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的看法(親子之間,重“溝通”更要重“交流”)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01-17】
親子溝通的看法(親子之間,重“溝通”更要重“交流”)
覺察自己的溝通姿態對于親子溝通至關重要
要想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關系,父母首先需要注意自己的溝通方式。
家庭中的教育、贍養老人、工作賺錢和身體健康等問題是每個中年父母肩負的重要責任。教育特別重要,因為它涉及到家庭價值的傳承和延續,以及家庭教育促進法賦予父母的職責。家庭治療創始人、國際著名心理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亞提出:每個人的生存模型都由情境、自我和他人三個方面共同構成。每個人對這三個方面的重視程度不同,會導致不同的溝通方式(或者說生存姿態)。當父母處于不平衡狀態時,很容易培養出與之對應的不平衡狀態的孩子。
不平衡的溝通姿態
薩提亞提出了四種不平衡的溝通姿態:
01 討好型
討好型的父母忽略自己,重視情境和他人。他們會過分地表現出對他人的好,經常道歉、請求寬恕、哀訴和乞求,容易被他人操縱。這樣的父母如果對外人使用討好型,對家人采取責備型,容易培養出同樣討好外人、責備家人的孩子。如果對家人和外人都是討好型,他們會過度關注孩子,寧愿自己節衣縮食也要滿足孩子的種種需求。當孩子對父母稍有不滿時,父母會感到自責,并愿意立即改正。這樣容易培養出主要指責外界、責備型的孩子。
02 責備型
責備型的父母忽略他人,重視自己和情境。他們經常評判他人,用命令口吻交流,并習慣于尋找錯誤。在教育孩子時,他們往往過于自信,經常找孩子的問題并加以斥責。在他們看來,責備意味著愛。在親子教育中,他們最常感受到的心理狀態是“恨鐵不成鋼”。這樣容易培養出同樣是責備型或者反向成為討好型的孩子。
03 超理智
超理智的父母忽略所有人的因素(包括自己和他人),只重視客觀情境。他們固執地遵循僵化的原則,愿意完全理性地行動,過于機械。這樣的父母可能非常有智慧,注重“理性”,忽略“情感”。在與孩子的交流中,他們過于注重事情本身,缺乏情感交流。這樣容易培養出同樣是超理智或者反向成為打岔型的孩子。
04 打岔型
打岔型的父母忽略所有因素,無論是人還是情境,都不具備任何價值。他們善于打斷別人,動作過多,經常有不合時宜的舉動和行為。這樣的父母可能很有趣,對孩子遇到的事情都漠不關心,忽略孩子的現實處境和內心感受。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他們無法及時發現和處理,或者只表面敷衍而過,不愿從根本上幫助解決。這樣的父母容易培養出同樣是打岔型或者反向成為超理智的孩子。
平衡的溝通姿態
薩提亞稱之為一致型的溝通姿態:自己、他人和情境都能夠得到充分的尊重。這樣的父母行為與情感一致,生動有創造性,并保持自己的獨特性(并非刻意追求與眾不同)。這樣的父母愿意并擅長與人溝通交流,建立情感聯系,容易培養出具有高自尊和高自我價值感的孩子。
薩提亞還認為:經過訓練,不平衡的溝通姿態是可以轉化為平衡的溝通姿態的。而覺察自己的溝通姿態,則是改變的第一步。
搜索教員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楊教員 長春師范大學 數學專業
- 張教員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網絡與新媒體
- 叢教員 北京印刷學院 視覺藝術與出版設計
- 肖教員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電子信息工程
- 任教員 北京交通大學 新聞傳播
- 白教員 中央民族大學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 趙教員 中國人民大學 工商管理類
- 周教員 中央民族大學 應用統計
- 高教員 上海理工大學 英語
- 劉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