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期中復習,家長和老師能做的五件具體事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11-05】
期中考試前的兩周,是孩子語文學習的關鍵窗口。不是所有孩子都清楚該從哪里下手,也不是所有家長都知道怎么幫得上忙。我們班43個孩子,有人字詞扎實、閱讀流暢,也有人拼音拼不準、作文寫不順。復習不是刷題,而是把散落的知識點重新串起來,讓孩子看得見進步。
第一件事:每天10分鐘,拼讀不能停
拼音不是低年級的專利。班上有幾個孩子,識字量不小,考試卻總在拼音題上丟分。不是不會認字,是看到“zh、ch、sh”就猶豫,看到“ü”上面的兩點就漏掉。這些錯誤,不是靠考前突擊能補回來的。
建議每天晚飯后,抽10分鐘,讓孩子讀一段課文,不用快,但每個字都要拼出聲。家長不用會拼音,只需要聽。孩子讀錯了,不急著糾正,等他讀完,再問:“這個詞,你覺得怎么讀?”給他一次自己發現的機會。如果還是錯,輕聲告訴他正確讀音,再讓他重復三遍。重復不是懲罰,是讓聲音在口腔里形成記憶。
不要指望一次聽寫全對。聽寫可以隔兩天做一次,重點不是分數,是讓孩子意識到:拼音不是選做題,是基礎工具。工具用不好,后面的文章、作文,都像踩在薄冰上。
第二件事:背誦不是背課文,是背思路
課本里的日積月累、重點段落,背下來不是為了應付默寫。真正有用的,是孩子能說出“為什么這段話要這樣寫”。
比如《草船借箭》里“霧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出兵”,這句話不是簡單描寫天氣,而是表現諸葛亮懂人心。孩子背下這句話,家長可以問:“如果換成‘天氣太差,曹操不敢出來’,感覺有什么不一樣?”孩子答不上來,沒關系,讓他再讀一遍原文,找找哪個詞讓語氣更準。
背誦之后,讓孩子用自己的話講一遍故事。講得慢不要緊,講得亂也不要緊。關鍵是,他能不能把“誰做了什么”“為什么這么做”“結果怎么樣”說清楚。這比默寫十個詞,更能檢驗理解力。
第三件事:閱讀題,別只看答案,要看“怎么想”
課內閱讀題,孩子常丟分,不是不會找答案,是找不到“答案藏在哪”。比如問“從這段話能看出人物的什么特點”,孩子直接抄“聰明”“勇敢”,卻說不出依據。
復習時,拿一篇課文,讓孩子指著句子說:“這里哪個詞讓你覺得他很聰明?”“這句話里,哪個動作說明他很緊張?”讓孩子把“關鍵詞”圈出來,再寫一句:“這個詞說明他______。”
不要求寫得多漂亮,只要求寫得有依據。比如:“‘皺著眉頭’說明他心里有顧慮。”“‘立刻轉身’說明他反應快。”這種練習,不是為了答題規范,是為了訓練“從文字里找證據”的思維習慣。
第四件事:作文,從抄句子開始,到寫感受結束
這個學期,我讓學生每天抄一段喜歡的作文句子,不是為了積累好詞好句,是為了讓他們發現:好文章不是靠堆華麗詞藻,而是靠真實感受。
孩子抄了“雨點打在傘上,像媽媽輕拍我的背”,第二天問他:“你有沒有聽過類似的聲音?”他可能說:“下雨天,我爸騎車帶我,雨衣嘩啦響,我貼在他背上,覺得特別暖。”這就是他的句子。
作文不是寫給老師看的,是寫給自己聽的。讓孩子每周寫一次“小日記”,不計字數,不講結構,只寫一件事:今天最讓你覺得“啊,原來是這樣”的瞬間。可能是奶奶煮的粥太燙,你吹了五口才敢喝;可能是同桌借你橡皮,沒說謝謝,你卻記了一周。
這些真實的小片段,比背十篇范文有用得多。考試時,孩子寫的不是模板,是自己心里長出來的語言。
第五件事:差生不是“學不會”,是沒被看見進步
班里有幾個孩子,平時作業潦草,考試總在及格線徘徊。他們不是笨,是看不到努力的意義。一次聽寫錯了12個詞,他覺得“反正下次還是錯”,就放棄了。
改變從“小勝利”開始。不要盯著錯題,先看他這次比上次少錯了幾個。少錯兩個,就告訴他:“你看,你記得住‘猶豫’這兩個字了,上次你寫成‘猶預’。”他眼睛會亮一下。
課間拉他走幾步,問:“你今天讀課文,有沒有哪句讀得特別順?”他可能說:“‘春風又綠江南岸’那句,我讀了五遍,終于不卡了。”這時候,你不用夸他聰明,只說:“那句你讀得真穩。”
孩子不需要被說“你該努力”,他需要被看見“你已經做到了一點點”。只要他愿意再試一次,就有希望。
復習不是沖刺,是把日常的碎片,一塊一塊撿起來,拼成一張完整的圖。家長不一定要懂語文教學,但可以做到:不催、不罵、不比,只問一句:“今天,你發現什么新意思了嗎?”
搜索教員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賀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應用化學
- 胡教員 北京交通大學 建筑學
- 胡教員 北京林業大學 工商管理
- 劉教員 北京工業大學耿丹學院 應用心理學
- 楊教員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吳教員 新鄉職業技術學院 嬰托
- 田老師 尚無職稱等級 嬰托
- 劉教員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保險學(大數據雙學位)
- 鐘教員 昆明理工大學 學科英語
- 霍教員 北京大學 化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