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完,我的數學反思日記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10-07】
期中考試結束那天,我坐在書桌前,盯著那張數學試卷,分數不高不低,卻讓我心里發慌。不是因為沒及格,而是我知道,這些題,我本該會做。
我翻出錯題本,把每一道錯題重新看了一遍。第一道,是二次函數的對稱軸算錯了。不是不會公式,是代入數值時把負號漏了。第二道,幾何證明題,輔助線畫對了,但推理跳步,被扣了三分。第三道,應用題,讀題太快,把“多20%”看成了“少20%”。這些錯誤,沒有一道是因為題目太難,全是因為我自己沒認真。
我開始回想過去一個月的學習狀態。早上起床趕著上學,數學書從來都是到校才掏出來;課上老師講重點,我總在想中午吃什么;作業寫得快,圖的是早點玩手機,錯題從不回頭。復習?那只是考前一晚翻兩頁課本,背幾個公式,以為這樣就能應付。
我列了張表,把初中數學的六大模塊:數與代數、方程與不等式、函數、幾何、統計、概率,挨個打分。代數部分,我自評85分,方程解得還行;但函數圖像,一畫就亂,參數變化一復雜就懵;幾何證明,輔助線能想到,但邏輯鏈條總是斷一截;統計題,公式記得住,一遇到實際情境就抓瞎。
我翻出過去三周的作業本,把所有錯題歸類。粗心導致的錯誤有12道,概念模糊的有7道,方法不熟的有5道。最讓我心驚的是,有三道題,和上個月月考的錯題一模一樣。我居然沒記住,也沒改。
我開始算時間。每天放學回家,我有兩小時空閑。可真正用來學數學的,平均不到四十分鐘。其余時間,刷短視頻、打游戲、和朋友聊天,一晃就沒了。我總以為“明天再補”,可明天永遠在等。
我試著改變。從那天起,我每天晚飯后,關掉手機,拿出錯題本,挑三道題重做。不求多,但求懂。錯在哪?是計算錯?是思路斷?還是公式記混?我寫在旁邊,用紅筆標出來。一道題,我至少花十五分鐘,直到能自己講明白。
我開始整理自己的“易錯清單”。比如:平方根忘記正負號、解分式方程不檢驗、概率題漏掉樣本空間。我把它們貼在書桌正對的墻上,每天抬頭就能看見。不是為了提醒自己“別犯錯”,而是提醒我:這些錯誤,不是偶然,是習慣。
我跟數學老師聊了一次。沒哭訴成績差,也沒求她多講題。我只是問:“老師,我這種錯法,是方法問題,還是態度問題?”她看了我一眼,說:“是沒把數學當朋友,只當任務。”這句話,我記了三天。
我試著換種方式學。以前是看題→做題→對答案→扔本子。現在是看題→停三秒想思路→動手→寫步驟→檢查→再想有沒有別的解法。一道題,我盡量用兩種方法解。比如解方程,能用因式分解,就再試配方法。不是為了炫技,是想讓腦子記住: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入口。
我不再等“有空”才復習。課間十分鐘,我翻一頁公式表;等車時,默念一次勾股定理的三種形式;吃飯前,回想今天老師講的那道題的關鍵點。碎片時間,不是用來刷視頻的,是拿來“溫故”的。
我也不再怕錯題。以前看到錯題就躲,現在我會主動找。我建了個“錯題挑戰”本,每周選五道以前錯過的題,閉卷重做。做對了,畫一顆星;做錯了,重來。我給自己定規矩:錯題不重做三遍,不算過。
心態上,我也變了。以前遇到難題,第一反應是“這題太難了,我不行”。現在,我會說:“這題我還沒摸清門道。”前者是認命,后者是探索。我不再覺得數學是敵人,它只是個還沒被我讀懂的謎題。
一個月后,我做了個小測試。把上次期中錯的十道題,全部重做。九道全對。那一道錯的,是因為計算時心急,又漏了負號。我笑了,不是因為分數高了,是因為我知道,我這次,是真懂了。
我開始明白,數學不是靠熬夜背出來的,是靠每天多想一步、多寫一行、多問一句積累出來的。我不需要天才的腦子,我只需要一個不放棄的自己。
未來的路還長,月考、期中、期末,還會來。我不保證每次都能考高分,但我保證,每一道錯題,我都會認真看;每一次粗心,我都會記下來;每一個知識點,我都會試著講給鏡子聽。
我不再追求“完美無錯”,我只追求“不再重復同樣的錯”。
數學不是一場考試,是一場和自己的對話。我開始學會聽懂它。
現在,我的錯題本里,多了一行字:
“別急,慢慢來。你不是不會,只是還沒習慣認真。”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黃教員 北京語言大學 漢語國際教育
- 李教員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會計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張教員 北京語言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類
- 賴教員 華東理工大學 軟件工程
- 殷教員 中國政法大學 英語
- 嚴教員 清華大學 數學
- 辛教員 新疆大學 師范類物理學
- 王教員 北京語言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
- 張教員 北方工業大學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集成電路的設計與測試))
- 徐教員 香港的大學 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