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晏殊的《浣溪沙》:一堂喚醒生活哲思的語文課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10-21】
作為一名在語文教學一線耕耘多年的教師,我常常被古典詩詞的永恒魅力所打動。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堂基于晏殊《浣溪沙》的精品教學設計,這不僅是一次文學賞析,更是一場關于生命感悟的對話。整堂課的核心,是讓學生從清麗的詞句中,觸摸到千年前那位“太平宰相”的赤子之心,進而反觀自己的生活。
下面,我將結合教學實踐,詳細拆解這個過程,希望能為同行或熱愛詩詞的朋友們帶來啟發(fā)。
一、開篇:用故事點燃好奇的火花
課堂伊始,我從不直接拋出生硬的作者介紹,而是講兩個小故事。晏殊這個人,太有意思了。十四歲那年,他走進宮殿參加科舉考試,面對黑壓壓的千人考場,他提筆就寫,一氣呵成。皇帝宋真宗當場賜他“同進士出身”。三天后復試,晏殊一看題目就站起來說:“陛下,這題我做過,請換一道吧!”滿朝嘩然。
真宗非但不怒,反而大贊他的誠實。后來,真宗選太子伴讀,點名要晏殊,理由是“他生活檢點,不去花天酒地”。晏殊卻老實交代:“臣只是窮,去不起罷了。”真宗一聽,更信任他了。這些軼事一講,學生眼睛都亮了——原來大詞人也會“凡爾賽”式坦誠!我順勢引導:“這樣一個位極人臣卻保持本心的人,寫出的詞會是什么味道?
”教室里頓時安靜下來,翻書聲沙沙響起。
教學小貼士: 用生活化的敘事代替枯燥生平,能瞬間拉近學生與古人的距離。我會準備一些宋代科舉的趣味插圖,投影展示,讓學生想象自己置身考場的情境。
二、朗讀中品味語言的清泉
晏殊的詞,像山澗溪水,清澈見底卻回味悠長。課上,我讓學生先自由朗讀《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讀第一遍,可能有學生卡在“香徑”“徘徊”這些詞上。我不急著解釋,而是分組玩“詞語猜猜看”:一人表演“徘徊”的動作,其他人猜意思。笑聲中,詞意自然浮現。接著,對比朗讀柳永的《蝶戀花》。柳永的詞濃艷如錦繡,晏殊則素淡如青瓷。我讓學生閉眼聽我讀:
- 柳永寫“衣帶漸寬終不悔”,像烈酒入喉;
- 晏殊的“夕陽西下幾時回”,如清茶回甘。
有學生脫口而出:“老師,晏殊的詞好像不用力,但更戳心!”我追問:“哪里不費力?”大家紛紛指認:“舊亭臺’三個字就帶出物是人非”,“‘似曾相識’輕輕一點,全是回憶”。最后,我們玩“背誦接力賽”:我起頭“一曲新詞”,學生接“酒一杯”,輪流背完全詞。不到十分鐘,大半學生已能默寫。
實用工具: 準備一份“清麗詞句”手卡,收錄“燕子歸來”“小園香徑”等短語,讓學生課后仿寫生活片段。例如:“放學路上,槐花落滿肩頭,像去年一樣香。”
三、哲思的挖掘:從夕陽到人生
詞的上片看似平淡,卻暗藏驚雷。我問學生:“去年天氣舊亭臺’,什么沒變?”學生答:“亭臺還在,天氣如昨。”我再問:“那變了什么?”沉默片刻,有人小聲說:“夕陽落下就不回來了。”我順勢在白板畫一條時間軸:
去年:亭臺飲酒 → 今年:同地同景 → 未來:夕陽永逝
突然,一個學生舉手:“詩人喝酒寫新詞,是在對抗時間吧?”全班一震。我引導他們品讀“夕陽西下幾時回”——這里沒有嚎啕大哭,只有輕輕一問,卻問盡了所有人對流逝的無力感。這時,播一段自然音效:雨聲漸歇,鳥鳴響起。學生閉目聆聽后,我讓他們寫下聽到“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時的畫面。
有人寫:“我家院子櫻花落了,但麻雀又來筑巢。”有人寫:“畢業(yè)時好友轉學,可新同桌和我喜歡同樣的書。”
最妙的討論在下片。我問:“花落代表失去,燕歸象征新生。詩人為什么說‘似曾相識’而不是‘舊時相識’?”一陣交頭接耳后,一個女孩說:“新來的燕子不是去年那只,但那份熟悉感沒變,就像希望總在換模樣出現。”我立刻鼓掌:“這就是晏殊的智慧!
他不沉溺于傷感,而在小徑徘徊中悟出:生活像溪流,丟了一些石頭,又會漂來新花瓣。”
課堂活動: 分角色演讀詞中場景。一人扮晏殊踱步吟誦,另一人用道具演示“花落”(撒紙花)、“燕歸”(拋紙燕)。動態(tài)體驗讓哲理不再抽象。
四、遷移思考:古今對話的橋梁
學到深處,我拋出對比任務:“崔護寫‘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和晏殊比,誰更豁達?”學生爭論不休。有說崔護更痛,因為“人面”永失;有說晏殊更透,因他看見“燕歸”的希望。我不下定論,而是讓學生用手機拍下校園一角,配兩句詩發(fā)班級群。結果驚艷:
- 籃球場邊:“球衣汗?jié)駧兹藫Q,槐蔭如蓋歲歲同。”
- 圖書館窗臺:“昨夜雨打玻璃碎,今朝光染書頁新。”
開放討論時,一個總沉默的男生說:“這首詞像鏡子。我考試失利時總想‘花落去’,現在覺得該等‘燕歸來’。”全班掌聲雷動。課后,我布置的作業(yè)是:記錄一周內“失去與新生”的瞬間,用晏殊式語言寫成微詞。交上來的作業(yè)里,有奶奶去世后石榴樹新芽的照片配文,有轉學時收藏的舊校徽與新朋友的笑臉拼圖。
在詩詞里安放成長的困惑
這堂課的魔力,在于晏殊用六句話道破了我們都有的困惑:時間無情,該如何自處?當學生從“夕陽幾時回”的嘆息,走到“燕歸來”的釋然,他們觸摸到的不僅是文學之美,更是應對生活起伏的心法。作為教師,我的角色不是灌輸答案,而是像晏殊那樣,帶他們在“小園香徑”中徘徊、發(fā)現。
下次你讀這首詞時,不妨問問自己:今日的“花落”處,是否正有“似曾相識”的希望,悄然歸來?
延伸資源包(無廣告):
1. 朗讀音頻: 搜索“晏殊浣溪沙 童聲朗誦”,可找到純凈人聲示范。
2. 仿寫模板:
場景:______(如放學路口)
不變之物:______(如老槐樹)
流逝之物:______(如童年玩伴)
新生之景:______(如新開的奶茶店)
你的感悟:______
3. 對比閱讀: 推薦崔護《題都城南莊》與蘇軾《定風波》,體會不同時代的豁達。
搜索教員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大家都在看
- 蘇教員 華中科技大學 公共管理
- 蔡教員 北京郵電大學 電信工程及管理
- 楊教員 華中農業(yè)大學 應用化學
- 劉教員 首都醫(yī)科大學 法律 建筑設計
- 劉教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材料智能設計
- 多教員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安全工程
- 周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學前教育(師范)
- 于教員 北京大學 教育學
- 郭教員 北京工業(yè)大學 電子信息
- 陳教員 清華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