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種教育方法最常用又最沒用,媽媽必讀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4-06-22】
標題:《別讓條件教育扼殺了孩子的內在動力》
生活中的條件教育
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常常會使用一些條件狀語從句,比如:
- \"吃完飯才能玩滑板。\"
- \"讀完書才能買玩具。\"
- \"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否則就不是好孩子。\"
這種方式似乎已經成為家長們的一種策略,每次交流都像是在談判,家長們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而費盡心思。總結來看,家長們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種:給獎勵、講道理和冷暴力。
給獎勵
這是最常見也最廣泛應用的方法,其核心是:\"達到目標,就有獎勵。\" 家長們會用各種禮物和愿望來吸引孩子,比如:
- \"考到前三名,就給你買想要的禮物。\"
- \"鋼琴考到十級,就帶你去旅游。\"
- \"做完作業,就可以看一會兒電視。\"
孩子們通常會乖乖聽話,努力完成任務以獲得獎勵。然而,這種方式可能會讓孩子對學習和作業產生排斥和厭惡感,同時對獎勵產生偏執的渴望,這不利于孩子日后的成長。
講道理
這種方式多用于孩子犯錯之后,家長們會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等方式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常見的句式是:
- \"這樣做對嗎?知道自己錯在哪了嗎?下次還這樣嗎?\"
心理學家李雪指出,說教只會帶來控制和自我控制,而直接的體驗才能真正塑造人格力量。孩子們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擁抱,而不是無休止的道理。家長們可能會發現,即使孩子當時態度誠懇,答應改正,但類似的問題往往會再次發生,這是因為孩子沒有從家長的說教中獲得積極的能量。
冷暴力
這種方式被一些教育專家推崇,其核心是:\"如果不改正,我就撤回對你的愛。\" 當孩子犯錯時,家長會讓孩子獨自待在一個空間,讓孩子產生恐懼感。
條件教育的局限性
盡管這些方法在短期內可能有效,但它們并不能真正滿足孩子的內在需求。真正的愛與自由應該是孩子能夠感受到的,而不是家長自認為給予了。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
重新審視教育方式
家長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但一味的給予可能會忽視孩子的真實感受和想法。當我們追求長遠的教育目標時,事情往往會變得更加復雜。因此,家長需要傾聽孩子的意見,尊重他們的選擇,并身體力行,這樣才能擺脫原生家庭的教育困境,為孩子提供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
曾經在公園里看到一位媽媽在教育孩子,她牽著兩個孩子,對右邊的男孩說:\"哥哥不是故意推你的,你愿意原諒他嗎?\" 男孩邊哭邊說:\"我現在不想原諒他。\" 媽媽點點頭:\"好的,你可以選擇不原諒,媽媽尊重你的選擇,但不要影響你和哥哥的感情。如果你以后想原諒他,隨時可以告訴我們。\" 這樣的孩子可能會有自己的原則和想法,也會擁有更強大的人格力量。
因此,家長應該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要讓條件教育扼殺了孩子的內在動力。只有真正理解并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感受,才能培養出獨立、自信、有責任感的孩子。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