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视屏在线播放,桃色视频黄在线观看,国产在线观看99,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免费,国产在线视频在线观看完整版,日韩国产片免费观看,亚洲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九色,亚洲AV日韩AV综合影院,色伦97中文字幕

易教網-北京家教
當前城市:北京 [切換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請家教熱線: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網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載
易教播報

歡迎您光臨易教網,感謝大家一直以來對易教網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關注!我們將竭誠為您提供更優質便捷的服務,打造北京地區請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專業平臺,敬請致電:010-64436939

當前位置:家教網首頁 > 家庭教育 > 盤點地理必修一、二、三復習重點

盤點地理必修一、二、三復習重點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06-27
盤點地理必修一、二、三復習重點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

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巖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巖石分三大類:①巖漿巖(巖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②沉積巖(巖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下形成)③變質巖(變質作用)。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三大類巖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巖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洼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云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并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云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于降水量大于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準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

△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于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巖石圈,促進巖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于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干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于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第四章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于平原上。

平原地區的區位優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且有利于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筑投資。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展。例如: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生產不有利方面:中緯度半濕潤半干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

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資源的定義: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并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

△柴草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20世紀代以后,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臺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必修2     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再生產模式):高低高(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三低(發達國家)、“高低高”向“三低”過渡(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凈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經濟(落后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三、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1、人口環境承載力:一定時期,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載力。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四、地域文化與人口

第二章   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分區——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發生集聚

(1)商業區: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交通便利,通信發達,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強。

★中心商務區(CBD):建筑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捷——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鐵路、公路經過。

(3)住宅區:是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一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業區和商業區。城市建設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跡。

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規模與地域結構、服務范圍

★小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小。

★大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

二、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  地形——平原地區城市密度大

2、  氣候——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城市密度大

3、  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運輸功能決定城市區位。

(二)社會經濟方面

1、農業基礎

2、交通條件:沿海、沿江、沿鐵路線、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軸線。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匯合處。

★交通線的變化,會給城市發展帶來影響。(如揚州:運河通航時—興,運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軍事防衛、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進城市的形成和壯大。

三、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標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城市化特點:①大城市發展速度超過小城市;②大城市數目不斷增多;③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發展快。——大城市化趨勢

3、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以及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4、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趨勢明顯。

②     我國城市化落后于工業化。

③     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脹,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聚于少數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 熱島效應、 雨島效應 、城郊熱力環流 、大氣污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下滲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范圍和深度增大。

對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易形成洪峰。

對水質——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一;破壞生物棲息地,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2、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生態城市”

①     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分散城市職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擴寬主干道,建環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鐵、輕軌交通。

③     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五、地域文化與城市發展

第三章 人類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著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藥)

★培育良種(高產、耐旱、耐寒、耐儲存等品種):有利于擴大種植面積。

★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施用化肥、農藥等: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1、商品谷物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廣闊,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技術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家庭農場為主

2、水稻種植業:

分布

分布

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

典型地域

亞洲

區位條件

氣候

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

地形

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利于耕作

勞動力

(屬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利于精耕細作

歷史

種植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主要特點

特點

形成原因

小農經營

以家庭為單位,人均耕地少

單產高,商品率低

精耕細作,但農村人多,自給為主

機械化水平低

經濟水平低,體力勞動為主

水利工程量大

季風氣候,水旱災害頻繁發生

科技水平低

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3、混合農業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農業。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與林業的混合農業。

(2)分布:歐洲、北美、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等。

(3)特點(墨累—達令盆地的“小麥——牧羊帶”為例)

① 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互惠互利:種植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畜牧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

★休耕和輪作、(有利于恢復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種植、牧場。

② 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小麥農忙(播種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閑時。

③ 靈活的生產選擇:根據市場確定是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牧羊。

4、其他農業地域類型

地域類型

分布地區

形成原因

主要特點

遷移農業

某些原始部落地區

生產力水平低,“刀耕火種”

影響生物多樣化;氣候惡化

乳畜業

發達國家,我國大城市周圍等

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經濟發達,人口集中,對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機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響大;

集約化程度高等。

三、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生物的影響:①開墾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種;③過渡放牧導致草場破壞,出現荒漠化;④施用農藥會使農產品遭到污染,導致農產品質量下降。

2、對土壤的影響:①大水漫灌導致土壤鹽漬化;②長期施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變酸變硬。

3、對氣候的影響:砍伐森林與植樹造林、修建水庫與引水灌溉都改變了下墊面性質,改變了大氣的熱源和水源條件。

4、對水文特征的影響:①修建水庫和引水灌溉:改變了河流徑流的流量過程;

②開墾梯田、砍伐森林、植樹造林:影響河流含沙量。

四、工業區位因素

1、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礦產、土地、水源、氣候等。

(2)經濟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屬冶煉、重化工基地)、市場——節省運費。

(3)勞力和技術: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工業,工資在產品成本中的比例較高(勞動密集型工業),工廠要布局在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方。技術密集型工業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方。

(4)工農業基礎和協作條件:包括生產協作和社會協作

(5)環境:工業布局要注意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①風向 ②水源 ③離城市距離

2、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1)原料地對工廠的影響逐漸減弱,市場對工廠區位的影響在逐漸加強。原因:工業所用的原料范圍越來越廣,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

(2)交通運輸:沿海沿江的港口、鐵路樞紐、高速公路沿線地區,對工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交通運輸已相當完善,交通運輸不再成為他們考慮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網絡的通達性作為工業區位因素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

(4)勞動力素質的影響逐漸增強。

3、工業區位指向類型

工業類型

工業特點

區位選擇原則

主要工業部門(舉例)

原料指向型

原料不便長距離運輸或運輸原料成本高

接近原料產地

采掘工業、制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等

動力指向型

需消耗大量能源

接近能源基地

有色金屬冶煉廠

市場指向型

產品不便遠距離運輸或運輸產品成本高

接近產品的消費市場

瓶裝飲料業、家具制造業、印刷、石油加工業等

勞動力指向型

需投入大量勞動力

接近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地區

普通的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制鞋工業等

技術指向型

技術要求高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

集成電路、精密儀器等

五、工業地域的形成

1、工業集聚和工業地域的形成

(1)導致集聚的主導因素: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廉價勞動力;資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規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① 可以加強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

② 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

③ 共同利用工業區的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節約生產建設投資;

④ 有利于集中處理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

2、工業分散和工業地域聯系

(1)工業分散的原因:為了充分發揮不同地方的區位優勢(如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尋找最佳區位)。

(2)工業分散的條件:① 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方式——方便、快捷、廉價;

② 現代化的通信技術和手段——世界的“同時性”。

六、傳統工業區

1、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傳統工業區多在豐富的煤、鐵資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我國鞍鋼發展的條件:煤鐵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我國寶鋼發展條件:交通便利、市場廣闊(鐵礦石主要從澳大利亞、印度等國進口)

2、存在的問題:① 以重工業為主,生產結構單一;

② 原料、能源消耗量大,運輸量大,經濟效益下滑;

③ 環境污染嚴重等。

3、解決措施(以德國魯爾區為例)

(1)調整經濟結構: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和鋼鐵工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

(2)發展科技:發展科技,促進旅游,繁榮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

(3)優化環境:消除污染,植樹造林,美化環境

4、資源枯竭型城市(工業區)的轉型:對于資源枯竭型城市來說,城市的發展歷程和城市資源(無論是礦產、土地和人力資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條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點進行經濟轉型。如山西大同轉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游、煤炭的深加工和新興工業,河南平頂山的轉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發展鹽化工。

5、我國四大工業基地

特色

有利條件

不利條件

遼中南地區

重工業基地

煤鐵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水資源缺乏

京津唐地區

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豐富的鐵、石油、海鹽資源,便利的交通,靠近山西能源基地,統一的電網

水資源缺乏

滬寧杭地區

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歷史悠久,工業基礎雄厚;交通便利;雄厚的技術力量;豐富的資源

常規能源資源缺乏

珠江三角洲地區

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靠近港澳,僑鄉,易吸引外資;經濟特區開發早,有技術和管理優勢;勞動力豐富

常規能源資源缺乏

七、新興工業區

1、主要新興工業區:美國“硅谷”、日本“硅島”等。

2、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科技發達、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機場)、環境優美

八、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大氣的影響:工業廢氣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氣污染。

(1)全球氣候變暖:大量燃燒礦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使大氣中CO2濃度升高

(2)酸雨:燃燒煤炭排出大量SO2所致。我國——硫酸型酸雨,發達國家——硝酸型酸雨

(3)臭氧層破壞:廠礦企業、家庭等使用冰箱、制冷設備等,排出大量氟氯烴。

(4)光化學煙霧:汽車尾氣排放出的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在紫外線的作用下,會發生光化學反應。

★ 治理思路: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量——

① 改善能源消費構成:開發利用水能等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太陽能、核能等新能源。

②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

③ 減少有害物質排放:綜合利用,清潔生產,達標排放,尋找替代品

2、水污染:工業廢水的任意排放造成水體污染——重金屬污染、水體的富營養化

3、固體廢棄物污染

九、生產活動中的地域聯系——包括交通運輸、通信、商業貿易等

1、重要性:溝通不同地域之間的聯系,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動。

①政治意義——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進民族團結;有利于鞏固國防安全。

②經濟意義——促進資源開發,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促進商品生產和流通,促進經濟發展。

2、主要運輸方式:鐵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

3、通信:包括郵政(傳遞信件、物品等)和電信(傳遞聲、像、圖等,包括電報、電話、互聯網)。

4、商業中心形成的條件:①穩定的商品來源區,②穩定的銷售區,③交通發達。

十、交通運輸布局

1、主要區位因素:經濟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災害等);技術因素

★ 線路的總體走向決定于經濟因素,而某一段的具體走向可能取決于地形、地質或技術條件。

2、區位因素變化:過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隨著科技進步,經濟因素越來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水域條件(航行條件,停泊條件),陸域條件(筑港條件,腹地條件,以城市為依托)

4、機場建設:①要有平坦開闊、坡度適當的...

4、機場建設:①要有平坦開闊、坡度適當的地形,以保證排水;②要有良好的地質條件,以保證地基穩定;③要避開低濕地點;④與城市保持適當距離:用地廣、城市有煙幕等。

5、公路建設:①平原地區:少占好地,避開沼澤地,處理好與農田水利設施和城鎮發展的關系。

②山區: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彎曲,山谷中的道路應避開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條件,避開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復雜的地段。

十一、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和商業網點的影響

1、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

(1)交通運輸與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開展商貿活動,通常會形成較大的居民點。

(2)交通運輸與聚落空間布局

①不同運輸方式對聚落空間布局的影響:南方以水路交通為主,聚落臨水布局

②不同環境對聚落空間布局的影響

★北方地勢平坦開闊,聚落多呈團塊狀,形態比較規則,道路呈棋盤式。

★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區,聚落沿河流、鐵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態呈帶狀。

(3)交通運輸與城鎮分布:河流航運的起點、終點、與其他交通線的交點處常形成城鎮。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如運河航運地位的變化與揚州的興衰、城市中心的遷移。

2、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的影響

(1)交通運輸對商業網點的影響: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運輸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的影響

★隨著高速公路的發展,許多商業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結合部。

★隨著交通運輸和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出現各種類型的專業化市場、超市、連鎖店等。

★隨著城市交通的改善,人們出行范圍擴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購物休閑中心誕生。

★電子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網上購物、電子商務、無人售貨等得到發展。

第四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一、人地關系思想發展的歷史演變:

1、崇拜自然——采獵文明——人與自然是恐懼與依賴的關系;

2、改造自然——農業文明——人對自然的依附性大大減弱,對抗性增強;

3、征服自然——工業文明——人地關系全面呈現不協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謀求人地協調——當今社會——人口、資源、環境和諧發展

二、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

★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①可再生資源:關鍵在于“合理開發”——控制開發強度,保護和促進更新

②非可再生資源:關鍵在于“合理利用”——節約和綜合利用,尋找新的代替品

2、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人口壓力、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

(1)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消耗資源的速度超過其再生速度;

(2)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

★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比發達國家嚴重,原因是:①環境承受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②經濟技術水平低,沒有足夠的能力進行環境保護;③發達國家將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三)主要環境問題——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1、環境污染:

(1)大氣污染:全球氣候變暖、酸雨、臭氧層破壞——污染源:工業生產、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氣候變暖——

★主要溫室氣體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樹造林能減弱氣候變暖的趨勢。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耕地減少,風暴潮和鹽堿化加劇。

中緯度地區——蒸發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擴大,農業種植面積縮小。

②酸雨(霧、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5.6的大氣降水。

★危害:對水體,對土壤,對生物,對建筑物的影響。

③臭氧層破壞

(2)水污染:工業廢水;農業污水(來自農藥、化肥);生活污水(各種洗滌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體廢棄物污染:工業垃圾、農業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氣、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響衛生傳播疾病

★處理:分類回收、綜合利用;填埋;堆肥(發酵、高溫殺菌);焚燒(發電)等

2、生態破壞:破壞生態平衡——生物物種減少、森林和草原破壞、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種銳減

①現狀: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的程度越來越快。(大規模的物種滅絕發生在熱帶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經濟方面—為人類提供食物、木材、工業原料等。

②生態方面—促進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構成生命支持系統。

②原因:亂砍濫伐、過度捕獵、環境污染。(外來生物入侵也能導致物種滅絕)

③危害:生物多樣性破壞,食物鏈斷裂,使生態平衡失調。

(2)森林資源破壞——森林被稱為“地球之肺”,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

森林面積減少的原因:砍伐、開荒、開礦、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氣污染

(3)濕地減少——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

①濕地的作用:經濟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運、養殖、旅游、灌溉等

生態作用——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蓄洪防旱、調節氣候

(濕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機物,不參與大氣CO2的循環,成為炭庫,可緩解“溫室效應”)

②濕地減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導致泥沙沉積;引水灌溉導致入湖(沼澤)水量減少;圍湖(海)造田,使湖泊、灘涂面積縮小;水體富營養化,使濕地功能減弱甚至喪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現:耕地、林地、草地、濕地縮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②主要分布地區:干旱、半干旱、半濕潤地區

③西北沙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氣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疏松;多風(暴雨、鼠害等)

★人為原因:人口激增導致過度農墾、過度樵采、過度放牧、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④防治的主要措施:

Ⅰ.控制人口數量:有利于緩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生態系統

Ⅱ.生態恢復和建設: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風固沙

◇綠洲地區:封沙育草(外圍);植樹造林(前沿);建立農田防護林網(內部)。

◇在缺乏水源的地區:利用柴草等材料,在流沙地區設置沙障,固阻流沙。

★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合理配置農林牧業:植樹種草,合理放牧,退耕還林還草

★多途徑解決能源問題:如開發新能源,營造薪炭林、興建沼氣池、推廣省柴灶等。

Ⅲ.合理利用水資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術,推廣節水農業;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資源,既考慮上、中游的開發,又考慮下游的生態保護。

(5)土壤次生鹽漬化

①分布(我國):華北平原、東北平原以及綠洲上(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區)。

②次生鹽漬化的成因:人為方面:耕作技術落后,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

自然方面:氣候干旱,蒸發旺盛,鹽分易在地表聚集

三、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2)可持續發展內涵——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3)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的原則:

①     公平性原則:同代人之間、代際之間、人與動物之間、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公平。

②     持續性原則: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

③     共同性原則:地球是一個整體,地區性環境問題往往會轉化為全球性問題。地區的決策和行動,應有助于實現全球整體的協調。

(4)清潔生產:評估產品對環境影響的傳統方法只把焦點放在末端處理上。清潔生產則從原料開采——生產——消費——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

四、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1、  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要性:

④     龐大的人口壓力:

⑤     資源短缺令人擔憂:人口壓力大、經濟迅速發展和資源利用率低。

⑥     深刻的環境危機:環境污染從城市迅速向農村蔓延,生態破壞范圍仍在擴大。生態極危機區分布于東部地區,這里人口密集、經濟發達,人類活動頻繁。

2、  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框架:193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

3、  生態農業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留民營村建設生態農業的措施:

①     調整農業結構:由單一的種植業調整為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

②     開展綜合利用:以農畜產品為中心,發展飼料加工廠和食品加工廠。

③     廣開源流,開發利用新能源:沼氣的利用——原料來源于秸稈、人畜糞尿,沼液、沼渣還田或養魚。(理解留民營村農副產品綜合循環利用圖)

地理必修3主要考點

●區域和區域差異

考點

詳解

區域的含義

l         是指地球表面的某空間單位,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根據一定的指標方法劃分的空間單元,這些空間單元之間的界線有明確的,也有過渡性質的。

區域差異

1、區域之間有明顯的差異性,運用區域比較法研究;區域內部有整體性,運用綜合分析法研究;

2、區域比較的方法:(附表在后)

區域比較的方法

大項

小項

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

1、緯度位置;2、海陸位置;3、相鄰關系

氣候

1、氣溫特點;2、降水特點;3、氣候類型概括;4、特殊氣候現象。

地形

1、地形單元;2、地勢特征;3、主要地形類型;4、特殊地貌景觀。

水文

1、主要河流水文特征;2、主要湖泊水文特征;3、其他濕地水文特征。

植被動物

1、地帶性植被;2、典型動物;3、特殊物種。

土壤

1、地帶性土壤;2、特殊的非地帶性土壤;

自然資源

1、  土地資源 水資源 氣候資源 生物資源 礦產資源等資源構成;

2、  資源優勢及其問題;

人文地理特征

人口民族民俗

1、人口規模及密度;2、人口分布;3、民族。

語言及文化

1、語言種類;2、宗教信仰;3、民俗文化;4、現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動。

生產活動

1、  農業(作物、熟制、農業類型、在世界農業地域分工中的地位、農業區、農業區位條件);

2、  工業(工業部門構成特征、工業區位條件、工業區及其重要工業城市)

其他

其他具有明顯區域特征的地理事物。

中國的區域差異

東部季風區

西北干旱半干旱區

青藏高寒區

地形地勢

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平原、丘陵、盆地、山地相間分布在二、三級階梯上

海拔多在米左右,以高原、盆地為主,位于我國第二級階梯上。

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以高原、盆地為主,位于我國第一級階梯上。

氣候

季風氣候顯著,風向、降水、氣溫明顯隨季節變化。雨熱同期,溫暖濕潤

深居內陸,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降水量少,日溫差和年溫差都較大。

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氣溫低、風力大,河谷地區氣候垂直變化顯著。

水文

河流湖泊眾多,河流多自西向東流入太平洋,河水和地下水的補給雨水為主。

多數為內流河,湖泊以咸水為主,山地冰雪融水是主要的水源補給形式。

內流區與外流區兼備,高山湖泊眾多,山岳冰川成為眾多大江大河的源頭。

植被、土壤

以森林和森林草原為主,有大量的農作物和人工林植被,森林植被發育土壤

從東到西依次出現森林、草原、荒漠和戈壁。土壤層稀薄,有機質含量低。

高寒荒漠廣布,水分條件稍好地區有高山草甸、灌叢和山谷森林。凍土廣。

區域分異主導因素

隨緯度位置變化的氣溫是該區內部自然區域變化的主導因素。

距離海洋遠近而變化的干濕狀況,是該地區內部自然地域變化的主導因素。

隨海拔高度而變化的垂直地帶性是決定該地區內部自然地域變化的主導因素。

●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基礎知識與原理

一、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1.    背景:自然資源的區域分...

1.    背景:自然資源的區域分布是不均勻的,存在明顯的資源富集區和資源貧乏區。另一方面,區域間的經濟發展水平也不平衡,各區域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該區域所賦存的自然資源往往不匹配,因此,為了適應區域發展與自然資源供給的平衡,就必須進行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資源的區域分布不均和供需矛盾是導致資源跨區域調配的根本原因。

延伸閱讀
搜索教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河市| 马尔康县| 蒙自县| 重庆市| 孝昌县| 尖扎县| 桂平市| 河西区| 黑龙江省| 徐汇区| 郓城县| 库尔勒市| 嘉祥县| 稷山县| 乐昌市| 泽州县| 麻栗坡县| 杭锦旗| 西安市| 上杭县| 温泉县| 内江市| 唐山市| 沙坪坝区| 喀什市| 夏津县| 邵武市| 涡阳县| 祁阳县| 新安县| 道真| 临汾市| 巧家县| 南郑县| 柞水县| 阳春市| 华池县| 会昌县| 电白县| 阿坝县| 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