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語語法核心知識點解析:輕松掌握將來完成進行時與被動語態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09-18】
對于正在學習高中英語的學生來說,語法常常是讓人感到困惑又難以突破的一環。尤其是進入高一后,隨著教材難度的提升,像“將來完成進行時”和“被動語態”這樣的語法點開始頻繁出現在閱讀、寫作和考試中。不少同學面對這些結構時容易混淆,甚至產生畏難情緒。其實,只要理解了它們的邏輯和使用場景,掌握起來并不難。
本文將結合高一年級英語必修二和必修三中的相關內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為你梳理這兩個重要語法點,幫助你打下扎實的語法基礎。
一、什么是將來完成進行時?
在日常交流中,我們常常需要表達某個動作在未來某個時間點之前“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這時候,就需要用到一種特殊的時態——將來完成進行時。
1. 它用來表達什么?
將來完成進行時描述的是:一個動作從過去的某個時間開始,一直持續到將來的某個時間點,并且可能還會繼續下去。這個時態強調的是動作的“持續性”和“延續到未來某一時刻”的特點。
舉個生活中的例子:假設你從2025年1月起在一家公司實習,到了2025年12月,你可以說:
> By the end of this year, I will have been working here for twelve months.
這句話的意思是:“到今年年底,我在這里工作就滿一年了。”這里并沒有說之后會不會繼續工作,只是強調到那個時間點為止,工作的狀態已經持續了整整一年。
2. 基本結構怎么構成?
將來完成進行時的基本結構非常固定:
> will/shall + have been + 動詞的現在分詞(即動詞-ing形式)
其中,“will”用于所有人稱,“shall”傳統上用于第一人稱(I/we),但在現代英語中多被“will”取代。
我們來看幾個典型例句:
- By next summer, she will have been studying French for five years.
到明年夏天,她學法語就滿五年了。
- They will have been living in Beijing for ten years by the time they move to Shanghai.
等他們搬到上海時,他們在北京已經住了十年了。
注意,這類句子中通常會出現表示“截止時間”的時間狀語,比如 by the end of..., by next week, by the time... 等,這是識別該時態的重要線索。
3. 使用時需要注意什么?
將來完成進行時不強調動作是否完成,而是強調動作的持續過程。因此,它通常用于可以持續進行的動作,比如學習、工作、等待、下雨等,而不適用于瞬間動詞(如 die, arrive, finish 等)。
例如下面這句話就不合適:
> He will have been dying for ten years by then.
(“死”是一個瞬間動作,不能持續十年)
而正確的表達應該是:
> He will have been ill for ten years by then.
(“生病”是可以持續的狀態)
4. 過去將來完成進行時:從過去看未來的延續動作
除了標準的將來完成進行時,課本中還提到了“過去將來完成進行時”,這聽起來有點繞,其實它的邏輯很清晰。
它指的是:站在過去的某個時間點上,去描述另一個更遠的未來動作的持續狀態。
結構為:
> would/should + have been + 動詞-ing
常見于間接引語或敘述過去某人對未來的預測。
例如:
> He told me that by the end of the year, he would have been living there for thirty years.
這句話的意思是:“他告訴我,到年底時,他在那里就住了三十年了。”
這里的“told”是過去時,所以后面描述未來的情況要用“would have been living”。
這種結構雖然在口語中不常用,但在書面表達和閱讀理解中經常出現,尤其是在講述人物回憶或計劃時。
二、深入理解被動語態的使用規則
如果說將來完成進行時是“時間線上的延伸”,那么被動語態則是“視角的轉換”——它讓我們把關注點從“誰做了這件事”轉移到“事情本身發生了”。
1. 被動語態的基本結構
被動語態的標準結構是:
> 主語 + be動詞 + 過去分詞 + (by + 施動者)
例如:
- The window was broken by the boy.
- The homework has been finished.
在高中階段,學生需要掌握不同時態下的被動語態變化,比如一般現在時的被動是“is/am/are + 過去分詞”,一般過去時是“was/were + 過去分詞”,將來時是“will be + 過去分詞”等等。
但比結構更重要的是:什么時候該用被動語態?什么時候不能用?
2. 不及物動詞沒有被動語態
這是最容易出錯的地方之一。有些動詞本身不接賓語,也就是“不及物動詞”,它們無法構成被動語態,因為沒有“被……”的對象。
比如:
> What will happen in 100 years?
這里的“happen”是不及物動詞,意思是“發生”,它不能說成“be happened”,因為“發生”這個動作不能施加在某個對象上。
同樣地:
> The dinosaurs disappeared about 65 million years ago.
“disappear”也是不及物動詞,表示“消失”,它沒有被動形式。你不能說“The dinosaurs were disappeared”,這是錯誤的。
常見的不及物動詞還包括:come, go, fall, rise, sleep, arrive 等,這些詞都不能用于被動語態。
3. 主動形式表達被動意義
英語中有一些動詞,雖然形式上是主動的,但意思上卻是被動的。這類表達非常自然,也常出現在考試和寫作中。
最典型的例子是某些表示“性能”或“特點”的句子:
- This pen writes smoothly.
這支筆寫起來很順滑。
- This new book sells well.
這本新書賣得很好。
- The door won’t open.
這扇門打不開。
這些句子雖然主語是物,動詞是主動形式,但實際表達的是“被使用時的表現”。你不需要說“is written”或“is sold”,因為英語習慣用主動形式來表達這種被動含義。
這類表達簡潔有力,在寫作中適當使用能提升語言的地道程度。
4. 感官動詞和使役動詞的被動變化
這是學生最容易出錯的知識點之一。在主動句中,感官動詞(如 see, hear, watch)和使役動詞(如 make, let, have)后面接賓語加不帶“to”的不定式。
例如:
- I saw him cross the street.
- She made the child clean the room.
但在變成被動語態時,原來的不帶“to”的不定式必須加上“to”:
- He was seen to cross the street.
- The child was made to clean the room.
課本中的例子也說明了這一點:
> A girl saw my wallet drop when she passed by.
→ My wallet was seen to drop by a girl when she passed by.
> The boss made the little boy do heavy work.
→ The little boy was made to do heavy work by the boss.
記住這個規則的關鍵是:在被動語態中,“to”要補回來。這是一個固定的語法要求,不能省略。
5. 雙賓語動詞的被動轉換
有些動詞可以帶兩個賓語,一個指人(間接賓語),一個指物(直接賓語)。常見的有 give, show, send, buy, lend, teach 等。
例如:
- He gave me a book.
- My father bought me a new bike.
當我們要把這類句子變為被動語態時,可以選擇讓“物”或“人”作主語。
如果以“物”為主語,需要加適當的介詞:
- A book was given to me by him.
- A new bike was bought for me by my father.
這里要注意介詞的選擇:
- 給予類動詞(give, show, send, lend, pass)通常用 to
- 為某人購買/準備類動詞(buy, make, cook, get)通常用 for
例如:
- She made a cake for her brother.
→ A cake was made for her brother by her.
- He taught us English.
→ English was taught to us by him.
掌握這個規則,就能避免出現“was given me”這樣缺少介詞的錯誤。
三、如何在學習中有效運用這些知識?
了解了這些語法規則之后,關鍵是如何把它們真正用起來。
1. 多讀例句,建立語感
語法不是死記硬背的規則,而是通過大量輸入形成的語言直覺。建議每天閱讀課本中的例句,或者從英文文章中找出含有將來完成進行時或被動語態的句子,分析其結構和語境。
例如,在新聞報道中,被動語態非常常見:
> The new policy will have been affecting families across the country by next month.
這句話用了將來完成進行時,說明政策的影響從現在開始,持續到下個月仍在進行。
2. 在寫作中有意識地使用
在寫作文時,嘗試使用被動語態來變換句式,避免全是“主語+謂語”的主動句。比如:
原句:Many students find grammar difficult.
改寫:Grammar is often found difficult by many students.
雖然意思相近,但后者更正式,適合書面表達。
同樣,當你描述長期持續的努力時,可以用將來完成進行時增強表達力:
> By the time I graduate, I will have been learning English for eight years.
這樣的句子不僅語法正確,還能體現語言的層次感。
3. 做專項練習鞏固記憶
可以找一些針對這兩個語法點的練習題,尤其是改寫句子和時態填空類題目。例如:
- 將下列句子改為被動語態:
They will have been building the bridge for six months by December.
- 判斷正誤并改正:
The story was happened last night.
The story happened last night.
通過反復練習,把這些規則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能力。
四、寫在最后
英語語法并不可怕,它就像一套有規律的工具,只要理解了每種工具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就能得心應手。將來完成進行時幫助我們精準表達時間的延續,被動語態則讓我們在表達中更加靈活多樣。
高中階段是打基礎的關鍵時期,不要因為一時的困惑而放棄深入理解。每一次對語法細節的琢磨,都是在為未來的英語能力添磚加瓦。希望這篇文章能幫你理清思路,輕松應對這些看似復雜的語法點,在學習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搜索教員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黃教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黃教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航空航天
- 劉老師 中學高級教師 航空航天
- 江教員 意大利熱那亞大學 現代語言(德語、英語)
- 李老師 中學高級教師 現代語言(德語、英語)
- 趙教員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微生物與生化藥學
- 黃教員 北京語言大學 漢語國際教育
- 李教員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會計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張教員 北京語言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類
- 賴教員 華東理工大學 軟件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