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就在你身邊:從煎餅果子到奶茶優惠,如何用生活情境打開高中數學的正確方式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09-16】
清晨的街角,煎餅攤前排著隊,老板頭也不抬地說:“加倆蛋,打八折。”你掏出手機準備算賬,腦子里瞬間跳出一個算式:原價12元,兩個蛋加3元,總價15元,八折就是12元——等等,這不就是一次簡單的代數運算嗎?你沒意識到的是,這一刻,你已經進入了數學的情境世界。
這并不是巧合,也不是特例。我們每天都在和數學打交道,只是大多數時候,我們把它叫做“生活”,而不是“數學”。而所謂“數學情境素材”,本質上就是把那些藏在生活褶皺里的數學邏輯,輕輕展開,讓人看見它的形狀、聽見它的節奏、理解它的意義。
什么是數學情境?它不是“包裝”,而是“通道”
很多人誤以為情境只是給枯燥題目披上一件花外套,比如把“解方程”改成“小明買奶茶”,以為這樣就叫“情境化”。其實不然。真正的情境不是裝飾,而是一條通道——它連接的是抽象符號與真實體驗之間的斷層。
比如,學生記不住二次函數的頂點公式 \( y = a(x - h)^2 + k \),但如果你告訴他:“你開奶茶店,發現賣20元時每天賣100杯,每降價1元多賣10杯,定價多少利潤最高?”他就會開始嘗試列出收入函數:
\[ R(p) = p \times (100 + 10(20 - p)) = p(300 - 10p) = -10p^2 + 300p \]
然后自然地去求這個拋物線的頂點。當他算出最優價格是15元時,那種“原來數學真的能幫我賺錢”的興奮感,遠比背公式深刻得多。
這就是情境的力量:它不教人“怎么做題”,而是讓人問出“為什么要這么做”。
哪些情境真正有用?五類值得深挖的生活場景
不是所有生活片段都適合作為數學教學的切入點。好的情境必須具備三個特質:真實、可操作、能引發思考。以下是經過長期教學驗證的五類高價值情境類型。
1. 日常消費決策:每個人都是潛在的“生活數學家”
買奶茶、打車、網購滿減——這些看似瑣碎的行為背后,全是數學模型。
比如“第二杯半價”和“買三送一”哪個更劃算?我們來算一筆賬:
設單價為 \( p \),買4杯:
- 第二杯半價:每兩杯支付 \( p + 0.5p = 1.5p \),四杯共 \( 3p \)
- 買三送一:四杯支付 \( 3p \)
兩者單價都是 \( 0.75p \),表面看一樣。但關鍵在于購買數量限制:如果你只想買兩杯,“第二杯半價”更優;如果買四杯以上,“買三送一”可以疊加,反而更劃算。
這道題的價值不在答案,而在它逼迫學生思考“條件變化如何影響結果”。這不是機械套公式,而是培養決策思維。
2. 自然現象中的數學結構:世界本身就是一本數學書
籃球出手后的軌跡是什么?是拋物線。為什么是拋物線?因為豎直方向受重力加速度,水平方向勻速運動,合運動的軌跡滿足二次函數關系。
我們可以設計一個實驗任務:讓學生用手機慢動作拍攝投籃過程,標記球心位置,建立坐標系,擬合出軌跡方程。這個過程涉及坐標變換、函數擬合、誤差分析,甚至能引出空氣阻力對理想模型的影響。
再比如,用三角函數測量旗桿高度。站在離旗桿 \( d \) 米處,測得仰角為 \( \theta \),則高度 \( h = d \cdot \tan\theta \)。這個簡單的公式背后,是古人測量山高、城樓、塔影的基本方法。
當學生親手拿著測角儀站在操場上,那一刻,數學不再是課本上的定義,而是他們手中的測量工具。
3. 社會問題的量化分析:數學是理解世界的語言
人口增長、碳排放、疫情傳播——這些宏大議題,最終都要落到數學模型上。
以人口增長為例,假設某城市現有人口100萬,年增長率5%,可以用指數模型描述:
\[ P(t) = P_0 \cdot e^{rt} \]
其中 \( P_0 = 100 \)(單位:萬人),\( r = 0.05 \),\( t \) 為年數。十年后人口約為:
\[ P(10) = 100 \cdot e^{0.5} \approx 164.87 \text{ 萬人} \]
這個模型雖然簡化,但它能讓學生意識到:看似微小的增長率,長期積累會產生巨大影響。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引發討論:資源是否跟得上?城市能否承載?數學在這里不只是計算,更是批判性思維的起點。
4. 科技背后的數學邏輯:AI、信號、算法都不是魔法
5G基站的覆蓋范圍為什么是六邊形?這不是隨意設計,而是基于“平面密鋪”原理。正六邊形能在不留空隙的情況下完全覆蓋區域,且相鄰區域邊界最短,減少信號干擾。
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比較不同形狀的密鋪效率:
- 正三角形:每個角60°,6個拼接成360°
- 正方形:每個角90°,4個拼接
- 正六邊形:每個角120°,3個拼接
它們都能密鋪,但六邊形在相同面積下周長最小,意味著基站間切換更少,通信更穩定。
再比如,推薦算法的基礎往往是“相似度計算”。兩個用戶看電影的評分向量分別為 \( \vec{a} = (4, 5, 3) \)、\( \vec{b} = (3, 4, 4) \),可以用余弦相似度衡量偏好接近程度:
\[ \cos\theta = \frac{\vec{a} \cdot \vec{b}}{|\vec{a}| |\vec{b}|} = \frac{4\cdot3 + 5\cdot4 + 3\cdot4}{\sqrt{4^2+5^2+3^2} \cdot \sqrt{3^2+4^2+4^2}} = \frac{44}{\sqrt{50} \cdot \sqrt{41}} \approx 0.97 \]
數值接近1,說明兩人口味高度相似。這種計算方式在抖音、淘寶、網易云音樂中無處不在。當學生意識到自己刷到的視頻可能由這樣一個公式決定時,他們對數學的態度往往會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探究”。
5. 傳統文化中的數學智慧:古人早就懂了現代知識
中國古建筑中的“斗拱”結構,為什么能抗震?因為它利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山西應縣木塔歷經千年風雨而不倒,其核心結構大量使用三角形框架,分散受力。
傳統工藝中的“黃金分割”也隨處可見。比如紫砂壺的壺身高度與壺嘴位置之比,常接近 \( \frac{\sqrt{5}-1}{2} \approx 0.618 \)。這不是巧合,而是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審美共識。
我們可以讓學生測量身邊物品的比例:書本長寬、手機屏幕、窗戶邊框,看看哪些接近黃金分割。這個過程不僅鍛煉測量能力,還打通了數學與美學的界限。
如何避免“偽情境”?三個常見陷阱要警惕
盡管情境教學好處多多,但濫用或誤用也會適得其反。以下三種情況尤其需要注意。
陷阱一:脫離真實,編造離譜數據
有道題說:“某奶茶店日銷5000杯,成本每杯2元,售價15元……”問題是,現實中除非是連鎖巨頭,單店日銷破千已屬罕見,5000杯相當于每分鐘賣出3.5杯,連續24小時不停,這顯然不合理。
虛假數據會削弱情境的可信度,讓學生覺得“數學就是瞎編”。
陷阱二:強行關聯,制造“數學暴力”
見過用斐波那契數列分析戀愛次數的題目嗎?或者用導數計算表白成功率?這類題目看似有趣,實則荒誕。數學不是萬能解釋器,不能什么都往里套。
情境必須服務于知識理解,而不是為了搞笑或獵奇。
陷阱三:忽略認知發展階段
給初中生講“馬爾可夫鏈預測天氣”,或者讓小學生理解“標準差”在股票波動中的應用,都是典型的超綱操作。再好的情境,如果超出學生當前的理解能力,只會造成挫敗感。
合適的難度,才是激發興趣的前提。
從生活中收集數學素材:三個實用建議
好的情境不會從天而降,它來自對生活的細致觀察。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總結的三條收集路徑。
1. 關注手機里的數學痕跡
打開外賣App,滿20減5、滿30減8,這些優惠規則本身就是分段函數的體現:
\[ f(x) = \begin{cases}x, & x < 20 \\x - 5, & 20 \leq x < 30 \\x - 8, & x \geq 30\end{cases} \]
再看運動手環記錄的步數曲線,是不是像極了函數圖像?上升代表走路,平臺期代表靜坐,陡降可能是坐車。讓學生根據曲線還原一天活動,既練了圖像解讀,又增強了健康意識。
2. 挖掘短視頻中的數學瞬間
抖音上流行的“硬幣疊高挑戰”,本質是重心與平衡問題;“紙橋承重比賽”涉及結構力學與幾何穩定性;“盲盒概率揭秘”則是古典概型的應用。
把這些熱點轉化為課堂討論素材,學生參與度立刻提升。比如問:“如果一款盲盒有6款,抽中隱藏款的概率是1/12,平均要買多少個才能集齊?”這就引出了“期望值”和“集合覆蓋問題”。
3. 借助家庭職業場景建立連接
請家長分享工作中的數學應用:會計媽媽如何做月度報表?工程師爸爸怎么畫圖紙?醫生如何計算藥物劑量?
有一次,一位學生父親是路橋工程師,他帶來一張施工圖,講解如何用三角函數計算坡度。那節課,全班安靜得能聽見筆尖劃過紙的聲音——因為他們突然意識到,數學真的能“造橋鋪路”。
數學教育的終極目標:讓人學會“用數學看世界”
我們教數學,從來不只是為了考試拿高分。真正的目標,是培養學生一種“數學視角”——看到打折促銷時,能本能地思考“這是不是最優選擇”;看到新聞說“某病發病率上升30%”,會追問“基數是多少”;看到城市規劃圖,能想象背后的幾何布局。
這種思維方式,比記住任何公式都重要。
而情境素材,正是通向這種思維的橋梁。它不回避抽象,但也不迷信抽象。它承認數學的嚴謹性,同時也尊重生活的復雜性。
下次你路過奶茶店,不妨停下來看看今天的優惠活動。別急著下單,先問問自己:這個優惠,背后的數學模型是什么?如果我是店主,該怎么設計才能既吸引顧客又保證利潤?
當你開始這樣思考,你就已經走在了真正的數學之路上。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陳教員 昆明醫科大學 市場營銷
- 張老師 尚無職稱等級 市場營銷
- 李教員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人工智能
- 高教員 天津師范大學 地理
- 王教員 中國政法大學 法學
- 王教員 哈爾濱理工大學 財務管理
- 馬教員 曲靖師范學院 漢語言文學
- 張教員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化學工程與工藝
- 趙教員 北京交通大學 車輛工程
- 郭教員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安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