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兒童思維能力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4-08-16】
篇1:提升兒童思維能力
一談到思辨能力,父母馬上會想到是否需要做大量的,有針對性的思維訓練才可以獲得這種能力呢?可是我們的孩子才2歲,面對2歲的孩子如何來實現呢?是否只有專業老師才可以進行呢?
哈哈,父母還沒有忘記孩子的年齡,不錯,面對只有2歲的孩子父母能做些什么呢?再大一些年齡的孩子父母又能能動的做些什么?
我們說,所謂思辨能力,也就是邏輯思維反應能力,就是把不同種類和范疇邏輯思維里的信息,根據客觀社會存在信息環境而修改、重組,從而形成新的“目的性邏輯思維”而呈現出的外在表現現象。父母可以從孩子2歲開始嘗試用這樣的方法對孩子進行主動培育。
比如每月至少二次,有計劃有規律的去水域面積較大的河、湖游玩。
在孩子視野里,較大的水域會顯得如此地遼闊且變化豐富。像或大或小的波浪,快樂飛翔的小鳥,偶爾跳躍的魚和偶爾行駛過的船只等等,都會不斷地引發孩子那本來就蠢蠢欲動的神奇莫測的幻想,而且這種幻想是那么地不拘一格。
正是邏輯思維基本結構創建所引發的這種欲望,會使孩子對在這類“生動類信息環境”進行復制采集、收集和儲存信息充滿渴望和癡迷,從而自然、有效的形成了良好的“邏輯思維縱向延伸性”,最終實現良好的“邏輯思維反應能力”。
主動思維思維能力之邏輯思維持久性的培育
所謂編織“邏輯思維的持久性”就是指“邏輯思維的直線延伸性”,孩子只有獲得邏輯思維良好的延伸性(邏輯思維的持久性)才有可能做到我們通常所說的在行事做事過程中所擁有的堅忍不拔的品質。
可以每月至少二次,有計劃,有規律的帶孩子去看“山”。
在孩子的視覺采集里,“山”是相對靜止不動的,它們是那么高大威嚴、肅穆莊重,又因為它們不會每一次都進行著變化,這就會使孩子慢慢形成寂寞而持久的感覺,還因為孩子在這個時間段內還沒有自主編織“目的性邏輯思維”的能力,因此,他們那豐富的幻想就會促使他們在這類“生動類信息環境”中把這份幻想實現在所能直觀認識到的山的背后。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就會為了能夠驗證自己的幻想而堅忍不拔地攀上山峰去看看山的背后是否跟他們想象的一樣。如果是相對連綿的“山”,當他們看到一樣的“生動類信息環境”的時候,就會把這份幻想重新放置到另一座山的背后,為了驗證這份幻想進行新的旅程,就會使他們逐步形成耐心和堅強的性格。這些性格形成的過程都會為“邏輯思維的直線延伸性(邏輯思維持久性)”的良好形成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
通過簡單的看水、爬山,我們就能有效的幫助孩子實現未來應該具備的能力。
在此章節我們想讓父母確立的是,任何一種所謂的“抽象”能力培育,都應該在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有非常具體的培育方式,然后依據自己孩子的個體特質和成長環境進行恰當的應用。
篇2:提升兒童思維能力
1
培養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兒童遇事多間幾個為什么。有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發現問題,進行積極的思維。
2
在茶余飯后和孩子交談討論,以日常事例為題刺激孩子的思索力。當孩子問你“為什么”、“怎么辦”時,不要急于給出謎底,而是耍讓他思索,再引導他得出謎底。不受用權勢巨子壓制孩子,否則孩子會形成盲從性格,抹煞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
利用“一題多解”、“一字多組”、“一題多文”的練習,培養兒童的發展思維能力。
4
引導兒童突破自己的思維定勢,培養兒童的創造思維能力。定勢是指心理流動的預備狀態,它給解決題目帶來一定的傾向性。兒童有些題目解決不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受習慣的思維定勢的影響,缺少創造性,因此難以找到謎底。如:“一張桌子4個角,鋸掉1個角,還剩幾個”就是減法思維定勢的影響。所以,在家庭教育中也要引導兒童從側面、多角度去思索題目。
篇3:提升兒童思維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擁有強大的思維能力對于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思維能力不僅是智力的核心,更是孩子未來學習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競爭力。家庭教育作為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一環,承擔著培養和塑造孩子思維能力的重任。本文將探討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并提出具體的方法與建議。
一、激發好奇心與求知欲
好奇心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原動力,而求知欲則是推動孩子主動學習的驅動力。父母應該鼓勵孩子提出問題,并對他們的疑問給予積極的回應。當孩子問“為什么”或“怎么辦”時,不要急于給出答案,而是引導他們通過觀察、實驗和思考來尋找答案。
例如,當孩子對星空產生興趣時,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閱資料,制作星座圖,甚至可以利用周末時間帶孩子去天文館參觀,讓他們親身體驗宇宙的奧秘。這樣的經歷不僅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還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欲,促使他們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二、日常生活中的思維訓練
家庭生活中的每一個場景都是提升兒童思維能力的寶貴機會。父母可以在餐桌上、客廳里與孩子進行討論,以日常事例為題,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解決方案。例如,討論如何合理安排時間、如何解決與朋友之間的沖突等。通過這樣的對話,孩子不僅能夠鍛煉表達能力,還能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
此外,父母還可以鼓勵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如一起制定家庭預算、規劃家庭活動等,這些都能幫助孩子鍛煉決策能力和責任感。
三、多元化思維的培養
為了培養孩子的多元化思維,父母可以采用“一題多解”、“一字多組”、“一題多文”的練習方式。例如,讓孩子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同一道數學題,或者用不同的詞語組成句子,這樣的訓練可以打破孩子思維的局限性,促使他們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
此外,父母還可以鼓勵孩子參與辯論、模擬法庭等活動,這些活動要求孩子從不同的立場出發,思考和表達觀點,有助于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四、突破思維定勢,培養創造能力
思維定勢有時會成為孩子解決問題的障礙。父母應該引導孩子意識到這一點,并鼓勵他們嘗試新的思維方式。例如,當孩子遇到難題時,可以啟發他們從相反的角度、或者結合其他領域的知識來尋找解決方案。
此外,父母還可以通過游戲和活動來鍛煉孩子的發散思維,如拼圖、積木、科學實驗等,這些活動可以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幫助他們形成創新思維。
五、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
為了支持孩子的思維發展,父母應該為他們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包括書籍、雜志、網絡資源等。鼓勵孩子閱讀各種類型的書籍,不僅可以拓寬他們的知識面,還能幫助他們理解不同的觀點和思想。此外,父母還可以帶孩子參觀博物館、藝術展覽,或者參加各種興趣班和夏令營,這些活動能夠激發孩子的好奇心,促進他們的思維發展。
六、鼓勵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并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意味著要讓孩子學會自己設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并在遇到困難時自己尋找解決方案。父母可以扮演指導者的角色,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勵,但不要過度干預孩子的學習過程。
通過這種方式,孩子能夠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勵,這對于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發展都是非常寶貴的。
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過程,需要父母耐心地引導和支持。通過激發好奇心、日常生活中的思維訓練、多元化思維的培養、突破思維定勢以及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父母可以為孩子創造一個有利于思維發展的環境。同時,鼓勵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可以幫助孩子形成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
記住,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因此,在培養思維能力的過程中,父母需要根據孩子的興趣和特點,量身定制適合他們的教育方法。
篇4:提升兒童思維能力
在教育的旅途中,我們常常追求孩子的技能和知識的積累,卻往往忽視了思維習慣的培養。黃全愈博士的經歷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當他的兒子在美國表現出驚人的繪畫天賦時,黃博士意識到,傳統的教育模式可能正在扼殺孩子的創造力。這個故事不僅是一個家庭的教育經驗,更是對當前教育體系的一次深刻反思。
黃博士的兒子在3歲時就能畫出布局協調、濃淡有致的國畫,這無疑是一個驚人的成就。然而,當兒子到了美國,面對不教繪畫技巧的教育方式時,他卻感到困惑和挫敗。美國的教育更注重啟發式教學,鼓勵孩子自由表達,但這與黃博士兒子的習慣和期望大相徑庭。
他習慣了模仿和再現,面對沒有既定框架的創作任務時,他感到無從下手。
黃博士意識到,兒子的問題在于缺乏發散思維的能力。發散思維是一種創造性思維,它鼓勵人們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尋找不同的解決方案。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孩子往往被要求模仿和遵循固定的模式,這種模式雖然可以讓孩子掌握基礎技能,但卻限制了他們的創造力和創新能力。
為了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黃博士提出了一系列建議。首先,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多提思路,不要過于重視答案的正確性,而是要注重啟發孩子思考問題的不同角度。其次,對于作文題目,應該要求孩子列出多個提綱,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更積極地思考,并在考試時迅速選擇最佳的寫作方案。
此外,家長應該鼓勵孩子的奇思異想,不要嘲笑或打壓他們的創意,而是要給予積極的反饋和獎勵。
在家中設立“創意獎”是一個很好的做法,這樣可以激勵孩子提出與眾不同的想法,并讓他們意識到創新的價值。父母還可以與孩子一起進行思維比賽,通過趣味性的活動來提高孩子的思維活躍性,并逐漸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習慣。
此外,《腦筋急轉彎》等書籍也可以成為家庭娛樂的一部分,通過這些游戲,孩子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鍛煉發散思維的能力。
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習慣和創新能力是現代教育的重要任務。父母和教師應該意識到,創造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過培養和訓練來發展的。通過鼓勵孩子多角度思考問題,提供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以及獎勵他們的創意和努力,我們可以幫助他們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人,從而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挑戰。
篇5:提升兒童思維能力
小孩子的理解能力與邏輯思維是如何被培養的?其實不難,只需要學好以下幾門課程即可。
課程一:語文
1、理解問題和表達思想
學語文不是為了一點兒簡單的文采,是要理解問題和表達思想。很多人講東西講不清楚,不僅是學生講不清楚,很多老師講課也講不清楚。因為他們的語文太差了,不善于把自己的想法用合適的語言對合適的觀眾表達出來。
我們在職場中要做職業化的人,可是好多工程師寫郵件寫不明白,講半天自己的意思也講不清楚,這樣會給別人的感覺是:這個人不職業化,希望我做什么,半天說不清楚。相比而言,美國人起草的一份比較正式的郵件信函,就能寫得清清楚楚。
2、語文是職業化的基本訓練
語文是你成為一個職業化的人必須具備的素質,把一個東西寫清楚,正式地告訴他人,這就是一個職業化的訓練。
我們都希望我們找的會計師、律師、醫生等是個職業化的人,而不是業余的,如果你的語文不好,永遠給別人一種業余的印象。
3、語文是進入上流社會的敲門磚
如果看一些美國原版電影你會發現,黑人說話就是這樣的(模仿)。比如,在公對公的對話中,一個律師說話用詞是不一樣的,黑人就有一些“哈哈哈”的語言,不同階層用詞是完全不一樣的。
學好語文是你說出來的話、用的詞,能夠達意準確。有的人為什么叫他“土豪”?因為他說來說去就是那些基本詞匯,完全沒有文采,這是語文的重要性。比如,很多人表達好就會一個詞——好,沒了。有些時候你都不知道他說好是真的好,還是他知道這件事了。
這也是語文的作用,你想進階,往上走,語文必須好。高等教育在最早的時候,像哈佛、耶魯這些大學只教拉丁文,為什么?三個原因:
讀懂拉丁文的《圣經》。
那時的學術語言是拉丁文,就是要訓練你做事的職業化。
你學會拉丁文,就學會了上流社會的語言。就像中國過去的讀書人得會文言文一樣:白話文早就有了,但只有讀書人會寫文言文,文言文就是你進入更高階層的敲門磚。
課程二:數學
數學的重要性在于它培養科學的常識和基本的素養,講究邏輯和方法。每一種解決數學題的法,都是可以用于工作和創業。當你遇到一個不會解決的問題,以前那些解數學題的邏輯全都用得上。
為什么很多人學不好、考不好數學?有一天,我女兒有些數學題做不出來。我把我自己的成績單拿來看,我高中的數學平均99分,就是期中期末考試加起來平均分99分。后來我就在想,我倆在學數學上到底有什么差別:
1、讀題。很多人題就讀錯了,或者是沒讀懂。那這是語文的問題,說白了數學不好是因為你的語文不好,這個因素占了三分之一。
2、基礎知識。你真得學會一些數學知識,否則肯定不會做題。比如說勾股定理你不知道,好多幾何題就都不會做。老師天天讓你做練習題,只能幫助你解決基礎知識的問題。
3、邏輯。把題讀懂了,從已知到未知,讀懂題就是知道自己現在的位置在哪兒,未來要去哪兒。分析和邏輯就是找到這條路,基本知識是你的工具。你的邏輯就是這條道路,你得自己學會把它走通了。
學好數學就是這三條,很遺憾,大部分人學數學只知道學第二條。仔細想想,數學競賽題做不出來,并不是老師教得不好,老師把第二條全教給你了,關鍵是你題也沒讀懂,也沒找到邏輯。
課程三:歷史
中國老說以史為鑒,這件事其實不容易。真要是有以史為鑒,當年司馬光寫《資治通鑒》就是為了以史為鑒,讓皇帝們不要做荒唐事,司馬光之后的昏君照樣數不勝數,比明君不知道多多少,所以為什么不能簡單地以史為鑒呢?因為條件是在變化的,什么事都是在變化的。
舉個例子,大家知道明朝的土木堡之變吧?就是明英宗去打蒙古,被人圍在土木堡了,全軍覆沒,蒙古人就打到了北京城下,你說怎么辦?當時大家說逃吧,于謙就說要堅守,結果一仗不但把蒙古人打敗了,把明朝救了,而且從此蒙古的部落就完蛋了。
到了崇禎皇帝,他也這么干,李自成快打來了,說逃吧?不行,不能逃,要守,結果自己到梅山上吊死了。情況看上去差不多,以史為鑒并沒有用,因為條件變了。
那學歷史是為了什么呢?主要是這么幾件事:
美國老師說最好把歷史當做研究。那么怎么學歷史才是做研究呢?就是給你一個問題,你把這個問題給解決掉,你自己去找一些證據,發表你的觀點、證實你的觀點,這就是做研究。比如,華盛頓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抄歷史書是沒用的,他是美國的國父,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等等,而且搞民主政治,那些都不是你研究的成果。
你要寫這個,在美國的歷史課是會不及格的。你可以說他是一個英雄,有什么什么證據,可以。你也可以說他就是一個白人奴隸主,也可以,只要你有證據。沒有絕對的對和錯,只有研究做得好和不好,所以歷史是可以培養做研究的。
歷史是美國的第二寫作課。因為你做完研究后,還要寫一個十頁紙的報告(初三的學生),你自己要到圖書館查資料,要有自己的觀點,結論還要和前提、論據能夠自洽。歷史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但是有好與壞。這是歷史訓練你做研究。了解過去有助于我們變成一個更好的人。這個有點兒像我們中國說的以史為鑒。
因為歷史是在一個很長的時間線看問題的,從歷史出發,你有可能了解未來。
我在寫《智能時代》時就講,你了解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會造成什么結果,你發現第二次工業革命造成了一模一樣的結果,第三次照樣也是一模一樣的結果,你就能知道第四次智能革命的時候,會發生什么。你不想成為被淘汰的人,應該怎么做就很清楚了,這就是能知道未來,讓自己處于更優勢的位置上。
中國人研究歷史和美國人有一個很大的差別,中國人一般會分析一件事的真相,就是進行考古發現,當年光緒皇帝就是給毒死的,這個很重要,這是真相。當年朱允桑明朝的建文帝)就是沒死,不知道跑道哪兒去了,研究出這個結論就是為了發表論文的。
回想到我剛才一開始說的,學習語文有什么好處,你把語文放到所有的學科里看有什么好處。語文你去年什么水平、今年什么水平?從長遠來看學語文有什么好處?這樣的思路是很重要的。
學歷史你還會了解世界的多樣性,會變得更包容。學了歷史,你才知道這個世界是多樣化的,并不像我們周圍的生活這么簡單。
課程四:科學
什么是科學的素養?今天看到很多說法,就是我們信仰科學,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科學從來不是信仰,科學是懷疑,宗教才是信仰。你說信仰科學,那是宗教,不是科學。科學是要不斷被證偽的,今天看上去正確的結論,明天可能就會過時了。
但是你不能瞎懷疑,有時候我們在海外的時候諷刺一些人逢中必反,凡是中國人說的話他就一定要反,有些美國人是這樣的,這種就是瞎懷疑,科學不是這樣子的。
科學是說這個真理成立是有條件的,研究科學就要看在環境變化的時候,或者說過去對條件不夠了解的時候,得到的結論在更大的范圍內、更廣的范圍內是否還成立。
比如,過去是生活在比較慢速度的環境下的,自然覺得牛頓定律是千真萬確的事,當你到了光速的時候,發現好像牛頓定律不成立了,這就是環境變化產生的變化。
最早的時候德國有一個化學家發明了兩種藥:阿司匹林和海洛因。這是一個人發明的,拜耳公司的。剛開始的時候海洛因是個不得了的藥,為什么呢?它可以讓人戒掉嗎啡,后來發現它的危害比嗎啡還大。
剛開始出現阿司匹林的時候,大家說這是一個壞得不得了的藥,因為它的副作用太大,后來把它做成了腸溶片,不要在胃里溶解,到腸子里溶解就沒事了。
所以,原來覺得很正確的事,換一個新的環境,就會有新的認知,科學就是這樣不斷地在進步的。
科學不是迷信,不是說某一個院士說的就一定是正確的。你要依照一定的方法來得到這個結論,這是你學科學的目的,學會了這套方法,可以使你成為一個不迷信的人、一個理性的人。
篇6:提升兒童思維能力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好奇寶寶,他們會給父母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怎么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這是個大學問。
甜甜問媽媽:“為什么您總是媽媽,我總是女兒呀?我就不能當你的媽媽嗎?”甜甜媽媽說:“那不行。媽媽就是媽媽,女兒就是女兒。”甜甜問:“為什么?”媽媽想了半天,回答說:“因為我和你爸爸結婚生了你,所以你是女兒。”甜甜說:“那我要和爸爸結婚,不就能當你媽媽了嗎?”甜甜爸爸插嘴說:“打住!打住,等你長大了,就明白了。”看父母如此弩鈍,甜甜只好自己宣布答案:“我明白了。是你跟姥姥商量好了,生出我來當女兒,生出你來當媽媽。”
對于甜甜的發問和追問,甜甜父母采取了正確的態度。有些家長遇到此類情況,或者置之不理,或者哈哈大笑,或者簡單敷衍,或者大發脾氣,這些態度都是錯誤的。置之不理會挫傷孩子的好奇心,哈哈大笑會使孩子莫名其妙,簡單敷衍會使孩子有不被尊重的感覺,大發脾氣則會使孩子覺得自己是犯了什么錯誤。甜甜父母耐心細致地為孩子做了解釋,雖然甜甜最后并沒有弄明白,但是她的好奇心得到了尊重,思維和表達能力得到了訓練,這樣的教育,總的說來是成功的。
那么,能不能做得更好一點呢?
我要是甜甜的媽媽,會這樣對她說:“我是你姥姥的女兒,你是我的女兒,因為我是你姥姥生的,你是我生的。我生了你,所以我是你媽媽,你姥姥生了我,所以你姥姥是我媽媽。等你長大了,生了孩子,你就是他的媽媽,我呢,就成了他的姥姥了。明白嗎?”這樣說孩子還可能似懂非懂,但是對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是有好處的。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兒童的時間觀念只有現在,沒有過去和未來,看來真是這樣。在甜甜的心目中,她和爸爸媽媽姥姥是生活在一個固定的橫坐標上,只要互換位置,就能互換角色,她不懂得各人的位置還受縱坐標的限制,這個縱坐標就是時間。甜甜提出這個問題,正是對她進行時間觀念教育的好機會,不可錯過。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舒教員 重慶移通學院 現代通信技術
- 樊教員 河北師范大學 化學師范
- 李教員 中國人民大學 金融數學
- 康教員 邢臺學院 網絡工程
- 趙教員 北方工業大學 通信工程
- 李教員 中國政法大學 英語
- 韓教員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 人力資源管理
- 朱教員 華北科技學院 電子信息工程
- 梁教員 北京林業大學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鄧老師 尚無職稱等級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