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觀書有感》教學實錄篇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08-25】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活水對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說理詩,知道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懂得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4、培養獨立鑒賞詩詞的能力,形成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源頭活水的重要性,同時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美。
難點:理解古詩內容與題目的關系,領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詩借景喻理的特點。
設計特色:
1、教學建立在對詩的正確的多元解讀的基礎上,教學設計考慮到學生的不同表現,呈現出多種動態生成的教學預設。
2、運用多種方法靈活理解詩句的意思,如在讀與畫中理解,在將“渠”改為你、我、他的語言運用中加深理解,在有與沒有“源頭活水”的對比中理解等。
3、對詩句的活學活用與理解聯系在一起,如師生共同合作將詩句改為“半畝方塘鍋底開,垃圾雜物共徘徊。問渠那得濁如許,為無源頭活水來。”
4、對教學時機的智慧把握,如將朱熹是南宋理學家、宋詩講理的知識點、“問我(朱熹)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以及開卷有益方面的名言與領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的理解巧妙對接。
5、板書的四次變化是詩的解讀,也是詩的創造。
預習積累:
書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靈,它幫助我從腐臭的泥潭中脫身出來,如果沒有它們,我就會溺死在那里面,會被愚笨和鄙陋的東西嗆住。——高爾基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腹有詩書氣自華。——蘇軾
一本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獈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凱勒
【教學過程】
一、觀塘
1、導入:學唐詩通常要達到正確誦讀、解意、悟境,今天我們學的一首宋詩,簡介朱熹:南宋,理學,宋人最重講理。宋詩特點常借景(物)寓理。要做到誦讀、解意、悟理,有信心做好這幾點嗎?先自學,要求做到:讀正確、通順,讀出節奏。
2、檢讀。(相機點撥古詩的韻味“壓韻”,再讀。)
3、自學嘗試理解意思,讀出畫面。要求:
(1)、一句一句地讀想辦法理解詩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字詞可以查工具書,沒有工具書可以猜猜看。
(2)、一句一句地讀,整體地讀,想想你看到怎樣的池塘?可以畫出來。
(在巡視中發現畫的好的同學上臺板畫)
4、同桌交流
5、集體交流、相機朗讀:
(1)、句義(在理解句意中理解詞義) (你仿佛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同學們,塘雖小卻清新、明朗,有活水注入,你能讀出這種感覺嗎?)
(備注:“天光云影”、“湖光山色”中“光”意思的理解要聯系詞語的前后搭配。誰在徘徊?“源頭活水”的意思要重點理解,可以查成語詞典。)
二、觀塘有感
1、導讀全詩:這是一個怎樣的池塘?詩人產生的疑問是?放開眼界找到的答案是?(塘清的答案在塘外)
2、我們初步理解了這首詩,接下來可以用朗讀的方式去鞏固理解、深化理解這首詩,讀出詩的味道。(邊讀邊展開畫面,結合古詩的平仄美——平音長,仄音短,其中“一”和“活”為仄聲字;平音長給人以想象的空間、時間。抓住“開,天光、徘徊、渠、清、?
、源頭、來”讀出畫面,讀出“打開、徘徊”等的動作、神情、姿態,讀出“源頭”在哪兒,讀出“來”的活水的鮮活、生命力、源源不斷。開,鏡子有半畝大要慢慢地打開;鏡子里有——天光云影,要邊欣賞邊打開。徘徊,誰來回走動?邊讀邊用手做動作表示音長:從桌左到桌右,再從桌右到桌左。渠,渠清,問渠;你清?問你;
師清,問師。來,長音,讀出活水來、新鮮的水來、純凈的水來、緩緩地來、源源不斷地來。)
3、讀了這首詩,我也感覺在我的心間流淌著一股股清泉了。
4、如果沒有“源頭活水”呢?(老師擦去“有源頭活水”)方塘怎樣?同桌思考討論。教師可以讓學生回答板書:枯竭、陳腐、污濁。教師擦去“一鑒、天光云影、清”,師生共同合作將詩句改為:半畝方塘鍋底(黑洞)開,垃圾雜物共徘徊。問渠那得濁如許,為無源頭活水來。有源頭活水的半畝方塘是——誰來背誦一遍?
三、觀書有感
1、老師故意讓學生齊背——《觀塘有感》,引起學生疑問,引出讀書法——讀書要看清題目,題目是文眼呀!(理解題目:當時在看書,將看書體會心得寫了出來)
2、導學生產生疑問:為何是《觀書有感》?詩的內容寫的是池塘有源頭活水就清,無源頭活水就濁,但這與朱熹看不看書有什么關系呢?(學生思考片刻)(如學生不會再啟發——難道看書人就清,不看書人就濁嗎?)再次簡介朱熹:南宋,理學,宋人最重講理。宋詩特點常借景(物)寓理。
(板書“悟理”,大理學家在詩中講什么道理?)
3、 同桌交流。
4、集體交流:大理學家在詩中講什么道理?
(多元理解:塘——人,心如明鏡,胸懷寬廣,清,高潔;塘——書,知識,天光云影;……)
相機出示開卷有益的名言警句。(見預習積累)
(備注:當學生不會時導法:
(1)問他那得智(才、慧、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小塘呀小塘,你為什么這么明凈呀?你這么小為什么容得下天光云影在你的肚子里呀?你為什么這么聰明呀?朱子呀,你為什么這么有學問呀?
(3)、塘有源頭活水就——,人觀書就——。
(4)、把“半畝方塘”改為“方寸之心”。
(5)、宋詩借物喻理的特點。如蘇軾《題西林壁》等。)
(若時間緊湊則結尾方法:當然源頭活水不僅是讀書,還要行萬里路,正如陸游所說:“紙上得來……”)
四、拓展學習——宋詩借物(景)喻理的特點
學習《觀書有感》(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詩中有悟,詩中有理)
板書設計:(動態生成)
初: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變:半畝方塘 開, 共徘徊。問渠哪得 如許,為 來。
再變:半畝方塘鍋底開,垃圾雜物共徘徊。問渠那得濁如許,為無源頭活水來。
還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板畫:
源頭 活水 —— 方塘 (清)
書、實踐 —— 方寸之心、心智(清)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大家都在看
- 李教員 保加利亞國立音樂學院 古箏
- 王教員 北京物資學院 物流工程與管理
- 陳教員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會計學
- 鄧老師 中學一級教師 會計學
- 王教員 青島大學 旅游管理
- 曹教員 天津大學 電子信息,自動化
- 陸教員 西南財經大學 金融學
- 趙教員 北京科技大學 工商管理人工智能
- 吳教員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翻譯(中英西)
- 李教員 北京工商大學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