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英語怎么學?一個普通學生的真實路徑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10-19】
高一開學一個月,英語課從“聽不懂”變成了“能跟上”,這不是靠天賦,也不是靠突擊,是每天早上六點二十準時打開的那盤磁帶,是課間翻的三頁英文小故事,是晚自習前抄寫的五句真題句子。
我一開始也怕聽力。老師放錄音,別人能聽出答案,我連關鍵詞都抓不住。后來我試了最笨的辦法:每天早晨起床后,不急著刷牙,先聽一段初中英語課本的錄音,跟著念。不求快,不求懂,就模仿那個語調,那個停頓,那個輕重音。第一周,耳朵發脹;第二周,能跟上一半;第三周,能自己復述出大意。
不是我聰明了,是耳朵習慣了英語的聲音節奏。聽力不是靠猜,是靠聽熟。
單詞不是背出來的,是讀出來的。我開始讀《牛津書蟲》系列的簡易讀物,選的是《小王子》英文版。每頁生詞不超過五個,讀不懂就跳,讀得順就繼續。一個月讀完三本,發現原來“love”“heart”“see”這些詞,不是靠單詞表記下來的,是反復在故事里撞見,才記住了。
我養成了一個習慣:讀到喜歡的句子,用鉛筆輕輕劃下來,晚上抄在小本子上。不抄全篇,只抄一句。十天后翻回來,能背出來,就劃掉;背不出,就再讀一遍。半年下來,小本子寫滿了,英語閱讀題的正確率悄悄提高了。
語法?我不背規則。我抄真題。從本校去年的期中卷、區里去年的期末卷,挑出十道完形填空和五道語法選擇,把正確答案的句子全抄一遍。抄的時候不看解析,只看結構:為什么這里用“has been”而不是“had been”?為什么“which”前面要加逗號?抄完,再自己重寫一遍,換主語,換時間,換地點。
不是為了記住“定語從句”的定義,是為了讓大腦記住“這句話怎么用”。三個月后,我不再靠感覺選答案,而是能說出“這個空,前面是過去完成時,后面必須用過去時態呼應”。
寫作是慢慢練出來的。我在校訊通上發了兩篇短文,一篇寫周末去公園,一篇寫養貓的經歷。老師批改時,用紅筆標出三處冠詞錯誤,兩處時態混亂,還加了一句:“你寫的是真實的生活,別怕犯錯。”后來我每天寫五十個詞,寫媽媽做的飯,寫同桌借橡皮,寫放學路上的雨。不求華麗,只求準確。錯的,改;改了再錯,再改。
現在我的作文不再被說“中式英語”,是因為我寫的句子,是英語里真實存在的表達,不是從漢語翻譯過去的。
我買過一套“高一英語眾享課程”,但沒全看。我只挑了三節:一節講閱讀題怎么抓主旨,一節講作文開頭怎么不?攏喚誚蔡υ趺叢づ寫鳶。丙R目撾頤惶,因为我知禎詡R嗟拿步猓駁植還約憾腫鋈漬嫣狻?/p>
我從網上找來了本省三所重點中學近三年的高一月考卷,打印出來,每周做一套,不計時,但必須寫完后對答案,把錯題分類:是詞匯不懂?是句子結構沒看懂?還是選項干擾太強?錯題本不是抄題,是寫“我為什么錯”。比如:“第12題選B,是因為誤以為‘because’必須跟主句時態一致,其實它只管邏輯關系。
”這種記錄,比背十頁筆記有用。
我不追“速成”,也不信“秘籍”。我見過太多人買了一堆資料,堆在書架上落灰;也見過太多人報了課,上了三次就放棄。真正有用的東西,都藏在日常里:每天早讀的十分鐘,午休時翻的一頁書,晚自習前抄的三句話,周末做的那套真題。它們不轟動,不耀眼,但日復一日,它們在悄悄重塑你的語言習慣。
英語不是一門要“學會”的課,是一門要“過上”的生活。你聽的每一句錄音,讀的每一段文字,寫的每一個句子,都在把你從“學英語的人”,變成“用英語思考的人”。
我不指望靠這套方法考滿分。但我清楚,半年后,當別人還在背“should have done”和“could have done”的區別時,我已經能用它們自然地講出自己上周的后悔和遺憾。
這不是奇跡,是重復的力量!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殷教員 中國政法大學 英語
- 嚴教員 清華大學 數學
- 辛教員 新疆大學 師范類物理學
- 王教員 北京語言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
- 張教員 北方工業大學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集成電路的設計與測試))
- 徐教員 香港的大學 經濟學
- 周教員 北京語言大學 英語和高級翻譯
- 陳教員 貴陽學院 漢語言文學
- 吳教員 北京大學 藥物制劑
- 王教員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保險精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