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英語課堂的三個真實有效做法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10-20】
小學英語教學的核心是讓孩子“看見詞,記住音,理解義”。老師在教“shirt”“dress”“jeans”這些服飾詞匯時,沒有用課本插圖,而是直接貼出彩色紙剪的實物圖,每張圖都貼在黑板上,學生一眼就能對應。孩子指著紙片說“red shirt”,老師點頭確認,再讓全班齊讀三遍。
沒有翻譯,沒有語法解釋,只有視覺+聲音的重復強化。
這種做法不依賴PPT,不依賴電子設備,成本低、見效快。關鍵是:圖片必須是真實的、手繪的、有顏色的。打印的高清圖不如手撕紙片有溫度,孩子記得住。每天課前花兩分鐘貼幾張新圖,一周下來,詞匯量自然積累。不需要背誦,不需要默寫,孩子在看、在指、在說的過程中,就把詞記住了。
二、讓每個孩子都有事可做
課堂活躍,不是靠老師喊“誰來回答”,而是靠設計“人人都能參與”的環節。有老師把全班分成4組,每組5人,每節課完成一個任務:比如“用5個服飾單詞編一句對話”。任務明確:必須用上“blue jeans”“yellow hat”“green T-shirt”等詞,說完后全組舉手,老師給分。
答對加一分,組內輪流發言,誰都不許沉默。
加分不是為了競爭,是為了讓每個孩子知道:我說了,就被看見。老師不表揚“最聰明的學生”,只表揚“最敢說的學生”。一個平時不敢開口的孩子,因為組里需要他,硬著頭皮說了一句“red dress”,全組鼓掌,他下次就敢再說。
課堂節奏要快,任務要小。一個環節不超過5分鐘,說完就換下一個。孩子注意力短,不能等他“慢慢想”。老師說:“現在開始,30秒,組內說完,舉手。”時間一到,立刻進入下一環節。孩子知道時間緊,反而更專注。
三、用游戲和歌曲收尾,不靠獎勵維持興趣
一節課最后10分鐘,老師不講新內容,而是讓學生演一個小故事:一個人過生日,穿了什么衣服,說了什么話。幾個孩子上臺,一人扮演主角,其他人當背景,用剛學的詞匯喊出“hat!”“shoes!”“socks!”。不是表演多精彩,而是讓孩子用英語“做點事”。
演完,全班一起唱一首英文兒歌《If You’re Happy》。歌詞簡單,動作明確,拍手、跺腳、轉圈。不教音準,不糾發音,只求一起動、一起喊。孩子笑,老師也笑。課上完了,孩子嘴里還哼著歌。
這節課沒有發小貼紙,沒有口頭表揚“你真棒”,但孩子下課還追著問:“明天還演嗎?”“還能唱那首歌嗎?”
孩子不是靠獎勵喜歡英語,是靠“我參與了,我玩了,我說了,我笑了”才喜歡。
四、別迷信“高大上”的教學法
很多老師追求“情境教學”“項目式學習”“跨學科融合”,結果課堂變成表演秀。孩子記不住一個單詞,卻會背一堆流程:先小組討論,再角色扮演,最后展示匯報。時間全花在組織上,真正學英語的時間不到10分鐘。
真正的高效課堂,是老師少說,孩子多動;是圖片貼得夠多,任務定得夠清,時間卡得夠準;是孩子能指著圖片說出詞,能和同桌說一句完整話,能下課還哼著英文歌。
不需要復雜的教案,不需要精美的課件,不需要家長配合,不需要額外資源。只要每天堅持三件事:貼圖、分組、唱歌,三個月后,班上80%的孩子能認出30個以上服飾詞匯,能聽懂簡單指令,敢開口說短句。
五、老師要做的,只是堅持
別總想著“怎么讓孩子愛上英語”。孩子不是被“愛上”的,是被“帶起來”的。
你每天貼一張圖,他就會多看一眼;你每天讓他開口一次,他就會多說一句;你每天帶他唱一首歌,他就會多記一個音。
不需要完美課堂,不需要驚艷設計。只需要:今天比昨天多做了一點,明天比今天多堅持了一點。
聽課不是為了模仿別人,是為了看清自己:你有沒有讓孩子真正用英語?還是只是在“教英語”?
英語不是背出來的,是用出來的。
孩子不是聽懂了才說,是說了才聽懂。
你給的,是任務,不是答案。
你給的,是機會,不是分數。
你給的,是笑聲,不是壓力。
這才是小學英語該有的樣子。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大家都在看
- 嚴教員 清華大學 數學
- 辛教員 新疆大學 師范類物理學
- 王教員 北京語言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
- 張教員 北方工業大學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集成電路的設計與測試))
- 徐教員 香港的大學 經濟學
- 周教員 北京語言大學 英語和高級翻譯
- 陳教員 貴陽學院 漢語言文學
- 吳教員 北京大學 藥物制劑
- 張教員 中國農業大學 土地科學類
- 夏教員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