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四知識點總結篇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08-29】
字詞
禮shàng尚往來自xǔ詡kē磕頭
殘gēng羹冷zhì炙冠miǎn冕堂皇
módēng摩登lìnsè吝嗇腦suǐ髓pì譬如càn孱頭bó勃然大怒bié蹩進
xiànmù羨慕存gāo膏xuánxū玄虛國cuì粹
dàn誕生一chà剎那tàng燙人sīsuì撕碎孤立無yuán援依lài賴幼zhì稚
休qī戚相關jié節外生zhī枝歸根結dì蒂jiàn鑒于zhì秩序lǚ履行gū辜負
罪niè孽chéng懲罰huáng惶恐不安
duōduō咄咄逼人fù賦予消mó磨光yīn陰風hé和日麗稱sòng頌chuímú垂暮之年
厚cì賜枯zào燥zào躁動wǎn惋惜
shāozòngjíshì稍縱即逝彌mí補
fēngyíng豐盈飽滿chùsheng畜牲wěi葦草náng囊括智huì慧jīng莖葉
guīju規矩推yǎn衍老liàn練
清xī晰一tān攤子
《拿來主義》
禮尚往來:禮:禮節;尚:注重。指禮節上應該有來有往。現也指以同樣的態度或做法回答對方。
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莊嚴體面,實際上并非如此。含貶義。
殘羹冷炙:指吃剩的飯菜。也比喻別人施舍的東西。
孱頭:懦弱無能的人
勃然大怒:勃然:突然。突然變臉大發脾氣。
《短文三篇》
風和日麗:和風習習,陽光燦爛。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氣。
囊括:全包羅在里面。
推衍:推論衍義。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孤立無援:孤立:沒有得到同情和援助。指單獨行事,得不到外力援助。
休戚相關:“休”,喜悅。“戚”,悲哀。憂喜、福禍彼此相關聯。形容關系密切,利害相關。
節外生枝:本不應該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問題之外又岔出了新問題。多指故意設置障礙,使問題不能順利解決。
不足為奇:足:值得。不值得奇怪。指某種事物或現象很平常,沒有什么奇怪的。
淵源:比喻事物的本原。
二、文學常識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小說集《吶喊》(第一部)、《彷徨》、《故事新編》,雜文集《墳》《而已集》《二心集》《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等。《拿來主義》選自《且介亭雜文》。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選自《愛的藝術》,作者是美國哲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弗洛姆。
《熱愛生命》作者是蒙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思想家、散文家。著有《隨筆集》。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作者是法國物理學家、數學家、思想家帕斯卡爾,著有《思想錄》。
《信條》作者是美國作家富爾格姆,選自《我需要知道的一切》。
《廉頗藺相如列傳》知識點歸納
文學常識
《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學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與后來的《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共3000多年的歷史。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
《史記》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一、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與”,給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質”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問語氣。)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雙手托著。)
5、拜送書于庭。(“庭”通“廷”,朝廷,國君聽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圖。(“案”通“按”,審查、察看。)
7、設九賓禮于廷。(“賓”通“儐”,古代指接引賓客的人,也指贊禮的人。)
8、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繆”通“穆”。)
9、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孰”通“熟”,仔細。)
10.為一擊缶。(“缶”通“缻”,盛酒漿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為唱歌時的節拍。)
二、一詞多義:
1、于①君幸于趙王(介詞,被) ②故燕王欲結于君(連詞,同)
2、見①徒見欺(介詞,被,受) ②大王見臣列觀(動詞,接見)
3、舍①舍相如廣成傳舍(名作動,安置住宿)②舍相如廣成傳舍(傳舍:招待賓客的館舍)
4、負
①秦貪,負其強(依仗,憑借) ②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辜負,對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違背)④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使……承擔)
⑤廉頗聞之,肉袒負荊(背著)
5、使
①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從者衣褐(讓)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6、引
①引趙使者藺相如(引見,延請)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車避匿(牽,拉;這里引申為調轉)④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拉引)
7、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白白地)②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只,只不過)
8、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于趙王(被...寵幸) ③則幸得脫矣(僥幸)
9、以
①以勇氣聞于諸侯(憑) ②愿以十五城請易璧(用,拿)③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來,連詞)
④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用來)⑤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為)
⑥傳以示美人及左右(連詞,譯為“把”,后省略“之”)
10、顧
①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回頭) ②顧吾念之(只是) ③顧野有麥場(《狼》)(四周看)
④念父母,顧妻子(《報任安書》)(顧惜,憐惜) ⑤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反而)
11、必①其勢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無人(如果)
12、因
①相如因持璧卻立(于是,就) ②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通過)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13、乃
①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竟然)②乃前曰(于是,就)③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三、古今異義:
1、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親戚:古義指父母兄弟。今義指與自己有血緣或婚姻關系的人)
2、請指示王(指示:古義指給……看。今義指上對下指導、命令)
3、于是相如前進缶(前進:古義指上前進獻。今義指向前發展進步)
4、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宣言:古義指揚言,到處說。今義指國家、政黨、團體或領導人對重大問題公開表態以進行宣傳號召的文告)5、布衣之交(布衣:古義指平民。今義指麻布衣服)
6、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約束:古義為名詞,約定、契約。今義指限制使不越出范圍。)7、傳以示美人(美人:姬妾。今義:美女) 8、明年復攻趙(明年:古義指第二年。今義指(將來的)明年)9、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往:古義從這里到那里。
今義指以前)10、竊計欲亡走燕(竊:古義私下里。今義指偷東西走:古義指逃走。今義指走路)11、不如因而厚遇之(厚遇:古義好好招待。今義優厚的待遇)
12、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得罪:古義:得到懲處。今義:冒犯)
四、詞類活用
a.名詞作動詞:
①舍相如廣成傳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殺) ③乃使從者衣褐(衣,穿)
④懷其璧(懷,懷揣著)⑤藺相如前曰(前,走上前)⑥臣乃敢上璧(上,獻上)
⑦于是相如前進缻(前:走上前) ⑧趙王鼓瑟(鼓:彈奏)
b.名詞作狀語:
①而相如庭斥之(庭:通“廷”,在朝堂上) ②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間,表示"至"的方式,從小路)③奉璧西入秦(西,方位名詞狀語,向西)④乃前曰(前,方位名詞做狀語,向前) ⑤怒發上沖冠(上:向上) ⑥卒廷見相如(廷:在朝堂上)
c.使動用法:
①完璧歸趙(完,使……完整)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③寧許以負秦曲(負,使……承擔)④畢禮而歸之(畢,使……完畢;歸,使……回去)⑤以絕秦望(絕,使……斷絕)⑥歸璧與趙(歸:使……歸) ⑦以勇氣聞于諸侯(聞:使……聽聞)
d.意動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為羞恥)②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為先;后,以……為后)③吾羞,不忍為之下(羞:以……為羞恥)
e.形容詞作動詞:
①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敬,尊重)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寬,寬容)
③大王必欲急臣(急,逼迫,使……急)
f.形容詞作名詞:
①而絕秦趙之歡(歡,友好關系)②寧許以負秦曲(曲,理虧之責)
g.動詞作名詞:
①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約束,盟約) ②為刎頸之交(交:動作名,朋友)
五、特殊句式:
a.判斷句:(常見句型:……者……也,……也)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翻譯:廉頗,是趙國的良將。)②和氏璧,天下共傳寶也
③藺相如者,趙人也④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⑤和氏璧,天下共傳寶也
⑥何者?嚴大國之以修敬也⑦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幕君之高義也
⑧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⑨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被動句:
①而君幸于趙王(“于”字表被動)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見”字表被動)
③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見……于”表被動) ④使不辱于諸侯(“于”字表被動)
c.倒裝句:
①賓語前置:1、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2、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
②定語后置: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求可使報秦者人)
③狀語后置:
1、拜送書于庭(于庭拜送書)2、以勇氣聞于諸侯(以勇氣于諸侯聞)
3、故燕王欲結于君(故燕王欲于君結)4、臣頭今與壁俱碎于柱矣(臣頭今與壁于柱俱碎矣)
5、設九賓于廷(于廷設九賓) 6、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于)境上(臣嘗從大王與燕王于境上會)
7、會于西河外澠池(于西河外澠池會)8、君幸于趙王。(君于趙王幸)
9、得罪于大王(于大王得罪)
d.省略句
1、傳(之)以(之)示美人及左右。2、今君乃亡(于)趙走(于)燕。
3、秦王會(于)澠池。4、因厚遇之,使(之)歸趙
5、既歸,趙王以(之)為賢大夫6寧許(之)以負秦曲。
六、出自本文的成語:
價值連城完璧歸趙: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澠池之會:形容一次危險的赴會。怒發沖冠(guān):形容極端憤怒。負荊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刎頸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白璧微瑕:比喻很好的人或物有些小缺點,美中不足。
《蘇武傳》知識點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后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
《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一、通假字:
1.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畔:通“叛”,背叛。
2.與旃毛并咽之旃:通“氈”,毛織品。
3.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無”,沒有。
5.信義安所見乎見:通“現”,顯現。
6.法令亡常亡:通“無”,沒有。
7.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亡:通“無”,沒有。
8.武父子亡功德亡:通“無”,沒有。
9.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沾:通“沾”,沾濕衿:通“襟”,衣襟。決:通“訣”,訣別。
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經。
11.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輕輕敲打
12.畢今日之驩驩:通“歡”。
13.女為人臣子,不顧恩義女:通“汝”,你14.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縣:通“懸”,懸掛
二、古今異義:
1.漢亦留之以相當。(相當:古義:抵押。今義:差不多。)
2.皆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義:提拔。今義:業績。)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義:老人,長輩。今義:岳父。)
4.幸蒙其賞賜。(賞賜:古義:照顧。今義:獎賞物品。)
5.欲因此時降武。(因此:古義:趁這時。今義:因為這個。)
6.獨有女弟二人。(女弟:古義:妹妹。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
7.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義:年紀。今義:春秋戰國時期或指季節。)
8.武等實在。(實在: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
9.稍遷至刂芯羌唷(稍: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10.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遺:古義:送給。今義:丟失、落下。)
11.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會:古義:適逢。今義:聚會、集合。)
12.此必及我。(及:古義:牽連。今義:常作連詞“和”用)
13.會論虞常。(論:古義:判罪。今義:常作議論)
14.以貨物與常。(貨物:古義:財物。今義:指供出售的物品)
15.臥起操持。(操持:古義:為操和持,兩個詞,“拿著“的意思。今義:料理,辦理/籌劃)
16.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假:古義:臨時充任。今義:虛假)
17.來時太夫人已不幸。(不幸:古義:對去世的委婉說法。今義:指災禍)
18.明年,陵降,不敢求武。(明年:古義:第二年。今義:后一年。)
三、詞類活用:
①意動用法:
單于壯其節(壯:以……為壯。)誠甘樂之(樂:以……為樂。)
②使動用法:
(1)欲因此時降武(降: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肥沃。)
(3)反欲斗兩主(斗:使……爭斗。) (4)單于愈益欲降之(降: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投降。)
(7)盡歸漢使路充國等(歸:使……歸。) (8)屈節辱命屈:(使……屈身辱:使……受辱。)
(9)別其官署常惠等(別:使……分開。)
③名詞活用:
(1)天雨雪(雨:名詞做動詞,下雨。)
(2)羝乳乃得歸(乳:名詞做動詞,生子。)
(3)杖漢節牧羊(杖:名詞做動詞,拄著。)
(4)武能網紡繳,檠弓弩(網、檠:名詞做動詞,結網、用檠矯正弓弩。)
(5)惠等哭,輿歸營(輿:名詞做動詞,用車子。)
(6)陵與衛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詞做狀語,向上。)
(7)絕不飲食(飲食:名詞做動詞,給他吃的、喝的。)
四、一詞多義:
①使:
(1)數通使相窺觀(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漢者(第一個“使”:出使。)
(3)單于使使曉武(第一個“使”:派,第二個“使”:使者。)
②引
(1)虞常果引張勝(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引:拔。)
③發
(1)方欲發使送武等(發:打發。)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發:發動。)
(3)恐前語發(發:被揭發。)
④乃
(1)見犯乃死,重負國(乃:副詞,才) (2)恐漢襲之,乃曰(乃:副詞,于是、就)
五、特殊句式:
①倒裝句:
(1)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送留在漢者匈奴使”。)
(2)為降虜于蠻夷。(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于蠻夷為降虜”。)
(3)何以汝為見。(賓語前置句和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見汝為” )
(4)子卿尚復誰為乎。(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子卿尚復為誰乎”。)
(5)何以復加。(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復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
②判斷句:
(1)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漢所望也。
(3)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動句:
(1)見犯乃死,重負國
(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3)皆為陛下所成就
(4)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5)武留匈奴凡十九歲
《張衡傳》知識點
《后漢書》作者范曄,他是很有才華的史學家。《后漢書》簡明而周詳,敘述中間雜以議論,頗富文采。他自己曾說:“筆勢縱放,實天下之奇作。”而《張衡傳》的傳主張衡是東漢時期一位杰出的科學家、文學家、政治家,還是當時有名的畫家,郭沫若曾評價他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一、古今異義詞:
1.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交接:古:結交。今:①連接②移交和接替)
2.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孝廉:古:被舉薦的人稱為“孝廉”。今:孝,指孝悌者;廉,清廉之士。分別為統治階級選拔人才的科目,始于漢代,在東漢尤為求仕者必由之途后往往合為一科。亦指被推選的士人。)
3.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不行:古:不去(應薦)。今:不可以)
4.公車特征拜郎中(特征:古:特地征召。今:事物、事情的特點、標志)
5.尋其方面(方面:古:方向。今:相處或并列的幾點之一)
6.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國王:古:封建社會貴族的最高封爵。今:古代某些國家的統治者;現代某些君主制國家的元首。)
7.衡下車,治威嚴。(下車:古:官吏初到任。今:從車上走下來)
8.常從容淡靜(從容:古義:言語舉止適度得體。今義:不慌不忙,沉著鎮定。)
9.連辟公府不就(辟:古義:征召。今義:復辟。)
10.其牙機巧制(牙:古義:發動機件的樞紐。今義:牙齒。)
11.覆蓋周密無際(周密:古義:四周嚴密。今義:周到細致。)
12.振聲激揚(激揚古義:激越、傳揚。此指清脆響亮。今義:激動昂揚或激勵使振作起來。)
13.中有都柱(都:古義:大,音dū。又如:軍驚而壞都舍。今義:都市;或用作表范圍的副詞(音dōu) )
二、通假字:
1.員徑八尺(“員”通“圓” )
2.傍行八道(“傍”通“旁” )
3.形似酒尊:“尊”通“樽”,杯,酒杯。
三、詞類活用
大將軍鄧騭奇其才(奇: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奇特)
時天下承平日久(時:名詞作狀語,當時)
衡少善屬文(善:形容詞作動詞,擅長,善于)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善:形容詞作動詞,擅長,善于)
妙盡璇機之正(盡: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研究透了;正:形容詞作名詞,正確的道理)
皆共目之(目,名詞作動詞,使眼色)
又多豪右,共為不軌。(多,形容詞作動詞,有很多。)
四、一詞多義
1、觀:
①觀太學(觀摩學習)
②大王見臣列觀(宮廷中高大華麗的樓臺)
③此岳陽樓之大觀也(景像)
④玄都觀里桃千樹(道士廟)
⑤啟窗而觀(看)
2、因:
①因入京師,觀太學(于是)
②蒙故業,因遺策(沿襲)
③因其勢而利導之(順著)
④因賓客至藺相如門前謝罪(通過、經由)
⑤衡乃擬班固《兩都》《二京賦》,因以諷諫(憑借)
⑥因擊沛公于坐,殺之。(趁機)
3、乃:
①精思傅會,十年乃成。(才)
②遂乃研核陰陽(就)
③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竟、卻)
④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于是,就)
⑤爾其勿忘乃父之志。(你的)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⑦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是)
⑧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于是,就)
4、制:
①其牙機巧制(制作,構造)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控制)
②吳起……趙奢之倫制其兵(統率,指揮)
④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規模)
5、屬zhǔ:
①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于魏(連接)
②衡少善屬文(連綴)
③屬予作文以記之(囑咐)
④舉酒屬客(勸人喝酒)
shǔ:
⑤名屬教坊第一部(屬于)
⑥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掌管)
⑦吾屬今為之虜矣(輩)
⑧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6、善: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的)
②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善行)
③安帝雅聞衡善術學。(擅長)
④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交好)
⑤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
⑥善刀而藏之。(通“繕”,擦拭)
五、文言句式:
(1)判斷句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張衡,字平子,南陽郡西鄂縣人)
(2)被動句
連辟公府不就(多次被公府征召)
(3)賓語前置句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自從有書典記錄以來,不曾有過(這種儀器)〕
(4)介詞結構后置句
①果地震隴西(果然在隴西發生地震)
②諷議左右(在皇帝的左右對政事提出意見)
(5)省略句
①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省略主語“張衡”)
②諷議左右(省略介詞“于”)
③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省略主語“張衡”)
(6)狀語后置
①游于三輔(于三輔游)
②諷議左右((于)左右諷議)
③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飾)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陳教員 北京大學 城市與環境
- 喬教員 北京交通大學 電子信息
- 周教員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旅游管理專業(英語是第二學位)
- 馬教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能源經濟
- 楊教員 華南理工大學 生物科學類
- 陸教員 北京交通大學 機械電子工程
- 王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 田教員 華北電力大學(北京) 能源與動力工程
- 梁教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自動化/計算機科學技術
- 蔣教員 安徽大學 應用統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