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小朋友打到底要不要還手?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3-06-10】
幼兒園是孩子踏入的第一個小社會。在這個小社會中,孩子們學會感知世界,學會與人交往。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難免會遇到小矛盾和小沖突。這些問題可能是因為孩子間小小的誤會,也可能是因為他們還沒學會忍耐和表達。很多時候,他們甚至會采用暴力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爸爸媽媽們關注孩子在幼兒園里的一切,而安全問題更是全家關注的焦點。據調查,表示自己寶貝在幼兒園被暴力欺負過的家長并不在少數。
當孩子被打時,爸爸媽媽們都有各自的看法。
有一些主張忍讓的家長認為,孩子不還手,恰恰是一種寬容和善良的表現。此外,他們認為以暴制暴并不能解決問題,出手還擊最終受傷的還是孩子。有些媽媽還擔心,孩子并不知輕重,一旦打傷同學造成嚴重后果,家長肯定會后悔和內疚一輩子。
然而,更多年輕的父母則持有不同的觀點。有些家長說自己寶寶性格老實,在幼兒園里經常被同學欺負。因此,他們會教育孩子要適當還手。這些家長擔心孩子從小打不還手培養的懦弱性格,日后可能無法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
這是讓不少爸爸媽媽感到糾結的難題。他們擔心孩子默默忍受會導致性格懦弱和缺乏自我保護能力。但主動還手又可能讓孩子成為別人口中的“熊孩子”,從而引發更多更嚴重的問題。
如果孩子們發生肢體沖突,應該采取什么方法呢?這時,老師會怎樣解決呢?
老師建議家長們,要正確處理這樣的問題,首先要擁有正確的心態。因為孩子在集體中生活,這種沖突是很正常的。我們要教育孩子如何正確地處理問題,不能采用暴力手段去解決。在面對這樣的傷害時,教會孩子如何保護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其實,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還手還是忍讓”的選擇題,父母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樹立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和引導孩子自己尋找解決的方式尤其關鍵。很多父母擔心,打不還手的孩子會缺乏保護自己的能力。但是,孩子被打了就一定是被欺負了嗎?曾經有家長在接孩子時親眼看到自己的女兒被打,但隨后發現孩子們已經“和好如初”,牽手去玩了,這也說明了孩子之間的沖突是可以得到解決的。
我們常常把成人世界的規則套用在孩子之間的矛盾和戰爭上,然而,由于幼兒語言發展滯后,孩子之間的“挑逗”式打架是常見的一種社交行為。我們不應該“一廂情愿”的認為孩子被欺負,而應該由孩子自己說了算。不要因為擔心孩子受氣吃虧而扼殺孩子間表達情緒的溝通方式。
孩子被打后,我們該怎么做呢?
首先,告訴孩子快速保護好自己,避免身體受到傷害。然后,讓孩子大聲呵斥對方,比如“你不要打我,我不怕你。如果你再打我,我就告訴老師。”要教會孩子向其他老師和小朋友尋求幫助。最后,告訴孩子遠離常常打人的孩子,選擇和善良的小朋友交往。
孩子性格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如果孩子被打,不要慫恿他還擊,而是讓他從中學會忍耐、寬容和正確的表達,這有助于培養良好的性格。
家長不必過于擔心孩子世界中的沖突和摩擦,因為孩子們在打打鬧鬧、磕磕碰碰的體驗中學會理解和包容、堅持和舍棄、責任和擔當。在這些矛盾的產生和解決中,孩子也獲得了成長的機會和自我成長的力量。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