們看著太陽緩緩升起,強調過程的美感)
- Feel
- I felt the fabric tear.(我感覺到布料撕裂了)
- I felt the fabric tearing.(我感覺到布料正在被撕開)
這些例子都體現出英語對“動作完整性”與“動作進行性”的敏感區分。
如何在寫作和口語中靈活運用?
掌握這一語法點,不僅能避免錯誤,還能提升表達的精確度和表現力。
當你想表達:
- “我見證了某人完成某事” → 用 *see/hear/watch + do*
例如:I saw her win the match.(我看到她贏得了比賽)
- “我注意到某人正在做某事” → 用 *see/hear/watch + doing*
例如:I saw her practicing the piano.(我看到她正在練琴)
在敘述故事時,這種選擇還能控制節奏:
- 用 *do* 加快敘述節奏,跳過細節,推進情節。
“He entered the room, sat down, and began to speak.”
這些動作都被視為完整事件,快速推進。
- 用 *doing* 放慢節奏,營造畫面感,讓讀者沉浸其中。
“He was walking slowly, looking at the floor, muttering to himself.”
這些進行時態讓場景顯得更生動、更真實。
語言的美,往往不在宏大的詞匯或復雜的句型,而在這些細微的選擇之中。感官動詞后接 *do* 還是 *doing*,看似只是一個語法點,實則反映了我們如何觀察世界、如何組織經驗、如何傳達時間的流動。
下次當你寫“我看見他……”時,不妨停下來問自己:我是看到了整個過程,還是僅僅捕捉到了一個瞬間?這個簡單的思考,可能會讓你的英語表達更加精準、更有溫度。
語言不是機器的輸出,而是心靈的映照。每一個動詞形式的選擇,都是你對世界的一次凝視。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梁教員 重慶科技大學 應用化學
- 萬教員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英語
- 尚教員 北京科技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冉教員 清華大學 應用經濟學
- 孫老師 大學講師 應用經濟學
- 鄭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 蘇教員 華中科技大學 公共管理
- 蔡教員 北京郵電大學 電信工程及管理
- 楊教員 華中農業大學 應用化學
- 劉教員 首都醫科大學 法律 建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