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07-24】
1.認識本課四個生字并正確書寫、運用。
2.體會詩人借不同景物抒發情懷的寫法。
3.感受詩人暗藏于詩中無限的思鄉之情。
課前準備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詩人張籍、清朝納蘭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鄉的古詩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遠離故土的人,總會思念自己的家鄉,這是人世間最美好、最真摯的情感。同學們,你們學過哪些與“月”有關的詩詞呢?
2.是呀,從古到今,月亮總是讓人情不自禁思念家鄉,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關于月亮的詩。
3.揭示課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書課題。了解“泊”字字義,選擇正確讀音。)
交流資料,了解詩人
課前,你收集了詩人的哪些資料,請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
整體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讀詩,全班讀,注意讀準字音。
2.自己多讀幾遍這首詩,結合課文注釋,想想詩句的意思,并從中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3.四人小組討論詩句的意思,并說說你最欣賞詩中哪一句。
賞析詩句,感悟詩境
1.剛才同學們說得最多的就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句詩(出示),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2.請說說你為什么喜歡?
3.有同學說,這句詩寫出了江南生機盎然的春天的樣子。現在請和同桌互相說一說:在你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景色呢?暢所欲言。
4.同桌互讀,練說。
5.指數名學生說。
6.小結:
你們的回答真精彩!詩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簡短的同一個語句在不同的人的腦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畫面。
7.請你用朗讀把你腦海中勾勒的畫面讀出來。小組內練讀,指名讀。
8.聽了同學們的描述,我仿佛看見了草長鶯飛、滿目新綠的春天,仔細觀察書上的插圖,還能讓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說,同學們理解得多豐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綠”讀出來吧。男女生賽讀。
10.關于“綠”字還有一個故事,引導閱讀“資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綠”字的故事。
11.看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觸呢?
12.小結:
是呀!一位如此優秀的詩人能為一個字修改十多次,我們在習作中難道不該反復修改嗎?記住:文章是改出來的。
品評詩句,升華情感
1.這么美的春色,誰不流連忘返呢?詩人和我們一樣陶醉其間了嗎?
2.詩人想干什么?家鄉在哪兒?引導學生從課題和詩句一、二行處理解。
3.請你在教室的地圖上找找它們的位置吧。再好好讀古詩。
4.學生上臺指地名,然后簡介王安石把南京稱為故鄉的原因。
5.你從哪里讀出詩人急切地想回家鄉呢?
6.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理解。
7.感情朗讀。
回歸整體,深化體驗
1.漂泊在異鄉的游子對家鄉是多么的眷戀啊!讓我們一起來感情朗讀這首詩吧。
2.練習背誦。
第二課時
回顧內容,談話入題
古詩《泊船瓜洲》讓我們體會到了王安石借春風問明月,何時才能榮歸故里的千般惆悵?那么宋朝詩人張籍、清朝的納蘭性德又是如何表達思鄉之情的呢?
初讀古詩,整體感受
1.讀一讀《秋思》和《長相思》,要求正確、流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詞。
2.指幾名學生讀,正音。
3.看看詩詞題目,你發現了什么?
4.同樣的思鄉之情,但表達卻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讀詩,看看詩人們是怎么表達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選一首讀。
品讀詩句,領悟感情
1.詩人那濃濃的鄉情,藏在哪些詩句中呢:讀,勾畫。
2.指名答。
3.“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么?
4.學生同桌互相說一說,指名說。
5.指導朗讀,讀出詩人惆悵滿懷的感覺。
6.詩中詩人借什么景物來抒發情感的呢?
7.小組內交流:說說下面那句詩的意思。
8.引讀“意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提示:頭腦中想象情景)
9.這一次又一次的想寫信、封信、拆信的過程,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詩人對家鄉的掛念。
10.感情朗讀。
11.王安石見月惆悵,張籍見秋風而感慨。那么,納蘭性德又是如何將情藏于詩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嗎?
12.小組內討論交流,各抒己見。
13.全班交流,師引導體會“風一更……無此聲”。
入情入境,深情朗誦
讀詩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畫面也就不同。我們在朗讀這些詩詞時,一定要想象畫面,要用心體會他們的感情。讓我們再一起朗誦這感人的詩詞吧。
找尋規律,識記生字
精選閱讀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三首》的知識點
1獨坐敬亭山
作者簡介:李白(701-762),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被稱為“詩仙”。主要作品有《蜀道難》《夢游天姥(mǔ)吟留別》《將(qiānɡ)進酒》《古風》《李太白集》等。
相關背景:長期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詩寫獨坐敬亭山時的情趣,正是詩人帶著懷才不遇,嘗盡世態炎涼而產生的孤獨與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懷抱中尋求安慰的生活寫照。
主要內容:前兩句“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狀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獨之感。天上眾多的鳥兒高飛遠去,無影無蹤了;連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駐片刻,獨自遠遠地飄走了,山中顯得格外幽靜。在詩人看來,世間萬物都厭棄他,離他而去。“盡”“孤”“獨”“閑”等詞,表現了詩人強烈的孤獨感。
這正是封建社會中許許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壓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義手法,將敬亭山人格化、個性化。盡管鳥飛云去,詩人仍沒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著幽靜秀麗的敬亭山,覺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脈脈地看著自己。他們之間不必說什么話,已達到了感情上的交流。“兩不厭”,表現了詩人與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
“只有”,并不意味著太少,而是一種“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驕傲與滿足。
2望洞庭
作者簡介:劉禹錫(772-842),唐代哲學家、文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他與柳宗元、白居易交游、唱和,并稱為“劉柳”與“劉白”。白居易稱他為“詩豪”,清人王夫之稱他為“小詩之圣”。
主要作品有《烏衣巷》《秋詞》《竹枝詞》《浪淘沙》等。
相關背景:詩人劉禹錫貶逐南荒,二十間年去來洞庭湖,據文獻可靠的約有六次。說的是明月當空的夜晚,詩人劉禹錫經過洞庭湖,寫下了所見的美景,作者觀望洞庭湖的景色的角度剛好把洞庭湖的美景盡收眼底,抓住了最美麗的湖光山色。
主要內容: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面的開闊廖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
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這里的“山水”實際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屬于古代漢語中“偏義復詞”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里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致,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3憶江南
作者簡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人,后遷居下摺T諼難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他的詩風格平易清新,質樸自然,常以揭發當時政治上的黑暗現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為題材。
主要作品有《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等。
相關背景: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兩年,后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說,他對江南有著相當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后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主要內容:此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贊頌之意與向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句“能不憶江南”,并與之相關闔。
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并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了“憶”字,不失為勾通一篇意脈的精彩筆墨。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艷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
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于著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把讀者帶入余情搖漾的境界中。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舒教員 重慶移通學院 現代通信技術
- 樊教員 河北師范大學 化學師范
- 李教員 中國人民大學 金融數學
- 康教員 邢臺學院 網絡工程
- 趙教員 北方工業大學 通信工程
- 李教員 中國政法大學 英語
- 韓教員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 人力資源管理
- 朱教員 華北科技學院 電子信息工程
- 梁教員 北京林業大學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鄧老師 尚無職稱等級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