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詩詞五首》學習要點篇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09-02】
詩詞五首各具特色,其中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杜甫的歸心似箭,韋應物追求恬淡幽靜的意境,趙師秀等客之久的單調寂寞,李清照的對美好事物的憧憬,辛棄疾的報國之志等無不感染著我們每一位讀者。請仔細閱讀,領略詩詞所特有的意韻——
1.反復朗讀,理解詩意、詞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代詩詞的形式和遣詞造句的特點。
3.融入詩情畫意之中,探究詩詞的情趣和意趣。
走近作者
一、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唐代著名詩人。其代表作顯示了唐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別”。
韋應物(約737—約791),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青年時以三衛郎事唐玄宗,后做過滁州、江州、蘇州刺史,故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有《韋蘇州集》。
趙師秀(1170—1219),南宋詩人。字紫芝,號靈秀,永嘉(今浙江溫州)人。紹熙進士,曾任筠州推官。詩學唐代賈島、姚合一派,反對江西派的艱澀生硬。和徐照、徐璣、翁卷并稱“永嘉四靈”。
李清照(1084—1151),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她是我國文學史上杰出的女作家,散文和詩歌都有成就。她的詞分為兩個時期,前期多寫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現存的后人輯本有《漱玉詞》,今人輯本有《李清照集校注》。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他的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了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山河的作品。其作品藝術風格多樣,收集在《稼軒長短句》中。
二、作品信息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選自《杜工部集》。寶應元年(762)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鄭州)、汴(開封)等州,叛軍首領相繼投降。此時,逃亡到梓州(今四川三臺)過著漂泊生活的杜甫聽到這個消息,欣喜若狂,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名作。
《滁州西澗》選自《韋蘇州集》,是韋應物任滁州刺史時所作。
《約客》選自《清苑齋集》。約客,是希望客人如約而至,然而此詩寫的卻是客人沒有按時來,甚至沒有來。
《如夢令》選自《漱玉詞》。如夢令是詞牌名。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選自《稼軒長短句》,菩薩蠻是詞牌名。此詞寫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春。當時,作者任江西提點刑獄公事,住在贛州。造口,在江西萬安西南,和郁孤臺有相當遠的一段路。詩人把這首詞書在造口的石壁上,是赴任所書,還是后來游經此處所書,不得而知。
據載,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入侵江西,隆山勿 太后(高宗的嬸母)從洪州(今南昌市)沿贛江南奔,先乘船至造口,再由陸路逃到贛州。當時金兵追太后至造口,老百姓被屠殺劫掠,情形極慘。四十多年后,作者來到這充滿血淚的地方寫下了這首詩。
融入文本
一、整體解讀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滁州西澗
約 客
如夢令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此詩可分為兩層:前四句寫聞收復之喜,后四句寫急欲還鄉之情。
本詩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詩人得知安史之亂終于結束時喜極而泣的心情,刻畫出作者急欲歸鄉,興奮欲狂的形象。可見詩人的赤誠的愛國之心。
本詩描寫了滁州西澗幽寂的風景,給人一種恬淡幽靜的意境。
本詩通過寫景,烘托出單調、寂寞的氛圍。
本詞以白描開頭,結句著色濃艷,表現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及其雅致的性格。
上闋由懷古到嘆今,四句話寫盡了近五十年來的慘痛的歷史和自己的無限悲憤,完全借山水來表達。
下闋緊承上闋,表達了軍民收復失地的決心。
二、問題研討
1.“即從巴峽穿巫峽,使下襄陽向洛陽”描述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這一聯包含了四個地名,即巴峽與巫峽、襄陽與洛陽,這四個地方之間有漫長的距離,而作者卻用“即從”、“穿”、“便下”、“向”貫穿起來,體現了詩人忽聞勝利后的驚喜之情。
2.反復誦讀《滁州西澗》,仔細體味該詩獨有的意境,并體會其高妙之處。
本詩作者通過平常、平靜之事,不動聲色地寫出了自己對恬淡幽靜意境的追求和向往。
3.反復誦讀《約客》,體會該詩反映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反映了詩人“約客”不至時的無奈和凄苦。
4.利用課余時間,多讀一些李清照的詞,并用你那漂亮有力的字把它們抄錄下來,然后,分析鑒賞一下李清照的詞的特點。
善用白描手法,語言清麗。論詞強調音律,崇尚典雅、情致,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詞慷慨,與其平常詞風不同。
5.仔細誦讀《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下闋,理解其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作者用“東流去”的贛江水喻軍民抗敵收復失地之心,這也是詩人的心志。“愁”是愁國破家亡,是憂國憂民。下闋內容表達了作者哀嘆祖國山河破碎,人民受難,憤慨南宋統治者不抵抗侵略和自己報國志愿不能實現的真摯感情。
6.歸納這五首詩詞的作者、生活的朝代、詩歌的體裁、出處、主題和寫作特點。
題 目 作 者 朝代 體裁 出 處 主 題 寫作
特點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唐 七律 《杜工部集》 收復失地,
無比欣喜 爽朗、
明快
滁州西澗 韋應物 唐 七絕 《韋蘇州集》 恬靜幽邃,
淡淡感傷 烘托、
襯托
約 客 趙師秀 南宋 七絕 《清苑齋集》 約客不至,
集慮不安 字簡、
意深
如夢令 李清照 南宋 詞 《漱玉詞》 雨后花殘,
多愁傷感 婉約、
細膩
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 南宋 詞 《稼軒長短句》 北方淪陷,
極度哀愁 豪放、
慷慨
三、名句鑒賞
1.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這兩句詩描寫在戰亂中流離失所的人們,聽到政府軍隊打仗勝利,收復失地時的歡欣喜悅,意象極為明快、可愛。
2.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從“春潮”、“野渡”句中,我們可以領略到作者好像在急劇變化的潮水中尋求一種自由和安靜。作者不動聲色地把自己的心跡融于寫景之申,給人一種妙不可言之感。
3.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一個“敲”字,把主人約客久等不至的心境(急、氣、失落、無奈等)刻畫得極為生動,使本句成為揭示內心世界的佳句。
4.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作者描寫春日深閨的情趣,但從文字里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寂寞,情思幽渺,感懷無限之情。
5.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這兩句詞,現今引用來比喻任何惡勢力都不能改變社會發展的規律,同時也說明了正義之心是不可擋的。
四、靚點點擊
1.《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語言自然流暢,沒有絲毫的修飾和矯情,出自胸臆,奔涌直瀉。《杜少陵集詳注》中引王嗣 的話說:“此詩句句有喜悅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裝點,愈樸愈真,他人決不能道。”后代詩論家都極為推崇此詩,贊其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詩也”。
2.《如夢令》運用借代手法,以色(綠、紅)代物(葉、花),又用俗詞(肥瘦)形容,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體驗活動
1.請閱讀辛棄疾報國有心、請纓無路、無限悲憤的《破陣子》,然后聯系《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研討一下辛棄疾詞的特點。
2.利用課余時間收集李清照早年和她四十四歲以后的詞,比較她前后兩個階段詞的特點,從而了解其思想及性格特點。
破陣子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練習全解
一、反復誦讀課文,簡要回答下列問題。
1.比較《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和《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說說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當時怎樣不同的心情,結合具體詩句加以說明。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表達的是杜甫在四川聽到平叛官軍打了大勝仗收復了薊北的喜悅心情,這從“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句可看出,高興得縱情飲酒放聲歌唱,想象著在春天和家人一起回故鄉。
而《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則是辛棄疾在江西造口撫今追昔,想象著金人當年的殘酷,表達了自己忠于南來堅決抗金的決心,這從“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和“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等句可以看出。
2.想象《滁州西澗》描繪的畫面,并說說所配插圖和你的想象是否一致。
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詩,寫的是安徽滁州西澗很平常的景色:隱蔽沉靜的野草生長在澗水邊,岸上茂密的樹林里有黃鶴啼鳴。傍晚帶雨的春潮流水更急,無人問津的野渡小舟自然擺橫。這給我們創設了一種恬淡幽靜的意境。詩的寄寓是作者對那些無聲息者抱有一絲同情,這從“獨憐”句可以看出;
作者還似乎要在急劇變化的潮流中去尋求一點自由和安靜,這從“春潮”、“野渡”句可以看出。看似平常、平靜的寫景,卻不動聲色地蘊藉著自己的心跡。
3.《約客》和《如夢令》反映了詩人怎樣不同的心境?
《約客》反映了詩人“約客”不至時的無奈和凄苦;《如夢令》反映了詩人在少女時代對美好事物的關切,以及對閨中生活的懷念。
二、解釋下列詩句中的粗體字詞。
1.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歌:歌唱。青春:春天。
2.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憐:愛。
3.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綠肥紅瘦:枝葉繁茂,花兒凋零。
4.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可憐:可惜。
三、背誦課文。
本課編選了唐宋五位作者的作品,展示了不同的風格,同學們可以在背誦中多角度地領略唐宋詩詞的精粹,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
自主實踐
一、語言實踐
1.填空。
(1)白日放歌須縱酒, 。 (2)春潮帶雨晚來急, 。
(3)黃梅時節家家雨, 。 (4)有約不來過夜半, 。
(5)知否?知否? 。 (6) ,畢竟東流去。
2.解釋下列詩句中粗體字詞。
(1)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2)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3)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4)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3.想象一下《滁州西澗》描繪的畫面,并說說本詩所配的插圖和你的想象是否一致。
4.《約客》和《如夢令》反映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二、閱讀實踐
(一)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5.此詩選自 ,作者是 代的 。
6.解釋粗體字詞的含義。
(1)涕淚 (2)卻看
(3)漫卷
7.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二)永遇樂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招,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8.反復誦讀,說說本詞上、下闋各寫了什么內容。
9.理解“染柳煙濃,吹梅笛怨”這一詩句的寫作特色。
參考答案
1.(1)青春作伴好還鄉(2)野渡無人舟自橫(3)青草池塘處處蛙(4)閑散棋子落燈花(5)應是綠肥紅瘦(6)青山遮不住
2.(1)歌:歌唱。青春:春天。(2)憐:愛。(3)綠肥紅瘦:枝葉繁茂,花兒凋零。(4)可憐:可惜。
3.略。
4.《約客》反映了詩人“約客”不至時的無奈和凄苦;《如夢令》反映了少女對美好事物的關切,以及作者對閨中生活的懷念。
5.《杜工部集》 唐 杜甫
6.(1)眼淚。(2)還、再。(3)隨便。
7.表達了作者在四川聽到平叛官軍打了勝仗收復了薊北的喜悅心情,這從“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句可以看出:高興得縱情飲酒放聲歌唱,想象著在春天和家人一起回故鄉。
8.上闋寫元宵佳節寓居異鄉的悲涼心情,著重對比客觀現實的歡快和她主觀心情的凄涼;下闋著重寫作者南渡前在汴梁過元宵佳節的歡樂心情,同當前的凄涼景象作對比。
9.點出時令是初春。上句從視覺著眼,寫早春時節初生細柳被淡煙籠罩,下句從聽覺落筆,通過笛聲傳來的哀怨曲調,聯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亂”的初春景色。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陸教員 北京交通大學 機械電子工程
- 王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 田教員 華北電力大學(北京) 能源與動力工程
- 梁教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自動化/計算機科學技術
- 蔣教員 安徽大學 應用統計學
- 蔣教員 安徽大學 法學
- 王教員 天津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漢語言文學;文學理論
- 任教員 北京科技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
- 劉教員 河北外國語學院 播音主持
- 李教員 北京語言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