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中的春天:讀懂朱熹筆下的尋春之旅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09-19】
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也是人們心中最柔軟、最充滿希望的時節。每當春風拂面、花開滿園,我們總會不自覺地停下腳步,感受自然的饋贈。在古代,詩人們用詩句記錄下他們眼中的春天,而南宋理學家朱熹的一首《春日》,正是這樣一首既描繪春景、又蘊含哲思的經典之作。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將春天的美麗與人生的感悟巧妙融合,成為千百年來廣為傳誦的名篇。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首《春日》,從字句中感受春天的氣息,從意境中體會詩人的心境。
一首小詩,為何流傳千年?
《春日》全詩如下:
> 勝日尋芳泗水濱,
> 無邊光景一時新。
> 等閑識得東風面,
> 萬紫千紅總是春。
這首詩語言簡潔,節奏明快,讀來朗朗上口。它不像一些深奧難懂的哲理詩那樣令人望而生畏,也不像純粹寫景的詩歌那樣只停留在表面。它用最樸素的語言,表達了最豐富的感受。
很多人第一次讀這首詩,會被“萬紫千紅”四個字深深吸引。這四個字仿佛打開了春天的畫卷:桃花粉、杏花白、迎春黃、海棠紅……各種顏色爭奇斗艷,熱鬧非凡。但如果你再細讀一遍,會發現這首詩并不僅僅是寫花、寫風、寫景,它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旅行,一次對“美”和“新”的發現。
從“勝日”說起:好天氣里的好心情
第一句“勝日尋芳泗水濱”,開篇就定下了整首詩的基調。
“勝日”指的是天氣晴朗、陽光明媚的好日子。古人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而春天里一個晴朗的日子,就是最好的“天時”。這樣的天氣,最適合出門踏青、賞花游玩。
“尋芳”二字很有意思。“尋”是尋找,“芳”是芳香、美好的事物。這兩個字合在一起,不是被動地接受美景,而是主動去發現美。這說明詩人不是隨便走走,而是懷揣著期待和好奇,去探尋春天的蹤跡。
“泗水濱”是地點。泗水是古代的一條河流,位于今天的山東省中部。這里曾是孔子講學的地方,文化底蘊深厚。朱熹作為理學家,對儒家文化極為推崇,選擇“泗水”這個地點,或許也暗含了他對先賢思想的追慕。
所以,這一句不只是說“我在一個好天氣去河邊看花”,它還傳遞出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趁著好時光,主動去追尋美好。
風景“新”在何處?不只是眼睛看到的
第二句“無邊光景一時新”,是對眼前景色的總體概括。
“無邊”說明視野開闊,看不到盡頭。春天的美不是局部的,而是鋪展在整個天地之間的。無論是遠山近水,還是田野小徑,都被春意籠罩。
“一時新”這三個字特別值得品味。“一時”是“頃刻之間”、“一下子”的意思。詩人剛到泗水邊,眼前的景象仿佛在瞬間煥然一新。這種“新”,不僅僅是季節更替帶來的自然變化,更是一種心理感受。
試想一下:冬天過去,大地從沉寂中蘇醒,草木萌發,鳥鳴聲聲。你走出家門,突然發現柳樹抽出了嫩芽,桃樹打起了花苞,連空氣都變得清新濕潤。那一刻,你會不會也有一種“世界煥然一新”的感覺?
這就是詩人所體驗到的“新”。它既是客觀的,也是主觀的;既是自然的,也是心靈的。
“東風面”是什么樣子?
第三句“等閑識得東風面”,開始從寫景轉向抒情與哲思。
“等閑”在這里是“輕易”、“隨便”的意思。我們平時說“等閑視之”,就是把它當作平常事來看待。而“識得”是“認識到”、“體會到”的意思。
“東風面”是全句的關鍵。“東風”就是春風。古人以方位配四季,東風屬春,南風屬夏,西風屬秋,北風屬冬。“面”是“面貌”、“樣子”的意思。合起來,“東風面”就是春風的模樣。
那么,春風長什么樣呢?它看不見、摸不著,但我們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吹在臉上暖洋洋的,帶來花香,搖動樹葉,催開花朵。
詩人說“等閑識得東風面”,意思是:人們平時總說“春天來了”,好像很了解春風,但其實只有真正走進春天,親眼看到萬物復蘇的景象,才算真正認識了它。
這就像我們學習一樣。書本上說“水的沸點是100℃”,但只有當你親自燒一壺水,看到水冒泡、蒸汽升騰,才會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知識不只是記憶,更是體驗。
“萬紫千紅”為何“總是春”?
一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整首詩的點睛之筆。
“萬紫千紅”形容百花盛開、色彩斑斕的景象。這不是某一種花的美,而是所有花共同構成的繁華盛景。紫色的丁香、紅色的海棠、粉色的櫻花、黃色的迎春……它們各自綻放,又彼此映襯,形成一幅絢麗的春日圖卷。
“總是春”三個字看似簡單,實則意味深長。“總是”可以理解為“全都是”、“無一例外”。無論你看到的是紅花、紫花,還是綠葉、青草,它們都是春天的一部分。
這讓我們想到一個道理:春天不是某一個瞬間,也不是某一種顏色,而是一個整體的過程。從初春的嫩綠,到仲春的繁花,再到暮春的落英,每一個階段都是春天的真實面貌。
同樣,人生的成長也是如此。學習不會一蹴而就,進步常常是緩慢而持續的。有時候你覺得沒有收獲,其實就像早春的土壤,表面安靜,地下卻已有根芽在悄然生長。
虛與實的結合:寫景之外的深意
這首詩最妙的地方,在于它把寫景和說理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前兩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是寫實的,描述詩人出游所見的春景;后兩句“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則帶有哲理性,表達了對春天本質的理解。
但詩人并沒有直接講道理,而是通過具體的形象來傳達思想。他不說“春天是充滿生機的”,而是用“萬紫千紅”讓你看到生機;他不說“認識事物要深入”,而是用“識得東風面”讓你體會到認知的過程。
這種“寓理于景”的手法,使得詩歌既有畫面感,又有思想深度。讀者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不知不覺中也受到了啟發。
家長可以怎樣帶孩子讀這首詩?
對于K12階段的學生來說,《春日》是一首非常適合誦讀和理解的古詩。家長在陪伴孩子學習時,不妨嘗試以下幾種方式:
1. 結合生活實際
帶孩子去公園或郊外散步,一邊走一邊問:“你看,哪些地方讓你覺得‘無邊光景一時新’?”孩子可能會指著剛冒出的草芽、盛開的花朵,甚至陽光灑在地上的影子。這種聯系實際的方式,能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詩句。
2. 動手畫一畫
讓孩子根據詩句內容畫一幅“春日圖”。可以畫泗水邊的風景,畫百花齊放的場景,也可以畫詩人漫步的身影。畫畫的過程,就是孩子消化詩意的過程。
3. 玩“找顏色”游戲
重點講解“萬紫千紅”時,可以和孩子玩“找顏色”的游戲。比如:“你能在這幅畫里找到幾種顏色的花?”或者“除了紅和紫,春天還有哪些顏色?”這樣既能拓展詞匯,又能培養觀察力。
4. 背誦與默寫結合
背誦古詩是基本功。可以分段進行:先背前兩句,再背后兩句,最后連起來。默寫時注意“濱”“紫”“紅”等易錯字,提醒孩子書寫工整。
為什么這首詩適合孩子學習?
《春日》之所以被選入小學語文教材,不僅因為它語言優美、節奏和諧,更因為它蘊含著積極向上的精神。
它教會孩子:
- 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
- 要主動去探索世界,而不是被動等待;
- 要懂得欣賞多樣性,“萬紫千紅”才是春天的完整面貌;
- 認識事物不能停留在表面,要深入體驗才能真正理解。
這些品質,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更重要的是,這首詩沒有說教的語氣,而是用一種輕松愉快的方式傳遞智慧。孩子在朗讀中感受到快樂,在理解中獲得啟發,這才是最好的教育。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春日》
朱熹寫這首詩時,可能并沒有想到它會在千年之后仍被人傳誦。他只是在一個晴朗的春日,懷著愉悅的心情,寫下自己的所見所感。
但正是這份真誠與自然,讓這首詩擁有了穿越時空的力量。
今天,當我們再次吟誦“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時,不只是在讀一首古詩,更是在與一位智者對話,在與春天重逢。
無論你是學生、家長,還是老師,都可以在這首詩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春天。也許是一次小小的進步,也許是一次意外的發現,也許只是陽光灑在書本上的那一刻溫暖。
只要心中有美,眼里有光,你就能識得屬于自己的“東風面”,看見屬于自己的“萬紫千紅”。
春天,從來都不遙遠。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李教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控制工程
- 甄教員 北京交通大學 軟件工程專業
- 楊教員 清華大學 數理基礎科學
- 劉教員 中央財經大學 金融學
- 陳教員 北京電影學院 廣播電視編導
- 熊教員 四川工商學院 電子信息工程
- 尚教員 北京工商大學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 張教員 昆明學院 小學教育專業(全科)
- 銀教員 華北電力大學(北京) 網絡與新媒體
- 陳教員 北京工業大學 能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