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學習的三境界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10-24】
感知初通,融會貫通,觸類旁通,可謂課文學習的三個境界。它是目標,也是內容;是過程,也是層次;是方法,也是能力。值得學習者努力追求和實現,也需要指導者給予引導和幫助。一、感知初通——由感知而初通
這是課文解讀的第一境界。課文讀上一兩遍,不細地研究,主要憑著感覺、知覺和表象(有時還有直覺)的參與及作用,即可獲得對課文的較為完整的印象和初步的理解。這看似平常,其實是一項很重要的閱讀結果和閱讀能力。
假使讀物被作為略讀或瀏覽的對象,則達此目標已成功一半,在此基礎上或有所啟迪,或有所發現,或有所積累,或有所借鑒,一定大有收獲。
感知初通并不簡單,因為這“初通”的內容并非可用“完整的印象”一語了之。真正的“初通”至少包括:①字面疏通——掃清生字、生詞、句讀等等閱讀障礙;②文意粗通——對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思想傾向有個基本的了解;③文路打通——文章的思路是怎樣運行的,應摸索出個大概;
④文與道架通——文章的體式、結構、語言怎樣與人、事、景、情、理相契合,應該有個大致的認識;⑤與作者溝通——既然閱讀是心靈的對話,那么,就需要了解一下寫作時的情感和意圖。
“感知初通”的價值不僅僅在于結果——“初通”上,更在于過程和方式——“感知”上。“感知”具有五種品質,它提升了“感知初通”的境界:①感覺性。正如王富仁教授指出的那樣:“閱讀、欣賞、接受語言作品的基礎不是‘懂’,而是可感覺性、可接受性。”因為“可感就能接受,就能記得住”。
可見,憑感覺、知覺去感悟作品是有效的。②表象性。作品是生活的圖畫。領悟作品也必須通過調動頭腦中積存的大量表象去形成相應的形象系統才能實現。“披文入境”、“識文得象”,才能進而“處境感意”、“析象得旨”。③整體性。
既不要純粹的“旨”,也不要孤立的“言”,要的是“在頭腦中儲存起感性的語言模型”(巢宗祺語),即言意兼備的文章“圖式”。這才是形成語文素養具價值的東西。④審美性。由于是整體的感知,因而作品中的美的形象不至于被肢解、被破壞,閱讀才得以享受到真正的審美愉悅。⑤情感性。文章不是無情物,讀者皆為有情人。
讀書只有動情,才能產生動力,產生真正的理解和精神的滋養。因此,必須讓情感與認知和諧共進,相互促進。
對于精讀課文,“感知初通”只完成了概略式理解。而學習語文需要養成“想得精密的習慣,理解人家的意思務求理解得透徹”(葉圣陶語)。這就需要致力于達到第二境界了。
二、融會貫通——經融會而貫通
融會貫通,就是融合了文本內外的諸種因素,在明了其意義的基礎上發現其內在聯系,從而達到對文本乃至對自我身心的一種澄明凈朗、清徹通達的認識境界,仿佛幽暗的迷宮被強光照徹,一切暗道機關都豁然開朗一樣。

貫通,是理解和思維的佳狀態。它包括:暢通思想主渠道,讓文章思路顯豁明朗起來;開通綰結文章的樞紐,讓它成為打開理解大門的鑰匙;接通隱而未顯的聯系,使文章成為有機整體;打通文章中滯澀難懂的關節,使之成為庖丁解牛“批大 ,導大 ”的樂境;溝通與作者心靈的精神聯系,使之發生情感的共鳴;
融通群體閱讀中同學間的情感體驗差異和認知沖突,使之相互接納、欣賞或質疑、存異。
貫通,從文章整體而言,可有:
1.橫向貫通,即對內容要素之間關系的通透理解。如小說中人物、事件、環境之間的關系;不同人物之間的關系;一個人物的外表與心理、言語與行為、性格與命運的關系等等。事物的本質就蘊藏在那種種關系和聯系中,越是能把它們貫通起來加以思考,越是能悟得真諦和奧妙。
2.縱向貫通,包括縱列聯系和縱深聯系兩種情況。縱列聯系指文本內容呈現的前后聯系、發展聯系。要能看到人物或事物的前后變化及其必然性、根據性和聯結點以及行文的起承轉合及首尾呼應。縱深聯系,是指文章內容的外在與內在、表層與里層的聯系。所謂貫通,就是能從外圍透視到中心,從表象洞悉到實質。
它要求閱讀時必須沉潛下心來,“涵泳得深,體味得切”(葉圣陶語)。
葉老解讀《孔乙己》中的“笑”,能說明縱向貫通的問題,也見葉老融會貫通的功夫。“笑”是《孔乙己》文中的一個表象,它與文章內涵有怎樣的關系呢?“這篇小說簡直是用‘笑’貫穿著的”,前后的笑是怎樣聯系的呢?
葉老分別從橫向(眾人對孔乙己的譏笑、取笑)和縱向(孔乙己在時讓人笑,不在時“別人也便這么過”)加以聯系和貫通,深刻剖解了無聊的人們、無聊的生活和無情的社會。
3.文道貫通。即把思想內容與語言形式、藝術形象與表現技巧聯系起來貫通起來,看一看思想內容是怎樣披覆著形象外衣的,言語形式又是怎樣包蘊著生活內涵的。特別要從藝術鑒賞角度說出個所以然來。如葉老所說:“我們不但說了個‘好’就算,還要說得出好在哪里,不但說了個‘不好’就算,還要說得出不好在哪里。
”尤其重要的是“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若“不很了了,那就如入寶山空手回,結果將一無所獲”。
現在,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怎樣通過融會去達到貫通。融會,似可作出三種解釋:
1.融合、會集文本內相關信息,去實現某一范疇的貫通。其實現的效果取決于所取信息的相關度、數量,思考的方向、方法以及對文本整體背景的理解、熟悉的程度等。

2.融合、會集各種知識和道理去達到對某一問題的透徹理解。這有點類似于綜合性學習或解決綜合化問題。不是只著眼于收集材料,而是要尋找多方面的解釋或解決問題的途徑。
如《藤野先生》中“清國的學生”的“大辮子”、“中國的女人是裹腳的”、“日俄戰爭”、“東京”、“仙臺”等,須借助相關的歷史和地理知識才能理解,進而去實現貫通目標。
3.融合讀者個人的獨特體會去實現那獨特的貫通——與作品人物乃至作者的心靈溝通。所謂獨特,就是個性化的,自己獨有的,而不是共性的定評的那些東西。惟有個性化的體會和理解,才會與生命相對接,才會有助于精神成長。而這種個性化體會和理解的鮮明特征就是情感的共鳴和思想的共振,就是彼此心靈的息息相通。
“融會貫通”可謂文本理解的極致。但“課文只是個例子”。只有把個例上升到類,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才能產生大的學習效益。
三、觸類旁通——緣觸類而旁通
所謂觸類旁通,是指“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識和規律,從而類推了解同類的其他事物”(《現代漢語詞典》)。顯然這是一種事半功倍的高效學習策略,也是一種善于遷移的高超學習智能。它可以收到以少勝多以一當十的學習效果。學習語文亦如此。每一篇文章既是“這一個”,又包含著“這一類”。類即是理,知理便可觸類旁通了。
譬如學了《孔乙己》,知道魯迅先生之所以用第一人稱,且把這第一人稱托付給咸亨酒店的小伙計去寫,是為把孔乙己活動的范圍限定在酒店里,便于小伙計去觀察和表現,而其他酒客都是被觀察被描寫的對象,都不宜充當第一人稱的“我”。同時,小伙計說的只能限于酒店里的所見所聞,這勢必促使取材與剪裁都要精當。
明白了這個道理,也就可以類推其他小說中的第一人稱寫法必有其自身合理性和構思藝術性的根據。
觸類旁通的前提是掌握某事物之理。這“理”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可意會又可言傳的,另一種是可意會卻不可言傳的。閱讀寫作之理也常有不可言傳的。但這不妨礙觸類旁通,只是“通”的時候不必把理言明,只需說“某某章法就像這個例子”即可。這就是語文學習的比類性特點。我們姑且稱之為觸類旁鑒。
還可以觸類旁舉,就是舉一反三。如學了某種筆法,則大量列舉此筆法的其他例子,可以起到強化鞏固作用。若能將這些例子加以比較,在共性觀念下看到各自的特點,則成為一種有效的變式學習,這又是觸類旁比了。若列舉例子只是依據一個大致的范圍而并未明曉其理,通過比較求同卻推出了共性之理,這又是觸類旁推了。
此外,既然觸類可以旁通,當然也可以而且應當觸類“上”通和觸類“下”通。觸類“上”通,就是將課文歸類,讓它隸屬于一定的類別之下。可從不同角度如題材、主題、體裁、結構、方法以及語言風格等去尋找歸屬。課文的單元劃分就是以體裁樣式為分類標準的。
“上”通類屬,一方面有利于對共性規律認識的深化,另一方面又有利于發現課文的自身特點,學到新東西。觸類“下”通,是指從課文中的某一知識或規律出發,向下延伸,或將其具體化、事實化,或提攝它的下位概念、支撐概念。

如心理描寫,假若文中寫了某種喜悅心理,若求其“下”通,則可試著分解一下,喜悅心理還有哪些具體表現形態或子類型。總之,通過觸類旁通、上通或下通,可以拓展知識視野,發揮范例作用,提高學習效率,發展遷移能力。
搜索教員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陳教員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漢語言文學
- 胡教員 福建醫科大學 五年制臨床醫學
- 劉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地理信息科學
- 胡教員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安全工程 法語
- 姜教員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金融
- 夏教員 北華航天工業學院 會計學
- zl教員 北京工業大學 凝聚態物理
- 黃教員 北京交通大學 機械工程(機器人)
- 張教員 北京理工大學 電子信息
- 張教員 北京印刷學院 機械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