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一定是情感在前,約束在后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2-08-19】
當我們探討一個孩子的行為時,往往會追溯到孩子的原生家庭,最后發現,不管孩子的行為是好是壞,都離不開父母教育上的影響。
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孩子的優秀都是父母的成全。
教育,從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已經開始,不是只有正兒八經對孩子說教的時候才算教育,生活中每時每刻,都是教育的細節。
所以,不管孩子是什么樣,都不是天生的,而是父母的教育成果。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父母只有一次機會,你給了孩子怎樣的教育,孩子就會回饋你怎樣的成果,幾乎沒有例外。
01 父母的陪伴和食物一樣
都是有“有效期”的
陪伴是教育的開始,再豐厚的物質也比不上父母的陪伴,《變形計》里的那些叛逆的城市孩子,哪個不是被父母在生活上富養長大的,但又是在精神上極度匱乏的。
因為這些孩子在需要父母高質量的陪伴的時候,父母只會用錢打發孩子。
例如其中一期的主人公李錦鑒,他的父母忙于工作,一直把孩子扔在老家,整整11年的缺席,讓李錦鑒的父母錯過了孩子人格塑造的最佳時間。
他們不懂如何與孩子溝通,更不懂孩子內心的想法,一旦親子關系出現困難,便只會用錢來解決問題。
很顯然,父母這樣的教育方式,只會讓親子關系越來越惡劣。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尤其是0~12歲這個階段,在這個階段,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重要、最信任、最依賴的人。
所以在這個時期,父母給孩子的教育,培養孩子的習慣,傳遞給孩子的價值觀,對孩子的影響也是最直接,最深刻的。12歲之后,孩子的性格、習慣、認知基本形成,父母12歲之前不管,12歲之后再想管,孩子已經不服管了。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
“在嬰幼兒時期,愛和陪伴比教育更重要,一個健康和諧又親密的關系是一個孩子人格關系的基石,也是人格的內容。”
賺錢養家固然重要,但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重要,孩子的關鍵就在那幾年,父母錯過了就再也無法彌補。
那些逃避自己教育的責任,不肯花時間在孩子身上的父母,最終只會吃到教育失敗的苦果。
02 沒有溫度的管教
只會讓你成為孩子的敵人
同樣是《變形計》,另一期的主人公張晟駿的父母,他們的教育原則是“棍棒底下出孝子”。
孩子不聽話,恨不得換一個,張晟駿的母親更是直言,寧可喂貓也不想管孩子。
他們迫切的需要一個聽話乖順的孩子,孩子不聽話,他們從來沒想過去傾聽孩子的想法,而是想著靠打罵來迫使孩子屈服。
但是往往這樣的打罵越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就會得到孩子越激烈的反抗。
甚至相對來說,孩子懂得反抗,已經是一個較好的局面了,當孩子放棄反抗時,才是悲劇的開始。
父母以為自己終于贏了,孩子終于聽話了,其實是孩子放棄了,放棄了抵抗,也放棄了自己的未來。
尹建莉老師說:
“所謂‘嚴厲教育’,指以打罵、懲罰和羞辱為主要手段,對未成年人進行強制性改造的一種行為。
雖然目標指向是好的,希望孩子做得更好。但由于它不尊重兒童,不體恤兒童身心發育特點,不符合人性,實際上并無教育要素,只是一種破壞力。”
我們總說無規矩不成方圓,要想孩子有出息,父母必須管教好孩子。的確,很多時候,父母必須成為一個命令者和懲罰者,以幫助孩子確立界限。
只不過別忘了,懲戒是外核,關愛才是內因,沒有溫度的管教,只會把孩子推向對立面。
愛孩子和立規矩從來不是對立的,只有在愛的前提下去管教孩子,并且讓孩子確定自己是被愛的,這種管教才是正面的,也才是對孩子最有效的。
道理很簡單,任何人都更愿意聽同伴的建議,而不會乖乖聽敵人的話。
03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
父母最應該做的是愛孩子
李玫瑾教授講過一個例子,一位父親向她求助,說自己因為工作原因,沒時間管孩子。
現在孩子16歲了,開始去網吧,晚上也不回家。
妻子和他說了后,他回家就把孩子揍了一頓,揍完后孩子不服,然后又揍了一頓。
后來有一天,這位父親翻看家里的相冊,發現相冊里一家人的合照很少,他這才意識到,自己陪伴家人的時間真的很少。
他還發現,就在僅有的幾張合照中,他的臉都被用刀給劃了,是他兒子干的。
很顯然,他們父子的關系已經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李玫瑾教授就給他出了個主意,讓他多花時間陪孩子玩,等玩開了,和孩子的關系拉近了,然后再心平氣和地和孩子對話,這個時候,孩子才不會抵觸,才會真正接受批評。
“教育的過程,是情感在前,約束在后,當孩子出現了問題,父母應該做的是彌補感情關系。”
教育孩子,最忌諱的就是該管的時候不管,等孩子出現問題了,又用強硬的方式去管教孩子,這個時候往往孩子已經不服管了。
對孩子來說,誰帶大的孩子,誰才有資格管教,你和孩子一點感情基礎都沒有,一上來就對孩子又打又罵的,你誰啊?
你覺得自己是為孩子好,你知道自己是愛孩子的,但是孩子不知道,孩子感受不到愛,只能感受到恨,他就只能生活在絕望中。
很多時候,孩子的錯誤,其實是父母的錯誤,孩子叛逆,其實都是父母的陪伴和情感缺失造成的。
這個時候,父母要做的不是去糾正孩子的行為,而是去彌補孩子的情感缺失,去向孩子示弱,去告訴孩子你愛他。
在給予愛這件事上,永遠不要吝嗇,孩子需要多少愛,都請慷慨地給予。
比起物質上的安慰,孩子更需要心靈上的滿足,好的教育,不是父母想給孩子怎樣的教育,而是孩子需要怎樣的教育。
不要自以為是的去教育孩子,去愛孩子,父母也應該學會以孩子喜歡的方式去愛孩子。
《浮生物語》里有這樣一句話:所謂的安全感,無非就是有一個地方你始終想回去,也可以回去。
我覺得在家庭教育里,這樣一個地方顯得尤為重要。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