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我只是粗心,其實我會”,但事實是….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1-11-21】
期中考試結束后,很多孩子會對父母說“就是太粗心,其實能做對”。 真的是這樣嗎? 疏忽的背后隱藏著孩子學習上的什么問題? 今天的這篇文章也許可以回答大家心中的疑問,所以建議父母看看。
1.粗心大意是因為孩子對知識熟悉度還不夠
什么是熟練度?想象一下我們大人做小學一年級的算術題。所有的題其實對我們來說都很簡單。
但是,如果我們需要計時完成1000道題的時候,并不一定都能做對。 如果平時經常做計算類的工作的話,快速準確的可能性很高。平時疏于簡單的計算的人,很可能會出錯很多。
解決方法:對一題至少反復接觸六次以上。而且每次都要思考,才會熟悉并產生記憶。
2.粗心大意。因為孩子對知識的基本概念不明確
有些題目孩子覺得自己會。因為平時做對過,只是考試做錯了。但也許他們只看過幾次,只是有個模糊的概念。很多概念的細節到底是什么?沒有深入研究。
當考試有時間限制和壓力時,人通常本能地選擇自己大腦中最初檢索到的記憶存儲,其記憶和認知很可能是錯誤和遺漏的。
解決方法:讓孩子試著講出做題思路,能夠說出來就表示確實理解了。通常,在講解的過程中,也會發現自己知識的不足。
3.粗心大意因為孩子的習慣有問題
很多孩子也有不認真做作業、不檢查、討厭打草稿、不寫解題步驟等習慣問題也有書寫習慣等,也會成為粗心的原因。
有些孩子解題喜歡跳過某些步驟,不僅容易出錯,而且容易丟掉一些步驟分。
解決方法:做數學題的話,可以先在稿紙上畫一下。畫出來能明確自己的思維。 另外,也有的孩子享受一問多解,這其實也有助于檢查出一些錯誤。
4.粗心大意因為孩子做題的準確度不高
家長回想一下自己打字時,每個詞是一次性正確輸入,還是不斷刪除修改。 這也是準確度的問題。
如果平時就注意“一次做對”“每次提高”,那么在關鍵時刻就能一次做對。這需要用心投入,反復多次后才能成為本能。
一旦錯誤地認為“錯一次沒關系”,就容易變成無論做多少次都做不好的狀態。 此外,準確率還與“題量”和“題型”有關。
解決辦法:每次做題都要認真對待,提高準確率,努力解決問題,做錯題本。 也可以讓孩子制定訓練計劃。 只有每次認真分析錯誤的原因,才能取得好成績。
粗心的危害不言而喻。有很多孩子每次考試成績出來都會心痛。分析試卷后得出了又是粗心引起的。而且,粗心大意的壞習慣“似乎”由來已久,很難改掉。
粗心大意是個不好的習慣,一定要改掉! 之前試過但沒有成功的孩子,只是找不到正確的方法。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