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茂密的花”啟發孩子的觀察力與創造力:一堂生動的美術教學實踐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09-22】
春天來了,窗外的花開了,一簇簇、一片片,像是打翻了的調色盤。孩子們趴在窗邊,眼睛亮亮的:“媽媽,那朵紅的是什么花?”“爸爸,為什么那棵樹上的花擠在一起,像在開會?”
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藏著孩子對世界的觀察和想象。如果我們能抓住這樣的時刻,把生活里的“花”變成課堂上的“課”,會怎么樣?
今天,我們就從一節名為《茂密的花》的美術課出發,聊聊如何通過一堂看似普通的繪畫課,培養孩子的觀察力、表達力和創造力。這不僅是一節美術課的設計思路,更是一種教育方式的啟發——讓孩子在“看花”的過程中,學會“看世界”。
從一盆真實的花開始:喚醒感官體驗
很多老師上美術課,喜歡直接放PPT,點開一張圖片說:“同學們,今天我們畫花。”可這節課的開頭不一樣。
老師先問:“同學們,你們喜歡花嗎?”
孩子們七嘴八舌:“喜歡!”“我奶奶家有玫瑰!”“我家陽臺上種了小菊花!”
接著,老師沒有急著展示圖片,而是從講臺下端出一盆真實的花,輕輕放在桌上。
“這是老師自己種的一盆花,想不想看看?”
掌聲響起,花被“請”了出來。
這個小小的儀式感,瞬間拉近了孩子和課堂的距離。他們不再是被動接受信息的學生,而是主動參與的“發現者”。
老師接著引導:“請仔細觀察,這盆花由哪幾部分組成?”
有孩子說:“有花瓣!”“中間有個小點,是花心!”“下面有枝,還有葉子!”
老師一邊聽,一邊在黑板上寫下四個字:花形結構。
這不是死記硬背的知識點,而是通過真實觀察得出的結論。孩子們用自己的眼睛“拆解”了一朵花,就像拆解一個有趣的積木玩具。這種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正是兒童認知發展的關鍵路徑。
認識不一樣的花:拓展認知邊界
觀察完眼前的花,老師開始拓展:“不同的花,長得一樣嗎?”
孩子們開始回憶:
“向日葵很大,臉盤一樣!”
“仙人掌也會開花,小小的,白白的。”
“菊花有很多層花瓣,像爆炸頭!”
老師笑了,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畫出一種特別的花:“你們看,這種花像不像小鈴鐺?它成串地開在枝上,葉子是對著長的。”
孩子們好奇地盯著黑板:“這是什么花?”
老師沒有立刻揭曉答案,而是留下懸念:“等你們畫的時候,可以試試畫出這種‘鈴鐺花’。”
這個環節的巧妙之處在于:
- 它打破了“花=圓形+花瓣”的刻板印象;
- 通過語言描述激發想象,而不是直接給圖像;
- 鼓勵孩子將“聽到的信息”轉化為“視覺表達”。
這種“描述—想象—繪畫”的鏈條,正是藝術思維的核心訓練。
走進自然的畫卷:感受“茂密”的美
接下來,老師切換到圖片欣賞環節。
第一張圖:一片薰衣草田,紫色的花海一直延伸到天邊。
“這些花是怎么開的?”
“它們擠在一起!”“一朵挨著一朵!”“像地毯一樣!”
老師點點頭:“對,這就是‘茂密’。它們不是孤零零的一朵,而是一群、一片、一叢。”
第二張圖:花園里各種花同時開放,紅的、黃的、粉的、紫的,高低錯落。
“你看到了哪些顏色?”
“紅色像火!”“黃色亮亮的!”“粉色軟軟的,像棉花糖!”
“這些花的形狀一樣嗎?”
“有的像星星,有的像喇叭,有的像小傘!”
老師引導孩子們從種類、形態、色彩、布局四個角度去觀察畫面,并鼓勵他們說出感受:“看到這樣的畫面,你心里是什么感覺?”
“我覺得很開心!”“我想跑進去玩!”“好像能聞到香味!”
這些回答看似感性,實則包含了豐富的審美體驗。孩子不僅在“看”,還在“感受”。而美育的本質,正是培養這種對美的敏感度。
學習藝術家的“秘密武器”:前后遮擋法
欣賞完自然界的花,老師引入了一幅名畫——奧地利畫家克利姆特的《葵花園》。
“在這幅畫里,你看到了哪些花?”
“向日葵!”“還有綠色的葉子!”
“你能看出哪些花在前面,哪些在后面嗎?”
一個孩子舉手:“前面的花把后面的花擋住了!”
老師笑了:“你說得太對了!這種畫法,我們叫它‘前后遮擋法’。”
她一邊說,一邊在黑板上示范:先畫一朵完整的花,再在它前面畫半朵,后面的那朵就被“藏”起來了。
“這樣畫,是不是感覺花更多了?更密了?”
孩子們點頭。
接著,老師展示了一幅學生作品:畫面上花朵層層疊疊,背景用簡單的色塊處理,顯得干凈又突出主體。
“這幅畫用了什么方法?”
“遮擋法!”
“背景顏色很淺,花就更亮了!”
通過對比名作與學生作品,孩子發現:原來“專業”的畫法,自己也能學會。藝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而是可以通過技巧一步步掌握的能力。
動手創作:讓想象落地
觀察、欣賞、學習之后,終于到了最激動人心的環節——自己畫一幅《茂密的花》。
老師沒有規定必須畫什么花,也沒有要求一定要畫得“像”。她只提了三個建議:
1. 花要有不同的形狀;
2. 用前后遮擋的方法讓花看起來更多;
3. 色彩可以大膽一點,像春天一樣熱鬧。
教室里安靜下來,只有筆尖劃過紙張的沙沙聲。
有的孩子畫了一片向日葵田,前面一朵大大的,后面一排小小的;
有的孩子畫了藤蔓上的小鈴鐺花,一串串垂下來;
還有的孩子干脆創造了“彩虹花”,每片花瓣都是不同的顏色。
一位小男孩畫完后,興奮地指著畫說:“我的花叢里住著一只蜜蜂,它每天都很忙!”
你看,畫的雖然是花,但孩子的世界早已延伸到了花之外。
分享與表達:讓作品“說話”
畫完后,老師邀請幾位同學上臺展示作品。
她沒有問“你畫的是什么”,而是換了個問題:
“假如你是一只蝴蝶,你愿意飛到哪簇花叢中?為什么?”
這個問題太妙了。
它不評判“畫得好不好”,而是引導孩子去欣賞他人,并表達自己的感受。
一個女孩說:“我想飛到小明的花叢里,因為他的花顏色很亮,像陽光一樣溫暖。”
一個男孩說:“我喜歡小紅畫的花,它們擠在一起,像在開派對!”
被提到的孩子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
這種正向反饋,遠比一句“你真棒”更有力量。它讓孩子明白:我的作品能被人看見,能引發共鳴,這就是創作的意義。
一場動畫的收尾:點燃夢想的翅膀
課的最后,老師播放了一段簡短的動畫:兩只蝴蝶在花海中自由飛舞,穿過山谷、溪流、森林,最終消失在金色的夕陽里。
“你們看到這樣的畫面,心里高興嗎?”
“高興!”“我也想變成蝴蝶!”“花海好美啊!”
老師輕聲說:“愿你們也能插上想象的翅膀,飛翔在屬于自己的花海里。”
這句話沒有說教,卻深深種進了孩子心里。
這堂課給家長的啟示:教育藏在細節里
也許你會問:這不就是一節美術課嗎?有什么特別的?
特別之處,正在于它的“不特別”。
它沒有炫技,沒有復雜的工具,沒有花哨的PPT,但它做到了三件事:
1. 從真實出發——用一盆真實的花啟動感官;
2. 用問題引導——不是告訴答案,而是讓孩子自己發現;
3. 尊重個體表達——不追求“標準答案”,鼓勵獨特創意。
這些,正是優質教育的核心。
作為家長,我們不一定非要帶孩子去上美術班,但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復制這樣的“微型課堂”:
- 帶孩子去公園,蹲下來一起看一朵花,問:“你覺得它像什么?”
- 看到一片花海,不妨說:“如果讓你畫下來,你會怎么畫出‘多’的感覺?”
- 當孩子畫完一幅畫,別急著評價“像不像”,而是問:“你最喜歡哪一部分?為什么?”
這些對話,看似簡單,卻在悄悄培養孩子的觀察力、思維力和表達力。
每一朵花,都值得被認真看見
《茂密的花》這節課,表面在教孩子畫畫,實則在教他們如何“看見”。
看見一朵花的結構,
看見一片花的層次,
看見一幅畫的情感,
最終,看見自己內心的美與想象。
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灌輸知識,而是點燃興趣,喚醒感知,讓孩子愿意主動去探索、去表達、去創造。
下次當你和孩子路過一片花叢,請停下腳步,輕輕說一句:
“你看,它們開得多熱鬧啊。”
然后,等孩子告訴你,他看到了什么。
也許,那將是一顆創造力種子,悄然發芽的開始。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范教員 北京建筑工程學院 土木工程
- 段教員 天津理工大學 通信工程
- 余教員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工業工程
- 鐘教員 溫州理工學院 英語
- 張教員 北京理工大學 網絡空間安全
- 周教員 北京語言大學 英語
- 袁教員 北京中醫藥大學 中藥學
- 姚教員 北京林業大學 車輛工程
- 林教員 中國人民大學 工商管理類(會計)
- 黃教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