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孩子學習成為家庭矛盾導火索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10-03-16】“不談學習我們是朋友,一說學習馬上變成敵人”,秦女士這樣描述自己和兒子之間的關系,自從孩子上三年級之后,母子情深常常因為學習演變成家庭大戰。
○為作業母子頻繁開戰
兒子草草應付作業,對此不滿的秦女士叫兒子返工重做,兒子一邊甩臉子抹眼淚,一邊不服較勁,矛盾迅速升級,講道理變成爭吵,心煩意亂的秦女士給了孩子一巴掌,結果心更煩了。越來越多類似的沖突讓秦女士常常束手無策,苦笑自己“黔驢技窮”。
秦女士介紹,自打孩子進了校門,她對孩子的學習沒少忙乎,該簽字的簽字,該出題的出題,盡可能地和每一位主課老師搞好私人關系。平時一家倒也和和睦睦,“不談學習我們是朋友,一談學習我們是敵人”。秦女士時常無奈又無助,孩子的教育問題,成為母子矛盾的導火索。
母子雙方也心平氣和地談判定下協議:兒子必須按時完成作業,平時作業怎么做,周末作業怎么做,有著詳細的規定,但“跟廢紙一模一樣,根本沒有約束力”;也曾實施“無為”政策,但不管的結果是孩子的學習成績直線下降。秦女士因此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理念轉變從孩子入學開始
“希望孩子身心健康就好”,“只要他過得高興就行”,“希望孩子快樂成長”,“孩子的身心健康比較重要”……記者采訪了幾位年輕父母,他們的孩子在1-3歲之間,他們的回答驚人的一致。“等到他們的孩子上小學時就不這么說了”,孩子已經上到初三年級的王女士感慨說,“我剛生兒子那陣子也這么想,不給他壓力,高高興興地讓孩子過完童年,但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是巨大的,我給了他快樂的童年,可能會給他不快樂的一生!”“沒有一位家長在讓孩子上普通學校還是重點學校、是上大學還是半途而廢的選擇面前無動于衷,不可能完全做到坦蕩。”
○只盼孩子將來不吃力
也許是為了尋求一種解釋和安慰,王女士找出許多例證來證明自己的轉變是對的:“我發現,許多有成就的人在回憶起童年的生活時,都說當時非常痛恨家長,說別的同學都在玩,而自己還要學習,但是在他們獲得成就之后,首先感謝的都是自己的父母,感謝父母當年對自己的嚴格教育,才讓自己從小打下了非常好的功底。”接著便是感嘆:“一種教育體制形成了,個人是沒法扭轉的,所能做的首先是順從,再者是適應。”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