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如何跟孩子溝通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1-12-01】
一、不要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
中國的父母們往往喜歡什么事情都給孩子包辦,勞心勞力,但結果卻不被孩子理解,甚至招致怨恨。 父母們往往忽視了一點,他們自以為是地認為這是為孩子著想,實質上是對孩子選擇權的剝奪,也是將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的最直接的表現。 不可否認,父母的社會經驗比孩子更豐富。 雖然對孩子的“安排”確實大多是捷徑,但這種不被孩子認可的捷徑未必是孩子們真正需要的。
對于高中家長來說,無論是指導孩子選擇興趣愛好還是學科專業,家長一定要“溝通尊重孩子的意見,不專制,不獨裁”。 受年齡和經驗的限制,孩子們的想法、看法、做法一定有不成熟、不正確、不恰當的成分。 父母不能看不起,而是要平視,通過交流和協商的方法尋求共同點。
二、不要在飯桌上教育孩子
很多父母喜歡在飯桌上教育孩子,在吃飯的時間里對孩子東問西問,講道理,但是用這種方式對孩子說教,不僅不能讓孩子聽話,反而會讓孩子更加叛逆。
一方面,這種方式的教育會讓孩子食欲不振,直接導致消化不良。長此以往,孩子會得厭食癥,健康狀況出現問題可能影響生活和學業。
另一方面,父母追問和責備會給孩子帶來抵觸感,擴大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隔閡,影響親子關系的交流。 嚴重的時候孩子吃飯的時候甚至會心情緊張。 時間久了,可能會得心病。
最適合餐桌上最簡單的對話。 特別是對學業繁重的高中生來說,父母應該在餐桌上為孩子營造輕松愉快的氣氛。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他學校發生的有趣的事情,激發孩子的快樂心情,拉近和孩子的距離。
第三,和孩子像朋友一樣交流
研究表明,與孩子像朋友一樣交流是青春期孩子最有效的交流方式。
很多父母可以像朋友一樣和孩子交流,但交流的目的并不單純。 坦率地說,很多父母和孩子交朋友,平等對話的目的,還是想把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復制粘貼在孩子的頭上。 這明顯進入了交流的誤解,父母和孩子交朋友的首要目的不是影響和教育,而是了解和傾聽。
善于傾聽是高明父母的必備技能,要實現傾聽,首先必須得到孩子的信任。只有在信任的前提下,父母才能真正進入孩子的內心。 同時,傾聽是為了了解孩子的需要。 那么,在有效詢問后,不能要求孩子完全照搬父母的方案。 父母要有所妥協,有所商量,讓彼此從容不迫。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