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戲中構建數學思維:大班數學教學的實踐路徑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10-20】
在幼兒教育階段,數學學習不應是枯燥的數字記憶或機械的計算訓練,而應成為孩子主動探索、動手操作、語言表達與邏輯思考的綜合體驗。大班幼兒正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向初步抽象思維過渡的關鍵期,如何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可內化的學習過程,是教師設計教學活動的核心任務。
游戲,作為幼兒最自然的學習方式,能夠有效連接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當教學內容被融入具有情境性、趣味性和挑戰性的游戲中,幼兒的注意力更持久,參與更主動,記憶更深刻。例如,在“小貓釣魚”游戲中,幼兒需根據魚身上的數字匹配釣竿上的算式,完成“3+2=5”的操作。
這一過程不僅練習了加法,更在真實的情境中理解了數量的合并。類似地,“摘蘋果”活動中,幼兒需從樹上摘下標有數字的蘋果,并按大小順序排列,或根據顏色分類后計數。這些活動不依賴教師的直接講授,而是通過反復操作與同伴互動,讓孩子在試錯中建立數感。
在“找鄰居”游戲中,教師引導幼兒手持數字卡片,尋找比自己大一或小一的“鄰居”。一名幼兒舉著“6”,問:“誰是我的鄰居?”另一名幼兒舉起“5”說:“我是你的小鄰居。”第三名幼兒舉起“7”回應:“我是你的大鄰居。”這樣的對話自然發生,孩子在表達中鞏固了數序概念,也在傾聽中學會觀察與回應。
這種互動模式,比單純背誦“5、6、7”更能促進對數字相對關系的理解。
“數字歌”則通過韻律與動作強化數字形態的記憶。如兒歌:“2字像小鴨,圓圓小腦瓜,斜著長脖子,直著小尾巴。”孩子一邊吟唱,一邊用手指在空中描摹“2”的筆畫,視覺、聽覺與動覺協同作用,使抽象符號具象化。這種多感官參與的方式,符合幼兒認知發展的規律,也降低了書寫難度,提升了學習信心。
“送信”游戲則將加減法融入生活場景。教師扮演郵局工作人員,幼兒扮演送信員,每封信上寫有算式,如“8-3=?”孩子需計算后將信投進標有答案“5”的信箱。若投錯,需重新思考。這種設定賦予計算以目的性,孩子不再為算而算,而是為完成任務而算。當他們成功投遞多封信件時,成就感自然生成,學習動機也隨之增強。
“爭當優秀售貨員”模擬超市購物,幼兒扮演顧客與店員,使用玩具貨幣進行交易。一件商品標價“4元”,孩子拿出“2元”和“1元”硬幣,問:“還差多少?”同伴回答:“再加1元。”這種真實情境中的數學應用,幫助孩子理解貨幣價值、找零邏輯與數量守恒。
更重要的是,他們在交流中學習禮貌用語、等待輪次、遵守規則,這些非智力品質的培養,往往比知識本身更具長遠價值。
游戲的設計需避免形式化與重復性。單一的“數數比賽”或“看圖填空”難以持續激發興趣。真正有效的游戲,應具備三個特征:一是情境真實,貼近幼兒生活經驗;二是規則清晰,便于自主執行;三是目標明確,指向核心數學概念。
例如,通過“幫白兔收蘿卜”活動,教師可設計不同難度的蘿卜卡片:有的標有數字,有的標有點數,有的標有加減算式。幼兒需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任務,完成后再交換角色。這種分層設計,尊重個體差異,讓每個孩子都能在“最近發展區”中獲得成長。
值得注意的是,游戲不是教學的點綴,而是教學的載體。教師的角色不是導演,而是觀察者與支持者。在游戲過程中,教師應避免過早介入糾正錯誤,而是通過提問引導反思:“你是怎么知道答案的?”“如果再加一個蘿卜,總數會變成多少?”這樣的開放性語言,鼓勵孩子表達思考過程,而非僅僅追求正確結果。
在數學活動中,游戲的最終目的不是讓孩子記住多少公式,而是培養他們面對問題時的思維方式:觀察、假設、驗證、調整。當孩子在游戲中主動提出“為什么7比6大?”“如果我拿走兩個蘋果,還剩幾個?”這些問題時,說明數學思維已在他們心中萌芽。
大班階段的數學教育,不應以掌握多少計算技能為衡量標準,而應關注孩子是否愿意探索、是否敢于表達、是否能在失敗后繼續嘗試。游戲,正是打開這些能力的鑰匙。它不提供標準答案,卻給予孩子無限可能;它不強制記憶,卻讓知識自然扎根。
當數學從課本走向生活,從教師口述走向孩子動手,從被動接受走向主動建構,學習才真正發生。而游戲,就是那條讓孩子愿意走過去的路。
搜索教員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呂教員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醫學實驗技術
- 陳教員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漢語言文學
- 胡教員 福建醫科大學 五年制臨床醫學
- 劉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地理信息科學
- 胡教員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安全工程 法語
- 姜教員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金融
- 夏教員 北華航天工業學院 會計學
- zl教員 北京工業大學 凝聚態物理
- 黃教員 北京交通大學 機械工程(機器人)
- 張教員 北京理工大學 電子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