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課程標準解讀試題
【作者:郝教員,編號66118 更新時間:2014-07-29】音樂課程標準單元練習試題
一、填空題:
1、音樂教學方法的審美原則都包括(參與性原則)、(情感性原則)、(愉悅性原則)。
2、一般進行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一般要經過三個發展階段即(有趣階段)、(樂趣階段)、(志趣階段)。
3、鼓勵音樂創造的音樂教育的課程實施應當具有(教師和學生都是音樂的創造者)、(實踐性和參與性)、(發展性和開放性)特點。
4、基于音樂藝術的特點,要用“五感”去感知和體驗音樂,“五感”都包括:(聽覺)、(動覺)、(視覺)、(感覺)、(知覺)。
二、名詞解釋:
1、個性(音樂教學中):人在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獨特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在中小學音樂課程教學中注重個性發展,就是要在全體學生普遍平等參與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每一個個體的主動性、積極性,是他們的審美實踐活動具有各自的獨特性、自主性和創造性。
2、音樂興趣:興趣有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兩種。一般說來,有事物或活動本身而引起的傾向性意識為直接興趣。對事物活動本身沒興趣,但對它們所產生的結果感到需要,轉而對事物或活動本身產生的傾向性意識為間接興趣。
三、簡答題:
1、音樂課程的價值在于:為學生提供審美體驗,陶冶情操,啟迪智慧;開發創造型發展潛能,提升創造力;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增進對世界音樂文化豐富性和多樣性的認識和理解;促進人際交往、情感溝通及和諧社會的構建。
2、音樂教學環境的審美特點:音樂教學環境的審美特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聽覺環境和視覺環境的優美;二是聽覺環境和視覺環境之間的和諧。這是創造良好音樂教學氣氛和情境的外部條件。
四、論述題:
1、 為何說音樂課程具有促進人際交往、情感溝通及和諧社會的構建價值?人際關系是人文環境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人、作為社會的一份子,總是群居于社會的,天然的傾向于同社會、同他人取得和諧;又有與人有自我保護和無限發展的欲望,所以潛伏著與社會與他人的矛盾沖突。作為音樂課程教學內容的歌曲、樂曲,可以通過溝通交流的方式,在人與人之間起到感情溝通作用,推動人際關系趨于和諧。音樂活動有利于培養人的整體意識和協作關系。通過音樂實踐活動,訓練節奏的統一、聲音的和諧、音高的準確、聲部的均衡、情緒速度的一致。此時形成了統一的意志和共同的感情。從而擴展了社會就構建了一個和諧社會。
2、結合實際談談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中要注意哪些問題?
(1)要精選音樂教材,是教材接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水平。這是激發學生音樂興趣的物質條件。
(2)學生都有適應集體意志的愿望,有與集體合作的熱忱,有優于別人的追求,也有得到集體贊許的期盼。這些心理活動,都是激發、培養學生音樂興趣的有利因素。在音樂藝術實踐活動中提出明確的要求,引導學生去努力實現這些目標,使他們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體驗到創造音樂的樂趣
(3)既然學生有得到贊許的期盼,采用表揚、鼓勵手段,用以激發、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就很有必要了。但是,采用這種方法是要因人而異,針對不同的對象有不同的方式、方法。對那些熱愛音樂、對音樂有濃厚興趣的學生來說,師生共同創造音樂帶來他們的樂趣就是最好的表揚與獎勵。
(4)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尤其是要養學生的音樂志趣。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