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家教網(wǎng)首頁 > 家庭教育 > 小學四年級英語核心句型全解析:從日常對話到思維表達的進階之路
小學四年級英語核心句型全解析:從日常對話到思維表達的進階之路
【來源:易教網(wǎng) 更新時間:2025-09-17】
在孩子的英語學習旅程中,小學四年級是一個關(guān)鍵的轉(zhuǎn)折點。詞匯量開始擴展,語法結(jié)構(gòu)逐漸清晰,而最重要的是——孩子開始從“模仿說話”轉(zhuǎn)向“用英語表達想法”。這個階段,掌握一批核心句型,不僅是應(yīng)對課堂和考試的基礎(chǔ),更是培養(yǎng)語言思維能力的起點。
本文不堆砌術(shù)語,也不羅列枯燥的規(guī)則,而是帶你深入理解那些看似簡單、實則蘊含邏輯力量的英語句型。我們將從實際語境出發(fā),剖析每一個句型背后的思維模式,幫助孩子不僅“會說”,更“懂說”。
一、時間與安排:建立英語中的“時間感”
> What time is it?
> It’s 9 o’clock.
> It’s time to go to school.
> It’s time for English class.
這幾個句子是孩子最早接觸的“功能性語言”之一。它們不只是問答時間,更是在構(gòu)建一種“時間與行動”的關(guān)聯(lián)思維。
- “What time is it?” 是對客觀時間的詢問,結(jié)構(gòu)簡單,但要注意“it”在這里指代“時間”,而不是某個物體。
- 回答時使用“It’s + 時間”,這是固定搭配,不能說 “It’s 9 o’clocks” 或 “It’s at 9”。
- “It’s time to go to school.” 和 “It’s time for English class.” 看似相似,實則體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語法結(jié)構(gòu):
- “It’s time to + 動詞原形” 強調(diào)“該做某事了”,動作即將發(fā)生;
- “It’s time for + 名詞” 則強調(diào)“某個事件的時間到了”。
可以引導孩子對比:
- It’s time to eat.(該吃飯了)
- It’s time for lunch.(午飯時間到了)
兩者意思接近,但前者更強調(diào)動作,后者更強調(diào)事件。這種細微差別,正是語言思維的萌芽。
二、指代與確認:學會用英語“指東西”
> This is our classroom.
> That is the teacher’s desk.
> Is this a computer? Yes, it is.
> Is that a horse? No, it isn’t.
“this” 和 “that” 是英語中最基礎(chǔ)的空間指代詞。它們不只是“這個”和“那個”,更承載著距離和注意力的邏輯。
- “This” 指近處的事物,通常說話人可以伸手觸及;
- “That” 指遠處的事物,需要指向或說明。
在課堂上,老師指著講臺說 “This is my desk.”,而指著教室另一頭的柜子說 “That is the bookshelf.”。這種空間感的建立,能幫助孩子形成更清晰的語言畫面。
疑問句 “Is this a...?” 和 “Is that a...?” 使用一般疑問句結(jié)構(gòu),回答時用 “Yes, it is.” 或 “No, it isn’t.”。注意:
- 回答中不能說 “Yes, this is.”,必須用 “it” 指代前面的名詞;
- 否定回答中 “isn’t” 是 “is not” 的縮寫,口語中常見,但書寫時要注意規(guī)范。
可以設(shè)計小游戲:讓孩子閉眼,家長拿出一個物品,問 “Is this a pen?”,讓孩子猜。既練聽力,又鞏固句型。
三、顏色與特征:描述世界的起點
> What colour is it? It’s green.
> What colour are they? They are black and white.
> Its nose is long. Its ears and feet are very big.
顏色是孩子最容易感知的屬性之一。通過“What colour...?” 的提問,他們開始學會觀察和描述。
- 單數(shù)用 “What colour is it?”,復(fù)數(shù)用 “What colour are they?”,主謂一致是英語的基本邏輯。
- 回答時直接說顏色,如 “green”、“black and white”,不需要加 “It’s...” 以外的多余成分。
更進一步的是描述動物特征的句子:
> This is an elephant. It’s grey. Its nose is long. Its ears and feet are very big.
這里出現(xiàn)了“its”——表示“它的”,是物主代詞。注意:
- “its” 沒有撇號,和 “it’s”(= it is)完全不同;
- “Its nose is long.” 是一個完整的主謂賓結(jié)構(gòu),主語是 “its nose”,不是 “it”。
可以引導孩子仿寫:
> This is a monkey. It’s brown. Its arms are long. It’s clever.
從“看到什么”到“寫出什么”,這就是語言輸出能力的提升。
四、價格與數(shù)量:數(shù)字與語言的結(jié)合
> How much is it? It’s 8 yuan.
> How much are they? They are 10 yuan.
> How many sheep are there? There are 15.
“多少錢”和“有多少”是孩子在生活中最常遇到的實用問題。
- “How much” 用于不可數(shù)名詞或單數(shù)可數(shù)名詞,問價格;
- “How many” 用于可數(shù)名詞復(fù)數(shù),問數(shù)量。
注意:
- “How much is it?” 回答用 “It’s + 價格”;
- “How much are they?” 主語是復(fù)數(shù),動詞用 “are”;
- “How many sheep are there?” 使用 “there be” 句型,表示“存在”。
“there be” 結(jié)構(gòu)是英語中非常重要的存在句型:
- There is + 單數(shù)名詞
- There are + 復(fù)數(shù)名詞
例如:
- 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
- There are three apples in the basket.
可以讓孩子練習:畫一幅圖,然后用 “There is...” 和 “There are...” 描述畫面內(nèi)容。視覺與語言結(jié)合,記憶更牢固。
五、物品識別與分類:從“這是什么”到“它們是什么”
> What’s this? It’s an onion.
> What are those? They are pigs.
這兩個句子展示了英語中“單復(fù)數(shù)”和“遠近指代”的完整體系。
- “this” 對應(yīng) “these”(這些)
- “that” 對應(yīng) “those”(那些)
所以:
- What’s this? → It’s a pen.
- What are these? → They are pens.
- What’s that? → It’s a tree.
- What are those? → They are trees.
注意冠詞的使用:
- “an onion” 因為 “onion” 以元音音素 // 開頭,用 “an”;
- 如果是 “a pig”,則用 “a”。
可以設(shè)計卡片游戲:準備一組單數(shù)和復(fù)數(shù)圖片,讓孩子用正確的句型提問和回答。在游戲中掌握語法規(guī)則,比死記硬背有效得多。
六、天氣與感受:表達外部環(huán)境與內(nèi)心狀態(tài)
> It’s sunny today.
> Is it cold today? Yes, it is.
> I’m afraid of spiders.
天氣句型是孩子接觸“自然現(xiàn)象描述”的開始。
- “It’s sunny/cold/warm/rainy today.” 中,“it” 指天氣,是形式主語;
- 問句 “Is it cold today?” 使用一般疑問句結(jié)構(gòu),回答用 “Yes, it is.” 或 “No, it isn’t.”。
更進一步的是表達感受:
- “I like swimming.” 使用 “l(fā)ike + 動名詞” 結(jié)構(gòu),表示“喜歡做某事”;
- “I like playing football.” 同理,動詞 “play” 變成 “playing” 才能作賓語。
注意:
- 不能說 “I like play football”,這是常見錯誤;
- “swimming”、“playing” 是動名詞,具有名詞性質(zhì)。
“I’m afraid of spiders.” 是表達恐懼的經(jīng)典句型:
- “afraid of” 表示“害怕……”,后面接名詞或動名詞;
- 可以擴展為 “I’m afraid of flying.”、“He’s afraid of the dark.”
這類句子幫助孩子用英語表達情緒,而不僅僅是描述事物。
七、方位與空間:在三維世界中定位
> Where’s the ant? It’s on/in/under/behind the pencil-box.
> Where is the spider? It’s on your head.
> Don’t move. Come and help me.
方位詞是英語空間思維的核心。
- on(在……上面,接觸)
- in(在……里面)
- under(在……下面)
- behind(在……后面)
這些詞看似簡單,但在實際使用中容易混淆。例如:
- The book is on the table.(書在桌上)
- The cat is under the table.(貓在桌下)
可以讓孩子用玩具擺放位置,然后用英語描述。動手+動口,加深記憶。
“Don’t move.” 是祈使句的否定形式,用于命令或提醒;
“Come and help me.” 是祈使句的肯定形式,帶有請求語氣。
這類句子在日常交流中非常實用,也能培養(yǎng)孩子的語用意識。
八、數(shù)學與邏輯:英語中的算術(shù)表達
> What’s 12 plus 15? It’s 27.
> What’s 90 minus 30? It’s 60.
> What’s the missing number? It’s eight.
將數(shù)學融入英語,是跨學科學習的典范。
- “plus” 表示加法,相當于 “+”
- “minus” 表示減法,相當于 “”
所以:
- \( 12 + 15 = 27 \) 讀作 “Twelve plus fifteen is twenty-seven.”
- \( 90 - 30 = 60 \) 讀作 “Ninety minus thirty is sixty.”
注意動詞用 “is”,因為等號表示“等于”。
“missing number” 指“缺失的數(shù)字”,常用于填空題或邏輯題。回答時可以說 “The missing number is eight.”,結(jié)構(gòu)清晰。
這類表達不僅練英語,也鍛煉邏輯思維。家長可以在做數(shù)學題時,鼓勵孩子用英語說出計算過程,比如:
- “Six plus four is ten.”
- “What’s fifteen minus seven?”
九、綜合應(yīng)用:從句子到段落
掌握了這些句型,下一步是組合使用,形成連貫表達。
例如,描述一幅圖:
> This is a classroom. It’s time for English class. This is a computer. It’s on the teacher’s desk. There are 15 students. They are wearing blue uniforms. It’s sunny today. I like this classroom.
這段話用了多個核心句型:
- 指代(This is...)
- 時間(It’s time for...)
- 位置(on the desk)
- 數(shù)量(There are...)
- 天氣(It’s sunny)
- 喜好(I like...)
這就是語言輸出的完整鏈條:從單詞到句子,再到段落。
句型是思維的腳手架
小學四年級的英語句型,看似簡單,實則是語言思維的基石。每一個句型都像一塊積木,搭建起孩子用英語思考和表達的能力。
不要只讓孩子背句子,而要讓他們理解:
- 這個句子在什么情境下使用?
- 它的結(jié)構(gòu)是什么?
- 它和其他句子有什么不同?
當孩子能主動選擇合適的句型來表達想法時,他們的英語學習就真正進入了自由表達的階段。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陳教員 昆明醫(yī)科大學 市場營銷
- 張老師 尚無職稱等級 市場營銷
- 李教員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人工智能
- 高教員 天津師范大學 地理
- 王教員 中國政法大學 法學
- 王教員 哈爾濱理工大學 財務(wù)管理
- 馬教員 曲靖師范學院 漢語言文學
- 張教員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化學工程與工藝
- 趙教員 北京交通大學 車輛工程
- 郭教員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安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