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丑的氣球”到數學思維:一年級減法教學的深層意義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09-26】
在小學一年級的數學課堂上,一個看似簡單的減法算式——比如“4 - 1 = 3”,往往被當作基礎知識快速帶過。然而,當我們真正走進孩子的認知世界,就會發現這個算式背后,藏著一場關于理解、語言、符號與現實之間關系的深刻旅程。這不僅是一次算術學習,更是一次思維啟蒙。
今天,我們就從小學一年級數學減法教案出發,深入探討:為什么“減法”不僅僅是“去掉幾個”,而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開啟?為什么一個“馬戲團小丑”的故事,能成為孩子理解抽象符號的關鍵橋梁?
一、從“看見”到“說出”:圖意轉化的語言訓練
在教案中,教師首先展示了一幅主題圖:馬戲團的小丑拿著4個氣球,然后飛走了1個。接著提問:“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玄機。
對于剛入學的孩子來說,“看圖說話”并不是一件自然的事。他們的眼睛可能只停留在“小丑”、“氣球”這些具象元素上,而難以將畫面轉化為“原來有4個,拿走1個,還剩幾個?”這樣的數學語言。而這一步,恰恰是數學抽象的起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用語言描述圖意,實際上是幫助他們建立“現實情境 → 數學語言”的第一層映射。這種訓練,遠比直接教“4 - 1 = 3”更重要。因為如果孩子不能用自己的話講清楚“發生了什么”,他們就無法真正理解算式的意義。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孩子說:“小丑有四個氣球,風吹走了一個,他現在只有三個了!边@說明他已經完成了從視覺信息到事件敘述的轉化。接下來,教師引入“減號”——“去掉用‘-’表示”,就不再是憑空強加的符號,而是對已有語言的“翻譯”。
這就是數學符號的誕生過程:先有語言,再有符號。
二、減號不是“橫線”,而是“動作”的象征
教案中特別提到:“講解減號的意義,去掉用‘—’表示,你能試著用手勢表示去掉嗎?”
這個細節非常關鍵。
很多孩子在初學減法時,會把“-”當成一條橫線,甚至和漢字的“一”混淆。他們機械地記住“減號讀作‘減’”,但并不理解它代表一種“減少”的動作。
通過手勢模擬“去掉”的過程——比如用手從一堆積木中拿走一塊——孩子開始將符號與身體動作聯系起來。這種“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是低齡兒童理解抽象概念的重要方式。
當孩子一邊說“4減1等于3”,一邊用手比劃“拿走”的動作時,他們是在用全身心體驗數學。這種體驗,遠比重復朗讀算式來得深刻。
更進一步,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到黑板前用“原片”(可能是圓形貼紙或磁片)演示減法過程,這正是在強化“操作 → 符號”的連接。孩子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參與建構。
三、算式不是終點,而是思維的快照
在教案中,學生列出算式“4 - 1 = 3”后,教師追問:“這個算式中每個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這是一個極具深度的問題。
很多教學停留在“會算就行”,但真正有質量的教學,會追問“為什么這樣算”。
- “4”代表什么?——原來一共有4個氣球。
- “1”代表什么?——飛走的那1個。
- “3”代表什么?——剩下的數量。
- “-”代表什么?——減少的動作。
- “=”代表什么?——前后數量相等。
當孩子能清晰地說出這些含義時,他們就不再是在“背公式”,而是在解釋思維過程。
這就像給思維拍了一張照片:算式就是這張照片的標題。它濃縮了整個事件的邏輯結構。
更重要的是,這種訓練為未來的代數思維打下基礎。當孩子將來面對“x - 5 = 7”時,他們不會把它當作一堆陌生符號,而是能聯想到“原來有一些,拿走了5個,還剩7個,原來有多少?”這樣的現實問題。
四、生活中的減法:從“氣球”到“集合”的悄然滲透
教案中提到:“生活中處處存在數學問題!辈⒁龑W生觀察生活中的減法情境。
這不僅僅是舉例說明,而是在進行數學建模的初步訓練。
比如,孩子早上有5塊餅干,吃了3塊,還剩2塊。這和“5 - 3 = 2”之間,建立了一種映射關系。這種關系的本質,是集合的子集分離。
雖然一年級不會講“集合論”,但教學中已經悄然滲透了這一思想。當教師說“原來有5個松果,小松鼠搬走了3個”,其實就是在描述一個全集被分成兩個子集的過程:
設全集 \( A \) 表示所有松果的數量,\( B \) 表示被搬走的部分,則剩余部分為 \( A \setminus B \),其基數滿足:
\[ |A \setminus B| = |A| - |B| \]
當然,我們不會在課堂上寫出這個公式,但孩子通過操作和語言,已經在心理上完成了這個過程。這種早期的“隱性數學”經驗,是未來理解更復雜概念的基礎。
五、計算方法的多樣性:尊重每一種“想”的方式
在教案中,教師問:“你是怎樣算出結果的?你是怎樣想的?”
然后學生回答:用“分成”、用“倒著數”等方法。
這一點尤為可貴。
傳統教學往往只教一種“標準方法”,比如“想加法做減法”。但現代數學教育強調:理解比速度更重要,過程比結果更值得傾聽。
我們來看幾種常見的減法思維路徑:
1. 分解法:把5分成3和2,所以5 - 3 = 2。
這是基于數的組成與分解,體現對數結構的理解。
2. 倒數法:從5開始,倒著數3個數:4、3、2,所以剩下2。
這是一種動作化的思維,適合空間感強的孩子。
3. 補數法:3加多少等于5?加2,所以5 - 3 = 2。
這是利用加減互逆關系,體現運算的整體性。
4. 實物操作法:擺5個圓片,拿走3個,數剩下的。
這是最直觀的方式,適合所有孩子起步。
每一種方法背后,都是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教師不急于糾正“哪種更快”,而是鼓勵孩子說出“你怎么想的”,就是在保護他們的數學表達權和思維自主性。
六、編故事:讓算式“活”起來
教案最后設計了一個有趣的環節:“根據算式編故事!
比如給出“5 - 2 = 3”,請學生編一個數學故事。
這其實是逆向建模的訓練。
從前是“從故事到算式”,現在是“從算式到故事”。這種雙向轉化能力,是數學素養的核心。
一個孩子說:“樹上有5只小鳥,飛走了2只,還剩3只!
另一個孩子說:“我有5元錢,買鉛筆花了2元,還剩3元!
還有一個孩子說:“媽媽做了5個蛋糕,我和妹妹吃了2個,剩下3個可以給爸爸!
這些故事不僅展示了生活經驗的多樣性,更說明孩子已經能將抽象算式與具體情境自由連接。這種靈活性,正是創造力的源泉。
更重要的是,編故事的過程讓孩子成為“數學的主人”——不再是被動解題,而是主動創造問題。這種角色轉換,極大地提升了學習的內在動機。
七、虛線框的深意:隱藏的數學語言
在練習題中,教案提到“強調虛線表示的意思”。
這看似是一個細節,實則蘊含深刻的數學語言訓練。
在一年級教材中,虛線框常用來表示“被去掉的部分”或“要分離的集合”。它是一種視覺提示,幫助孩子識別“減法動作”的發生位置。
比如,畫5個蘋果,其中3個用虛線圈起來,表示“去掉這3個”。孩子需要理解:虛線不是裝飾,而是一種“數學標點符號”。
這就像閱讀中的標點:句號表示結束,逗號表示停頓。虛線框在這里表示“分離”或“移除”。
當孩子能準確解讀這種非文字符號時,他們的數學閱讀能力就在悄然提升。
八、為什么這節課“不是教減法”,而是“教如何思考”?
回顧整個教學設計,我們會發現:這節課的目標遠不止“掌握5以內減法口算”。
它在悄悄完成以下幾個深層任務:
1. 語言與符號的橋梁建設:讓孩子學會用數學語言描述現實,再用符號表達語言。
2. 動作與抽象的連接:通過手勢、操作、動畫,讓抽象符號有“手感”。
3. 多元思維的尊重:允許不同的計算方式存在,鼓勵表達“你怎么想的”。
4. 現實與數學的互譯:既能從生活提煉數學,也能用數學解釋生活。
5. 符號意義的建構:不只是認識“-”,而是理解它代表“減少”這一動態過程。
這些能力,不會在考試中直接體現,但它們是孩子未來能否真正“懂數學”的關鍵。
九、給家長的啟示:在家如何延續這種思維訓練?
如果你是一位家長,看到這樣的教學設計,或許會想:我能在家里做些什么?
這里有幾個簡單建議:
1. 多問“你能講個故事嗎?”
當孩子算出“6 - 2 = 4”,不妨問他:“你能用這個算式講個故事嗎?”聽聽他的版本,你會發現孩子的想象力遠超你的預期。
2. 用實物玩“減法游戲”
拿出幾塊積木、幾顆糖果,說:“原來有6塊,媽媽吃掉2塊,還剩幾塊?”讓孩子動手操作,再寫算式。
3. 鼓勵不同的算法
如果孩子用“倒著數”算出結果,不要急著教他“想加法做減法”,先肯定他的方法:“你是這樣想的啊,真有意思!”
4. 在生活中找減法
吃飯時:“原來有5個餃子,你吃了2個,還剩幾個?”穿衣服時:“衣架上有4件衣服,取下1件,還剩幾件?”
這些日常互動,不是“提前學習”,而是思維土壤的培育。
每一個“4 - 1 = 3”,都是一次思維的起飛
當我們重新審視這節一年級的減法課,會發現它像一顆種子。外表樸素,內里卻蘊藏著數學思維的全部基因。
它不急于讓孩子“算得快”,而是耐心地問:“你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你能講個故事嗎?”
正是這些溫柔而堅定的提問,讓孩子從“數數機器”成長為“思考者”。
所以,下次當你看到孩子寫下“4 - 1 = 3”時,別只看結果。試著問他:“這個算式,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你可能會聽到一個關于小丑、氣球、風和笑聲的童話——而那,正是數學最初的模樣。
搜索教員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胡教員 福建醫科大學 五年制臨床醫學
- 劉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地理信息科學
- 姜教員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金融
- 夏教員 北華航天工業學院 會計學
- zl教員 北京工業大學 凝聚態物理
- 黃教員 北京交通大學 機械工程(機器人)
- 張教員 北京理工大學 電子信息
- 張教員 北京郵電大學 電信工程及管理
- 楊教員 北京工業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
- 吳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數學與應用數學師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