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會后,我們該怎么做?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11-03】
3月14日,樺南中心小學的家長會結束。陽光很好,家長走得也踏實。會后,不少家長說:“聽懂了,但回家該怎么做?”
別急。我們不談理念,只說動作。
一、別再只問“考了多少分”
孩子放學回家,你第一句是:“數學考了幾分?”還是:“今天學校有什么讓你開心的事?”
成績是結果,不是日常。
每天花5分鐘,問三個問題:
- 今天哪道題你解得最順?
- 哪個同學的話讓你印象深?
- 你今天主動做了哪件沒被催的事?
這三個問題,比翻成績單有用十倍。
它們讓孩子知道:你關心的不是分數,是你這個人。
二、作業太多?別急著罵老師
有家長反映,作業重復多、機械抄寫多。
先別急著投訴。
試試這三步:
1. 把作業分類:抄寫類、思考類、拓展類。
2. 和孩子一起,每天選3道最有價值的題做透。
3. 抄寫類作業,允許用“關鍵詞代替整句”——比如抄寫5遍“勾股定理”,不如寫一句:“直角三角形中,a+b=c,用來算斜邊。”
這不是偷懶,是訓練提取重點的能力。
老師布置的量,是面向全班的平均值。
你家孩子不需要完成所有,只需要完成“對他有用的”。
三、閱讀不是任務,是習慣
學校說要培養閱讀習慣,家長就買書堆在家里。
結果書成了擺設。
真正有效的閱讀,不是“每天讀30分鐘”,而是“每天有10分鐘,是你和孩子并排坐著,各自看書,不說話”。
安靜的陪伴,比催促更有力。
孩子抬頭看見你在讀,他會自然模仿。
不需要打卡,不需要打卡,不需要打卡。
每周選一本孩子自己挑的書,哪怕是一本漫畫。
讀完,你只說一句:“你講講,主角為什么這么做?”
不評判,不糾正,不延伸。
孩子會自己想。
四、安全不是口號,是細節
家長建議學校設警示標志,是對的。
但家長能做的,比學校更多。
每天接送時,和孩子走一遍上學路:
- 哪個路口車速快?
- 哪個拐角容易被盲區遮住?
- 路邊有沒有突然沖出的電動車?
不用講大道理,指著說:“這里,我上次看到一輛車沒剎住。”
孩子記住了,比聽十遍“注意安全”都管用。
周末帶孩子去路口觀察10分鐘,記錄三種危險行為。
他比你更清楚危險在哪。
五、習慣不是靠催,是靠重復
孩子忘帶作業?書包亂?寫字潦草?
別吼。別罰。
選一個最想改的習慣,比如“放學后先整理書包”。
連續7天,你只做一件事:
在他整理完書包后,說一句:“你剛才把語文本放最上面,這樣明天拿起來快,真聰明。”
不評價“對不對”,只描述“你做了什么”。
孩子聽到的是“我被看見了”,而不是“我又錯了”。
7天后,換下一個習慣:比如“寫完作業自己檢查”。
還是那句話:描述行為,不評價人格。
六、家校溝通,別等開家長會
家長會一年兩次,但教育每天都在發生。
建議你每周發一條短信給班主任:
“老師,孩子這周回家說,您講的‘分數怎么約分’他懂了,特別高興。”
或者:
“孩子最近寫作文總寫‘然后’,您有推薦的句子訓練方法嗎?”
這不是討好老師,是建立真實的合作。
老師不是神,他需要知道哪些方法有效,哪些孩子卡在哪兒。
你的一條信息,可能幫他調整下一節課的節奏。
七、別迷信“最后90天沖刺”
家長會說:“還有90天統考,抓緊!”
但真正決定成績的,不是這90天,而是過去900天的習慣。
這段時間,別加題,別熬夜,別焦慮。
做三件事:
1. 保證每天7小時睡眠。
2. 每天吃一頓熱飯。
3. 每天有15分鐘,孩子能說“今天我不想學習”,你點頭說:“好。”
壓力不會讓成績變好,穩定的情緒才會。
孩子不需要一個拼命的家長,他需要一個穩得住的家長。
記住一句話:
教育不是你替孩子跑完路,而是你站在路邊,等他走過來時,能認出他腳上的泥,也看得見他眼里的光。
你不需要成為教育專家。
你只需要:
- 少說“你應該”,多說“我看到”。
- 少催“快點”,多問“累不累”。
- 少比較“別人家孩子”,多觀察“我家孩子今天哪里不一樣了”。
這些動作,不花錢,不費力,但日復一日,能改變一個孩子的一生。
搜索教員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賀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應用化學
- 胡教員 北京交通大學 建筑學
- 胡教員 北京林業大學 工商管理
- 劉教員 北京工業大學耿丹學院 應用心理學
- 楊教員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吳教員 新鄉職業技術學院 嬰托
- 田老師 尚無職稱等級 嬰托
- 劉教員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保險學(大數據雙學位)
- 鐘教員 昆明理工大學 學科英語
- 霍教員 北京大學 化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