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創作一本真正打動孩子的小學數學書?——從知識傳遞到思維點燃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09-29】
很多人以為,寫一本關于小學數學的書,就是把課本里的內容重新講一遍,配上幾道例題,再加點插圖,就成了。但如果你真的走進一間教室,坐在一個小學生旁邊看他們皺著眉頭算“雞兔同籠”,你就知道,問題從來不在“會不會算”,而在于——孩子愿不愿意去想。
所以,寫小學數學的書,本質上不是寫知識,而是寫理解。是對一個孩子如何認識世界、如何建立邏輯、如何在困惑中找到出口的深度共情。這不是一本教輔的寫作指南,而是一次對“數學教育本質”的重新追問。
一、別急著動筆:先回答一個問題
在你寫下第一個字之前,請問自己:這本書,是為誰寫的?
是為老師準備教學參考?為家長尋找輔導工具?還是真正為那個坐在書桌前、手握鉛筆、眼神里帶著一絲猶豫的小學生?
如果你的答案是最后一個,那么你的寫作方向就完全不同了。
這意味著你不能只羅列“分數怎么加減”,而要思考:孩子第一次看到 \( \frac{1}{2} + \frac{1}{3} \) 時,腦子里在想什么?他可能覺得“兩個一半加起來應該是1”,但現在結果卻不是整數,這會不會讓他懷疑自己錯了?還是懷疑數學錯了?
這時候,你需要的不是公式,而是一個故事。
比如:“小明和小紅一起吃披薩。小明吃了半塊,小紅吃了三分之一塊。他們一共吃了多少?可問題是,半個和三個之一,怎么加?好像單位不一樣……就像你不能把‘3個蘋果’和‘5根香蕉’直接說成‘8個水果’那樣簡單!
這不是“降低難度”,這是還原思維過程。而一本真正有價值的數學書,必須包含這種“思維還原”。
二、主題不是知識點,而是認知臺階
很多人一上來就說:“我要寫一本關于分數的書!比缓缶烷_始列章節:分數的定義、通分、約分、加減乘除……
這像是在蓋樓——一層層往上堆磚。但孩子的認知不是這樣工作的。他們的大腦更像在爬山,每一步都要踩穩,視線要能看到前方的小路。
所以,與其按“知識點”劃分章節,不如按“認知臺階”來設計結構。
舉個例子:
- 第一步:從“分東西”出發,讓孩子意識到“整數不夠用了”。切一個蘋果,一半怎么表示?
- 第二步:引入符號 \( \frac{1}{2} \),解釋分子分母的意義,強調“平均分”這個前提。
- 第三步:比較大小。\( \frac{1}{3} \) 和 \( \frac{1}{4} \) 誰大?用畫圖或實物模型幫助判斷。
- 第四步:同分母加減。先解決“幾個 \( \frac{1}{5} \) 加起來是多少”的問題。
- 第五步:異分母加減。這時再引出“通分”的必要性——因為單位不同,沒法直接加。
你看,這個過程不是“教規則”,而是“制造需求”。當孩子發現“我非得想辦法讓它們變成一樣的單位才能加”,通分就不再是老師強加的步驟,而是他自己“發明”的工具。
這樣的結構,才能讓知識長進腦子里,而不是浮在表面。
三、語言不是講解,而是對話
很多教育類書籍犯了一個致命錯誤:用成人的語言去“講”給孩子聽。
結果就是,孩子聽懂了每一個字,但不明白整句話的意思。
真正有效的數學表達,應該是模擬一場真實的對話。是你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一句一句陪著走。
比如,不要說:“分數的分子表示取的部分,分母表示總份數!
這樣說太抽象。試試這樣:
> “你看,我把一個蛋糕平均切成4塊,你拿走了1塊。那你怎么說你拿了多少呢?總不能說‘一塊’吧,別人不知道是多大的一塊。所以我們發明了一個說法:‘四分之一’。‘四’是總共切了幾塊,‘一’是你拿了其中的幾塊。寫出來就是 \( \frac{1}{4} \)。”
這不是講解,這是共同建構意義。
再比如,當孩子算錯 \( \frac{1}{2} + \frac{1}{3} = \frac{2}{5} \),不要急著說“錯了”,而是問:
> “你是怎么想的?是不是覺得,1+1=2,2+3=5,所以就是 \( \frac{2}{5} \)?嗯,這個想法很自然。但我們來試試看:如果半杯水加上三分之一杯水,真的只有五分之二杯嗎?好像比半杯還少?這合理嗎?”
通過提問,把錯誤變成探索的起點。這才是教育該有的樣子。
四、圖不是裝飾,而是思維腳手架
一張好的圖,勝過十段文字。
但很多書里的圖,只是“可愛的小動物舉著數字牌”,對理解毫無幫助。
真正有用的圖,應該能外化思維過程。
比如講“面積”時,與其直接給公式 \( S = a \times b \),不如先畫一個長方形,里面密密麻麻鋪滿小方格。
然后問:“你能數出有多少個小方格嗎?如果每一行有6個,一共有4行,那是不是可以不用數,直接算 \( 6 \times 4 \)?”
這時候,乘法就不再是抽象運算,而是“快速數格子”的工具。
再比如講“分數乘法”:\( \frac{1}{2} \times \frac{1}{3} \)。
畫一個正方形,先橫著平均分成兩份,涂其中一半;然后再豎著平均分成三份,涂其中一份。兩塊重疊的部分,就是結果。
孩子一眼就能看出,那是整個正方形的六分之一。
所以 \( \frac{1}{2} \times \frac{1}{3} = \frac{1}{6} \)。
這個過程不需要背規則,只需要看圖說話。
而你在寫書的時候,就要設計這樣的視覺路徑,讓每一張圖都成為孩子思維的“扶手”。
五、習題不是重復訓練,而是思維探險
大多數練習題都在做一件事:鞏固記憶。
比如:“計算 \( \frac{3}{4} + \frac{1}{6} \)。”
然后下一題:“計算 \( \frac{5}{8} + \frac{1}{12} \)。”
再下一題:“計算 \( \frac{7}{10} + \frac{1}{15} \)!
這叫“機械重復”,不是學習。
真正有價值的習題,應該讓孩子動腦筋、做決定、犯錯誤、再修正。
比如:
> “小華說:‘所有分數加法,只要把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就行了!
> 他舉了個例子:\( \frac{1}{2} + \frac{1}{3} = \frac{2}{5} \)。
> 你覺得他說得對嗎?請用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
這個問題逼孩子去驗證、去反駁、去思考規則背后的邏輯。
又比如:
> “你能寫出兩個分數,它們的和正好是1嗎?
> 能寫出三組嗎?
> 如果要求這兩個分數都小于 \( \frac{1}{2} \),還能做到嗎?”
這不再是“算”,而是“創造”。它打開了孩子的數學想象力。
還有一種題特別有效:開放性問題。
> “如果世界上沒有分數,會發生什么?”
孩子可能會說:“分蛋糕就說不清了!薄氨荣悤r間沒法表示半場。”“食譜里的‘半勺鹽’怎么辦?”
這些問題看似“不務正業”,但恰恰能讓孩子體會到:數學不是課本上的符號,而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六、趣味不是搞笑,而是好奇心的點燃
很多人以為“趣味”就是加點卡通人物、講個笑話、搞個數學謎語。
但真正的趣味,來自于好奇心被點燃的那一刻。
比如,你可以設置這樣一個情境:
> “有一天,國王要分遺產。他有17匹馬,老大分 \( \frac{1}{2} \),老二分 \( \frac{1}{3} \),老三分 \( \frac{1}{9} \)。可是17不能被2、3、9整除,怎么辦?
> 這時一位智者牽來自己的一匹馬,變成18匹。
> 老大分到9匹,老二分到6匹,老三分到2匹,加起來17匹,智者把自己的馬牽回去走了。
> 這是怎么做到的?”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它會讓孩子反復琢磨:為什么加一匹馬就通了?原來的分數加起來是多少?
\( \frac{1}{2} + \frac{1}{3} + \frac{1}{9} = \frac{9+6+2}{18} = \frac{17}{18} \),所以其實還剩 \( \frac{1}{18} \) 沒分完!
這種“數學魔術”般的情境,比一百道計算題更能激發興趣。
它讓孩子感受到:數學不只是“算對”,更是“想明白”。
七、寫作不是輸出,而是傾聽
也是最重要的:寫書的過程,其實是一場漫長的傾聽。
你要聽那些孩子沒說出口的話:他們的困惑、他們的誤解、他們的靈光一閃。
你可以去小學聽課,看孩子們在哪里卡住;可以和老師聊天,了解哪些概念最難教;可以和家長交談,知道他們在輔導時最頭疼什么。
甚至,你可以讓孩子讀你寫的草稿,看他們哪里笑、哪里皺眉、哪里跳過不看。
因為一本書的價值,不在于它寫了多少內容,而在于它是否真正被理解。
就像一位數學教育家說的:“我們不是在教數學,我們是在幫孩子建立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
讓數學成為孩子的“思維玩具”
一本好的小學數學書,不該是冷冰冰的知識清單,而應該像一個充滿機關的玩具盒子,每打開一層,都有新的驚喜。
它不追求“快”,而追求“懂”;不強調“對”,而鼓勵“問”;不急于“結果”,而珍視“過程”。
當你寫下每一個字時,要想著那個可能正為一道題發愁的孩子。你的任務不是替他解題,而是陪他一起,把“我不懂”變成“哦!原來是這樣!”
這才是寫作的意義。
也是教育的本質。
搜索教員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胡教員 福建醫科大學 五年制臨床醫學
- 劉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地理信息科學
- 姜教員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金融
- 夏教員 北華航天工業學院 會計學
- zl教員 北京工業大學 凝聚態物理
- 黃教員 北京交通大學 機械工程(機器人)
- 張教員 北京理工大學 電子信息
- 張教員 北京郵電大學 電信工程及管理
- 楊教員 北京工業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
- 吳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數學與應用數學師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