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父親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值得學習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1-09-30】《三字經》里說:“子不教,父之過。”在中國古代社會,父親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對子女的教育,更多偏重于道德品質的培養,其中有很多道理和智慧,都是值得今天我們學習的。
諸葛亮《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
提到諸葛亮,我們會想到火燒赤壁、三氣周瑜、借東風、空城計,想到一個足智多謀的謀士形象,但諸葛亮也是個舐犢情深的父親,大家知道嗎?
諸葛亮46歲才得子諸葛瞻。他很喜歡這個兒子,希望兒子將來成為國家棟梁。
在《誡子書》里,諸葛亮教導兒子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意思是說品德高尚、德才兼備的人,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顏之推《顏氏家訓》:“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
還記得“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顏回嗎?顏之推就是顏回的后代,他是南北朝著名的文學家,寫成了《顏氏家訓》一書,教育子孫后代。
書中許多名句一直廣為流傳。如:“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
意思是說與好人在一起,就像是走入了放有芝蘭的屋子,時間一久,自己也會帶有香氣。與壞人在一起,就像走入了賣鮑魚的市場,時間一久,自己也會帶上臭味。
李世民《誡皇屬》:“每餐一食,則念耕夫”
大家是不是很好奇皇帝怎么教育子孫?那些勵精圖治的皇帝會說些什么呢?
李世民是個虛心納諫的好皇帝,他實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大家來看看李世民對孩子的教導吧。
在《誡皇屬》中,唐太宗以自己勤勉政事為例,告誡后代克制自己,“每餐一食,則念耕夫”,意思是說,每吃一頓飯,都不要忘記蠶婦農夫的辛勤。
歐陽修《誨學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歐陽修4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對他的教育很嚴格。為節減開支,母親用蘆葦、木炭作筆,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歐陽修認字。歐陽修在家訓中希望兒子能繼續養成讀書的習慣,并從書中學會做人的道理。
于是他在教導二兒子歐陽奕努力學習時寫下《誨學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意思是說,如果玉不精心雕琢,就不能成為有用的器物,如果人不努力學習,也就不會懂得道理。
朱柏廬《朱子家訓》:“毋臨渴而掘井”
朱柏廬是明末清初著名理學家、教育家。他始終未入仕,一生在鄉里教書育人。朱柏廬沒有子女,過繼兄弟的兒子作嗣子,取名導誠。
他的《朱子家訓》,是清代家喻戶曉的經典家訓。其中一些警示語至今仍然具有教育意義。如:“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意思是說,應當在沒有下雨的時候就把門窗捆綁牢實,不要到口渴的時候才想起去挖井。
在古代,讀書對于孩子人生的重要性遠高于今天,但是古代父親們更知道,比起死板的知識,明辨是非的能力、待人接物的胸懷格局,對于孩子正確人生道路的選擇才是起到決定性作用的。
在教育子女上,現代父親其實一點不比古人差。和古人相比,現代父親更愿意花時間陪伴子女,用言傳身教影響孩子們,在很多人心中,父親如山一樣高大,如海一樣深沉。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