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投射與傳統音樂(二)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08-05-26】
儒家代表孔子是一個極愛音樂的人,也是最懂得音樂的人。《論語》中記載他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論語?八佾》載: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孔子不僅重視音樂的美,更重視音樂中的善。這善不僅表現在古代圣人的德行事功里,也表現在一個初生的嬰兒的純潔的目光里。西漢劉向的《說苑》里記述一段故事說:"孔子至齊郭門外,遇嬰兒,其視精,其心正,其行端,孔子曰:'趣驅之,趣驅之,韶樂將作'"。他把嬰兒純樸的心靈美比作他素來最敬愛的韶樂,認為這是韶樂所啟示的內容。由此可見,孔子推崇的是能反映善與美的音樂,能使心靈受到啟示,這也體現了音樂的心理教育功能。孔子晚年曾將三百篇詩整理的能上管弦,而且合于韶武雅頌之音,作為教育內容之一推向社會。
道教的代表人物老子主張"致虛疾,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 道學主張"無",是對一切限制的消解---因而走向無限。"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窮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后,故能為萬物主。"(《史記?自序》)。道學著手于"無",在真正的自由和平衡中得到的卻是無限廣闊的"有"。道學這種既辯證又達觀的人生哲理,深深影響了中國傳統藝術追求空靈而終達玄闊的特點。音樂中講究用散逸的板式、重視休止,且排斥"繁手淫聲"而追求"大音希聲"正是這種人生哲理的體現。只有"希聲"才達"大音",道學的這一音樂思想,與它那"無"中求"有"的哲學是一脈相承的。
莊子論樂,與老子又不同。他主張"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天地》)這是領悟宇宙里"無聲之樂",也就是宇宙里最深微的結構型式。在莊子,這最深微的結構和規律也就是他所說的"道",是動的,變化的,像音樂那樣,"止之于有窮,流之于無止"。這道和音樂的境界是"逐叢生林,樂而無形,不揮而不曳,幽昏而無聲,動于無方,居于窈冥……行流散徙,不主常聲。……充滿天地,苞裹六極"(《天運》),這道是一個五音繁會的交響樂。是充滿了浪漫精神的音樂。
受道家的影響,嵇康提出《聲無哀樂論》,認為樂音及其運動形式具有其自然、諧和的本質屬性,音樂的性質是"和"。"和"涵蓋了大小、單復、高低、慢快、善惡等對應的因素,這些音樂形式上的變化,歸根到底,還是統一于"和"。《聲無哀樂論》的直接理論基礎,是他的養生論。嵇康是從它的養生理論和對社會人生的看法來看待音樂的,認為"樂"與人的養生密切相關,而養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個體的情懷超越于具體哀樂的極度自由的"和"的境界。
禪宗是佛教在中國的一個流派。其教義是"明心見性,頓悟成佛,天然佛性,無為解脫"禪宗重視"心性"與"頓悟",認為追求佛境界的人,只要自心洞察,明心見性,便會超凡入圣而成佛果。因此,禪宗音樂思想的特點是"以心感物",認為對于音樂的感受,心性是很重要的。禪宗所謂"一默如雷",主張從沉默處傾聽震耳雷鳴,就是靠心的力量,以心聽無聲,白隱禪師要禪僧去聽一只手的聲音,就是這個道理。禪宗認為大自然無限空靜深廣,意境悠遠虛靜,只要你用心去傾聽,就能進入超知性、超功利的精神境界。受禪宗影響的音樂都追求如"萬籟此皆寂,唯聞鐘磬音"、"此曲彈未半,高堂入空山"一類的所謂"禪境"。
儒、道、釋(佛)三大哲學雖然保持著各自的理論體系,在音樂思想上卻有一處顯而易見的合流---儒學的"德善"、道學的"無"、佛學的"空",都不主張激越、躁動、"繁手淫聲"。這便是華夏藝術思想,也包括華夏音樂藝術思想的最本質內核。
延伸閱讀
搜索教員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高教員 上海理工大學 英語
- 劉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
- 楊教員 中央財經大學 法學
- 康教員 北京科技大學 機械
- 梁教員 首都醫科大學 藥學
- 劉教員 北京大學 集成電路工程
- 張教員 大連工業大學 機械電子工程
- 馮教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自動化
- 王教員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公安管理學
- 朱教員 中央財經大學 法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