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寫作:別讓“熱鬧”代替了觀察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10-20】
萬圣節晚會,孩子寫了一大段:面具畫成彌勒佛、同學睡著了戴白紙當無頭幽靈、搶糖搶到三十多顆、邊走邊吃全吃光了。
讀起來熱鬧,但沒一句是自己的。
作文不是記事本,不是復述老師講的、同學做的、外教給的。
作文是孩子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心里想,再用自己的話,說出來的那一部分。
別急著讓孩子寫“精彩場面”。
先問:你畫面具時,手抖了幾次?
你看到X同學的骷髏頭,哪一筆讓你笑了?
你趴著睡著的時候,聽見教室里誰在笑?
你沖下樓時,腳踩到誰的鞋帶了?
你搶糖時,手心出汗了沒有?
這些,才是作文的骨頭。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寫不出好作文,是因為詞匯少、句子不漂亮。
其實不是。
是孩子沒養成“盯著一件事看三秒”的習慣。
你讓他寫“做面具”,他只寫“我們做面具”。
你讓他寫“搶糖”,他只寫“我們搶糖,我拿了三十多顆”。
他沒寫:
- 面具紙太薄,一涂顏料就破了,他急得用膠帶補了三遍;
- 他畫的骷髏,眼睛歪了,同桌說“像被蚊子叮了”,他回嘴“這叫神秘感”;
- 他搶糖時,被推了一下,糖袋裂了,三顆糖滾進沙發縫,他趴在地上摸了兩分鐘;
- 他吃糖時,一顆薄荷糖含在嘴里,涼得他打了個噴嚏,全班都回頭看。
這些細節,才是作文的血肉。
寫作文,不是背范文。
是把“我以為別人也看見了”的事,重新看一遍。
孩子寫“我拿到了三十多顆糖”,這句話沒毛病。
但如果你問他:
“哪一顆糖,你吃的時候最慢?”
“有沒有一顆,你本來想留著,最后還是吃了?”
“你吃糖的時候,有沒有聽見別人在喊‘別搶了,糖不夠了’?”
他答上來了,作文就有了。
不要求孩子寫得“有文采”。
先要求他寫得“有感覺”。
一個孩子寫:“我畫的面具,左眼大,右眼小,像喝了半瓶酒。”
老師笑了。
因為這不是抄的,是他真這么想的。
另一個孩子寫:“外教扔糖時,我跳了三次都沒接到,第四次,糖砸在我額頭,涼涼的,像下雨。”
這不是修辭。
這是真實的觸覺、溫度、節奏。
作文的起點,從來不是“怎么寫”,而是“看見了什么”。
家長常問:孩子作文怎么提高?
答案不是多讀范文,不是背好詞好句。
是每天晚飯后,問一句:
“今天,有沒有哪件事,你看了三遍,還是沒想明白?”
“有沒有哪句話,別人說了,你聽了,心里咯噔了一下?”
“有沒有哪一種聲音,你閉上眼,還能聽見?”
孩子說不出來,沒關系。
你等。
等他哪天,突然說:“今天同桌的面具,鼻子是歪的,但他笑得比誰都大聲。”
這時候,你不用教他寫“幽默”“生動”。
你只需要說:“你剛才那句話,就是作文。”
寫作不是技巧,是回憶的重啟。
很多孩子寫不出作文,是因為他以為作文是“寫給別人看的表演”。
其實,作文是“寫給自己的提醒”——
提醒你,那天你笑過、慌過、笨過、貪過。
你不用寫“萬圣節很有趣”。
你寫:“我搶糖時,鞋帶開了,沒彎腰系,怕糖被搶光。”
就夠了。
你不用寫“我收獲了很多糖”。
你寫:“最后一顆糖,是外教悄悄塞進我口袋的,我沒喊trick or treat。”
就夠了。
作文不是要寫得多,是要寫得真。
別再讓孩子背“心花怒放”“歡呼雀躍”“哄堂大笑”。
這些詞,是大人寫的,不是孩子活過的。
孩子的真實,是:
“我畫的骷髏,嘴歪了,但我覺得挺酷。”
“我睡著了,醒來時,臉上貼著紙,沒人笑我,因為全班都在忙。”
“我吃了十二顆糖,胃有點脹,但舍不得吐出來。”
這些,才是小學作文該有的樣子。
寫作訓練,從“停一停”開始。
每天,讓孩子選一件小事,不寫“發生了什么”,寫“我當時在想什么”。
今天,你畫面具時,心里在怕什么?
你搶糖時,有沒有一瞬間,覺得自己像個小偷?
你吃糖時,有沒有覺得,這糖甜得有點假?
答案,不在作文書里。
在孩子的沉默里。
別催他寫長。
先讓他,說一句真話。
一句真話,勝過十句漂亮話。
一個真實的細節,比一百個成語,更能打動人心。
孩子寫作文,不需要“精彩”。
他需要被允許,寫得“笨拙”。
因為真正的成長,
從來不是從完美開始,
是從“我看見了,但我還不知道怎么形容”開始的。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嚴教員 清華大學 數學
- 辛教員 新疆大學 師范類物理學
- 王教員 北京語言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
- 張教員 北方工業大學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集成電路的設計與測試))
- 徐教員 香港的大學 經濟學
- 周教員 北京語言大學 英語和高級翻譯
- 陳教員 貴陽學院 漢語言文學
- 吳教員 北京大學 藥物制劑
- 張教員 中國農業大學 土地科學類
- 夏教員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