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堂上的大唐長安商業探究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07-04】
歷史課上,李老師布置了一項特別的任務——以“大唐長安商業”為主題,開展一次深入的探究課。同學們興奮地開始搜集資料,準備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然而,在眾多的史料中,有一項顯然不符合探究課的主題。
A. 凡市,以日中擊鼓三百響,而眾以會。
B. 皆云西市有賈胡及波斯邸,能辨識珠寶。
C. 夜三更,東市失火,燒東市曹門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
D. 草市多樵客,漁家足水禽。
答案是D。解析:根據探究主題“大唐長安商業”,結合唐代城市商業的特點,如市坊分開、晚唐夜市的繁榮等,選項A、B、C都與長安城的商業活動密切相關。而選項D中的“草市”是指遠離州縣城、在交通便利的地點自然形成的市場,與長安城的商業活動無關,因此不符合探究課的主題要求。
宋代商業活動對官府重農抑商政策的沖擊
小王正在撰寫一篇關于宋代商業活動的論文,其中一個重要的論點是宋代商業活動不斷沖擊著官府的重農抑商政策。為了支持這一論點,他需要找到合適的論據。以下是幾個可能的選擇:
A. 商業場所的時空限制由嚴格到弱化。
B. 出現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現象。
C. 工商皆本思想出現,出現著名的商幫。
D. 離城鎮較遠的地方民間集市開始形成。
答案是A。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商業的發展情況,意在考察考生調動知識進行判斷的能力。題目要求的是宋代商業活動對官府重農抑商政策的沖擊。選項B、C都是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具體表現,不符合宋代的情況,可以排除;選項D描述的是草市,這種形式的市場始于南北朝時期,也不符合宋代的背景。
因此,只有選項A,即商業場所的時空限制由嚴格到弱化,能夠體現宋代商業活動對官府政策的沖擊。
利瑪竇在中國的生活經歷
5月11日是意大利傳教士瑪提歐·利奇(中文名為利瑪竇)在北京逝世403周年的紀念日。利瑪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被皇帝賜地埋葬的歐洲人,他的生活經歷充滿了傳奇色彩。以下情景中最有可能發生在利瑪竇身上的選項是:
A. 三省長官與他商議國事。
B. 閱讀活字印刷的《紅樓夢》。
C. 看到有人在住宅區賣青花瓷器。
D. 出海航行持有海外渡航證明書。
答案是C。解析:根據時間線索,利瑪竇在中國的時間是1583年至1610年,正值明朝萬歷年間。在這個時期,三省長官與外國傳教士商議國事的可能性極低,因此選項A不成立;《紅樓夢》成書于清代,利瑪竇不可能閱讀到,排除選項B;
明朝實行嚴格的海禁政策,外國人出海航行必須持有官方頒發的渡航證明書,但利瑪竇的主要活動范圍在內陸,因此選項D也不符合實際情況。而選項C描述的情景——看到有人在住宅區賣青花瓷器,是完全可能的,因為青花瓷在明朝已經非常流行,且利瑪竇生活在繁華的北京,這種情景在他的生活中是很常見的。
傳統文化對海洋觀念的影響
8月,我國航母總設計師吳曉光在談到重視海洋、確保海洋合法權益時指出,我國傳統文化對海洋觀念較為淡薄。探究這一現象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① 傳統農耕文明的影響。
② 重農抑商政策的實行。
③ 閉關鎖國政策的制定。
④ 指南針的發明。
答案是A。解析:根據材料中提到的“我國傳統文化對海洋觀念較為淡薄”,分析原因時可以從經濟、思想、科技等多個角度入手。結合所學知識,傳統農耕文明的影響、重農抑商政策的實行以及閉關鎖國政策的制定,都是導致海洋觀念淡薄的重要因素。
而指南針的發明雖然促進了航海技術的發展,但在當時的背景下并未改變人們對海洋的態度。因此,正確答案是①②③。
土地制度的歷史演變
在探討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變時,有一項制度旨在確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漢朝時期土地兼并的問題。這項制度根據土地的貧瘠程度和受地者的需求,將土地分配給個人及其家庭。請問,材料中提到的這一制度是:
A. 井田制
B. 地主土地私有制
C. 均田制
D. 農民土地私有制
答案是C。解析:根據材料中提到的“確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土地兼并”的目標,以及“根據土地的貧瘠程度和受地者的需求進行分配”的方式,可以確定這是均田制。
均田制是中國歷史上的一項重要土地制度,始于北魏,盛于隋唐,旨在解決土地分配不均的問題,通過政府的干預,使農民能夠獲得一定數量的土地,從而保障農業生產和社會穩定。因此,正確答案是C。
通過這些探究,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古代商業的發展、經濟政策的演變以及社會制度的變遷,從而更好地把握歷史的脈絡和發展趨勢。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