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看古代教育思想
【作者:姚教員,編號75067 更新時間:2016-09-04】
《大學》原為《禮記》中的篇章,宋人朱熹將其摘出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此后“四書”成為學子參加科舉考試的必讀之書,幾乎盛極整個古代社會。《大學》在四書中,篇幅最短,位置卻最前。朱熹注本,其經一章,其傳十章,傳乃經之闡釋。其經寥寥十句,卻足以在“四書”中獨立成篇,其精妙在何呢?
提及《大學》,不免想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句。它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一道構成《大學》的八條目,蘊含著先后、本末、從個人到家國嚴密的順序條理,是古代學子學習、成人、治世的指路明燈。個人而言,則更加折服于其中的教育精神。
《大學》里的教育理念之一是:尊重學生本身,關照個體自修的能力。首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中的“明明德”,意思就是“彰顯自身光明的德行”。認為,人本身就具有光明美好的德行品質,而大學就是要讓人把這些美好的東西彰顯出來。其奧妙的地方在于對人的肯定和對“教育位置”的端正。對人的肯定不再贅述,對“教育位置”的端正是什么意思呢?孔子有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是說不等到學生想弄明白而不得、心中已經有話卻難口述的時候就不要去啟發他。教育的位置就應當如此設定。教育不應該是教人者以高高在上的姿態灌輸給被教者知識,而應該是引導學生去學習,去發掘、增強自身的能力。
另外一點則是:培養學生追本溯源的求知精神。此一點啟發來自“格物致知”之句。記得在一本論教育的文章里看到:如今教生物的老師很少會把學生帶進自然里讓它們親身觀察一種生物的外貌、習性,更多的是讓學生記住那些動植物照片上的樣子、書里的描述,考試的時候對號入座就可以了。這是當前的眾相,也可能因為實際的條件所限只能這樣,但是并不能否定讓學生親身體驗獲得知識的重要意義,也就是格物而致知。對于草木蟲魚鳥獸地理文章書數技藝之類的實際事物,讓學生親自去觀察一株植物的生長、親自去看看山脈河川不比給學生展示圖片、在黑板上畫山河的形成圖要好?對于經驗、道理的獲得,我們也熟知:經歷了才會懂得更加透徹、更加“心甘情愿”。去經歷、去體驗一件事情也是一種“格物”。就像俗語說:養兒方知父母恩,做過父母才能更加懂得父母。還記得《莊子逍遙游》論大年小年時說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它們為什么不知道呢?因為它們的生命所限,等不到日落,等不到季節變更,所以不能去經歷這些時節。但是被教育者是有多經歷、多體驗的機會的,教育者實在應該是這個過程的倡導之人。
《大學》之類的篇章能夠歷經千年傳于后世,并且愈現珍貴,官方的重視自然是重要的原因,但是它本身給人的啟迪、貼切入世的微言大義才是最重要的。就像“明明德”“格物致知”幾個字蘊含的古人的教育思想放在當今亦是金玉良言。
延伸閱讀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