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課堂如何教得更扎實?一線教師的五條實戰經驗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10-13】
第一,別急著講新題,先問“為什么成立”。
一節《含字母系數的方程ax=b》的課讓我重新思考了“講解”的意義。老師沒有直接給分類討論的步驟,而是讓學生自己代入a=0、a≠0,觀察解的變化。學生發現當a=0、b≠0時無解,a=0、b=0時有無窮解,a≠0時唯一解。三個情況不是老師講的,是學生算出來的。
我們常怕學生慢,怕進度趕不上。但慢一點,讓學生自己撞墻,比直接給答案有用十倍。
課堂不是展示你懂多少,是讓學生學會怎么想。
第二,一道題,三種解法,必須讓學生自己找出來。
阮曉黎老師講方程與不等式,一道題用了判別式、韋達定理、圖像交點、構造函數、換元法五種方法。但不是老師展示,而是分組討論,每組挑一種方法寫在黑板上,全班點評。
學生寫錯了沒關系,錯的那一種反而成了討論的起點。
一題多解不是為了炫技,是為了打破“標準答案思維”。當學生知道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入口,他才不怕新題。
第三,習題課的核心是“歸納”,不是“刷題”。
李惟峰老師說:“學生不是不會做題,是記不住方法。”
他讓學生每做完三道題,就寫一句“這類題的共同點”。
比如:
- “含絕對值的方程,先分段,再求交集”
- “參數在分母,先考慮分母為零的情況”
不是抄筆記,是用自己的話總結。
一個月后,學生作業本上全是這種“解題口訣”,比老師講十遍都記得住。
第四,別把課標當條文,當工具。
王紅權老師說:“了解”是知道概念,“理解”是能舉例子,“運用”是能解決陌生題。”
很多老師教“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別式”,學生會背Δ=b-4ac,但遇到“已知方程有兩個正根,求參數范圍”就懵。
為什么?因為沒從“理解”走到“運用”。
改進方法:
1. 先讓學生畫y=ax+bx+c的草圖,標出Δ>0、Δ=0、Δ<0時圖像與x軸的關系;
2. 再問:如果兩個根都大于1,圖像該是什么樣?
3. 最后才引入不等式組:x+x>2,xx>1,Δ>0。
課標不是用來念的,是用來拆解的。
第五,教數學,也要教“不怕錯”。
徐惠珍老師介紹的生涯輔導,有一條讓我觸動:讓學生寫“我最怕的一道題”。
不是為了改錯,是為了暴露恐懼。
很多學生不是不會,是怕寫錯被嘲笑。
我在班里試了:每周一收一張“錯題心聲”,匿名。
有學生寫:“我怕算錯,所以干脆不寫。”
有學生寫:“老師一講我就懂,自己做就懵。”
我回了他們一句話:“你不是笨,是還沒找到自己的節奏。”
沒有批評,沒有說教,只有一句承認。
三個月后,主動問問題的學生多了三倍。
這些方法,不靠 fancy 的課件,不靠昂貴的教具,只靠教師的耐心和設計。
我們總說“核心素養”,但素養不是喊出來的,是每天在課堂里,一次提問、一次等待、一次鼓勵積累出來的。
不要迷信“好學校”的教學模式。
杭外的學生基礎好,課堂可以快、可以深。
但我們面對的是普通班,是基礎參差的學生。
真正的教學智慧,不是復制別人,是把別人的經驗,變成適合你班孩子的節奏。
我帶的班,現在每周有“方法總結課”。
不講新課,只讓學生上臺講:“這周我最懂的一類題是什么?怎么想到的?”
有人講配方法,有人講代入消元,有人講畫圖輔助。
我不評價對錯,只問:“你覺得下次遇到類似題,你會怎么做?”
學生開始學會反思,而不是等待標準答案。
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是點燃一根火柴。
你不需要知道所有答案,你只需要讓學生敢問、敢試、敢錯。
一周培訓結束了,我帶走的不是筆記,是五個動作:
1. 讓學生自己算出規律,而不是聽你講;
2. 一道題,至少三種解法,讓他們自己找;
3. 每三題,寫一句自己的總結;
4. 把課標拆成可操作的問題鏈;
5. 給學生一個安全的空間,去說“我怕”。
這些,你今天就能用。
不需要等待更好的資源,不需要羨慕別人的學生。
你手里的課本,你班里的孩子,就是最好的起點。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李教員 浙江理工大學 紡織工程
- 張教員 清華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王教員 中央民族大學 法學
- 韓教員 中央財經大學 工管法學雙學位
- 黎教員 北京語言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
- 許教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控制科學與工程
- 范教員 北京建筑工程學院 土木工程
- 段教員 天津理工大學 通信工程
- 鄧教員 北京語言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類
- 余教員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工業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