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4-08-02】
篇1: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很多家長雖與孩子朝夕相處,卻對他們并不了解。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就很難有效地引導孩子成長為自己所希望的人。父母可以通過培養與孩子共同的愛好來達到溝通與交流的目的,如與孩子下棋、一起聽音樂、看球賽、游泳等。平時下班要經常與孩子談天說笑,以培養情趣,共享歡樂。父母首先得親近孩子,取得他的信任,他才能傾訴自己的想法,這是自然而然的。
親子溝通
父母自己不也是如此嗎?只有被認為是最親近的人,自己才愿意毫無顧忌地敞開胸懷交談。
要取得孩子的信任,首先一定要以信任的態度對待他。平時與他的相處大部分時間應當輕松愉快,和他進行朋友式的談心與游樂,也可以打鬧和開玩笑,讓家庭充滿幽默和情趣。
與孩子說話時,應當以信任親切的目光看著他,讓孩子說話時看著自己。因為目光的接觸本身就是一種交流。
有一個7歲的孩子,剛從奶奶家回到家長身邊,有一天,母親炒了一盤雞蛋,端到桌子上,接著進廚房繼續炒別的菜,等母親再次來到桌旁時,孩子已把雞蛋吃得精光。
但媽媽并未責罵他,只對他說:“家長都還沒有吃,你怎么可以一個人把雞蛋都吃光了呢?”
孩子不吭聲,卻在一旁悄悄掉眼淚。
母親問:“你這孩子怎么這樣,我又沒訓斥你,你還哭?"
經詢問才知道,他在奶奶家里時,吃得越多,奶奶越高興,多吃點兒,奶奶還表揚呢,從沒有告訴過他,別人沒吃的時候,自己不能都吃完。
母親告訴孩子后,孩子從此便知道了做事還要為他人著想。
親子關系
父母若一味責怪而不與孩子溝通交流,只能讓孩子徒受委屈而又得不到教育,對于年齡大的孩子更是如此。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考慮事情,都是十分單純、幼稚的,這時父母切不可妄下結論,輕視或嘲笑他,而是應該認真聽他的想法,與他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讓他自己先說,父母再加以評論與引導,著重對事態的現狀,進行一些得失利害的分析,鼓勵他自己去面對與戰勝挫折。
孩子說出了心里話,盡管有時很荒唐,父母也不可取笑,更不可妄加指責。父母要允許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意見家長是重視的。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做錯事,說錯話,語重心長地耐心開導,讓他真正知道自己的錯誤所在。
家長與孩子談話時,既要抱平等的、朋友式的態度,又要滿懷作為家長的慈愛。要改變孩子,首先要改變自己。
篇2: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您走進過孩子的內心世界嗎?
您的教育方式適合孩子嗎?
您嘗試過借鑒國外的教育方式嗎?
中國的父母與國外的父母在教育方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生活中,看看周圍的父母是怎樣教育孩子的,就會明白:中國的父母仍舊使用陳舊的教育方式。
在孩子需要獨立的時候仍舊溺愛,在孩子該受到批評的時候卻不夠重視。下面來了解一下美國父母和中國父母在教育方式上存在哪些差異吧:
美國父母與中國父母教出的孩子,個性和行為上存在很大的差異:
美國的孩子:1、總體體格健壯。2、活潑開朗。3、抗壓性強。4、獨立性強。5、主動性強。
中國的孩子:1、相對體格瘦弱。2、靦腆乖巧。3、自我保護意識強。4、對父母的依賴性強。
而現在中國的父母大多數把孩子捧在手心,萬般呵護,換回的只是孩子的不尊敬,甚至是白眼。父母和孩子的愛為什么不能平等互換?這成了父母們不愿提及的心結,久久縈繞在心頭,直至從疑惑變為心病。
其實,這正是愛泛濫的“后遺癥”,太多的愛使孩子變得無情及自私。
到底該怎樣塑造新一代的孩子?讓他們德、智、體全面發展呢?父母在孩子的一生中應該始終充當“雕玉師”的角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禮。”孩子就像是一塊圓潤的璞,如果你精雕細琢,他就會成為藝術品,放射出熠熠生輝。反之,則不會成才。
怎樣和孩子進行親子溝通?
下面是智擇優小編在一所中學進行的問卷調查。這個調查結果希望能引起家長注意:
1、你認為父母理解你嗎?
2、你有苦惱和困惑會對誰講?
3、你認為最不能容忍父母的是什么?
4、當你的考試成績不理想時,父母會如何對待?
5、你最想對父母說的話是什么?
多名初中生接受了問卷調查,問卷調查的結果令人深思。
許多學生都回答了“當你考試成績不理想時,父母會如何對待你?”這一問題,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家長面對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時,都不能以客觀的態度去對待,取而代之的是發火,甚至是動手打孩子。不能平心靜氣與孩子坐下來溝通共同分析成績不理想的原因。
初一學生蒙雨說道:如果我考試成績不理想,被爸爸媽媽知道了,他們肯定會陰沉著臉。這對我自尊心的殺傷率是100%!我又是女孩子,經常為此而哭鼻子。
初三學生明明寫道:我最不能容忍父母對我藐視的態度。那時候我就想對他們說,你們有沒有考慮過我的自尊心?你們以為我不想考好嗎?
很多學生覺得父母過于在意他們的學習成績,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孩子都盼望父母能尊重他們。在回答“最不能容忍父母的是什么?”這個問題時,孩子們也給出了答案:
不能容忍父母太多的嘮叨。
學生萱萱說道:我的父母總是把我當成還沒長大的小孩子,不管什么事,他們總要沒完沒了地嘮叨。父母愛嘮叨,其實是對我的不信任。請你們不要把說過的話重復幾遍,這樣我很煩。
怎樣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
我和父母有“嚴重代溝”。
學生朗坤說道:我一旦有了苦惱和困惑,便無處可說,我只好默默地對自己說。
學生雅怡說道:在我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多么希望父母像我的朋友一樣,勸慰我。
幾乎所有接受問卷調查的學生都對父母在生活上無微不至的關愛表示了感激。但有不少孩子提出:只有關愛是不夠的,父母對他們的理解比什么都重要。
李浩是接受調查學生中說話比較極端的一個,他憤憤地說道:“爸媽根本不了解我!我已經長大了,內心世界也逐漸變得復雜了,可他們還把我當3歲小孩子哄。他們根本不懂得‘理解’兩個字的含義!我不相信任何人,不會!不會!我會把苦惱、怨恨對自己傾訴,像一塊海綿般慢慢吸收掉。”
小小的孩子竟用如此憤慨的語言來表述自己內心的想法,這一切的成因都值得做父母的去深思了。
孩子走怎樣的路,都是父母引導的!不要因為自己對孩子片面的教育方式,而剝奪了孩子成為“好孩子”的機會!經常和別的父母交流教育經驗,了解每個孩子不同的個性特點以及相同的年齡階段都會經歷的事情。總結教育經驗,防止個人獨斷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引向歧途。
教育也是一門學問,父母們要不斷地去學習和積累教育驗。始終以正確的教育方式來對待孩子。這樣孩子才能健康、茁壯地成長。只要虛心借鑒優秀的教育經驗,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那么,父母自己就可以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篇3: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怎么說,孩子才會聽、才愛聽,是困擾我的一大難題。按理說,學中文出身的人,擺事實講道理、深入淺出循循善誘是咱的強項。可惜,在三歲多的小女兒面前,我卻屢嘗敗果。我娓娓道來,女兒權當故事聽;我怒目橫眉嚴厲地批評,女兒或淚如雨下沉默不語,或還我以橫眉立目,一副永不低頭的倔強模樣。為此,我只能求助于先生。
“你放心吧,一準兒教她言聽計從,乖乖就范。”先生胸有成竹。
豐盛的飯菜擺了一桌,小姐倆還在專心致志地演繹著“恐龍大帝國”的故事。“軒軒、凝凝吃飯啦!”我三催六請,她們依然無動于衷。
“報告國王,如果現在我們不飽餐戰飯,那么等三角龍它們進攻我們的時候,就來不及了。我們肯定會輸給它們的。”先生誠惶誠恐地啟奏。“對啊,王后快去吃飯吧。”女兒連忙拉著妹妹洗手去了。“怎么樣?擒賊先擒王!”先生得意洋洋地說。我不得不承認:用孩子樂于接受的方式與她們溝通是他的長項。
“我想看《藍貓3000問》。”
“不行,我要看《加菲貓》。”凝凝喊,軒軒鬧,公公婆婆想看的節目看來又要泡湯了。我急忙制止小姐倆,說:“今天晚上,你們也該讓爺爺奶奶看會兒電視節目了吧?這臺晚會是爺爺奶奶特別想看的,你們也要懂得替他們想想啊。”
“可是,可是……”小姐倆理屈詞窮,卻又心有不甘。
“我有一個好主意,你們看好不好?軒軒用爸爸的筆記本玩娃娃丫丫的游戲,凝凝用電腦看藍貓。好不好?”
“好啊!謝謝爸爸。那爺爺、奶奶你們好好看電視吧。”歡歡喜喜各得其所,先生告訴我:“與其說服她們必須放棄,不如引導她們做一些感興趣的事情。”
“媽媽,我不要扎針,不要抽血。”女兒忽然發起高燒來,我們帶她到醫院做例行檢查。“你不是美猴王嗎?孫悟空天不怕、地不怕,還怕疼啊?”先生連忙啟發女兒。原來,女兒生性活潑好動,在家中每每以“美猴王”自居,自認為無所不能。女兒聽后,皺著眉頭想了想,點點頭說:“好吧!”她把手指伸進化驗室的小窗口,說:“阿姨,你抽吧,我可不怕疼。”化驗室的醫生笑著鼓勵她,說:“你是一個真正的美猴王!”
“我不喝藥。”女兒連踢帶推地不肯吃藥。“這不是藥,這是我特意為大王煉制的仙丹,可以幫助你恢復體力、增長本領。”先生屬猴,被她視為花果山上的小嘍羅。“好吧,那要爸爸喂。”
“報告大王,我來也。”于是,女兒連眼睛都沒眨一下地就一飲而盡。 這一幕幕情景,不禁令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時光。小的時候生性頑皮的我總是喜歡“闖禍”,母親見我屢教不改,就會祭出她的法寶 用笤帚打。每當母親打我的時候,我就把自己想象成少年英雄劉胡蘭。劉胡蘭連鬼子的鍘刀都不怕,怎么能怕一把小笤帚呢?想到這里,我情不自禁地笑了。看來,孩子們生活在自己充滿想象的童話世界里,他們喜歡扮演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并且愿意為此而付出努力。我們做家長的就應該善于因勢利導,尊重孩子合理的幻想,多關注他們、鼓勵他們,幫助他們扮演好自己心目中的榜樣。這也不失為一個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篇4: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孩子總是有無數個問題,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而作為父母,此時應該重視孩子提出的為什么,不厭其煩地耐心解答。因為這是孩子探求了解外部世界的表現,也是向孩子灌輸知識的好機會。
父母都能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么”認真對待,卻很少有反過來問孩子一句“為什么”,對孩子表現出的不合常規的行為往往不夠耐心,不夠關心,不去探求造成這一行為的深層原因,只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去干涉。其實作為父母,更應該保持一顆童真般的好奇心,對孩子莫名其妙的舉動表現出足夠的好奇,常問孩子一句“為什么”,這遠比孩子問一句“為什么”顯得更為重要。如果沒有回答孩子的一句為什么,孩子最多是遲知道一點知識,但如果我們沒有多問一句為什么,有可能傷害到孩子的心靈,那將是無法彌補的損失。
臺灣作家張曉風寫過一篇優美的小文《那夜的燭光》,可以作為有益的啟示帶給我們思考。
臨睡以前,女兒赤腳站在我面前說:
“媽媽,我最喜歡的就是臺風。”
我有點生氣。這小搗蛋,簡直不知人間疾苦,每刮一次臺風,有多少屋頂被掀跑,有多少地方會淹水,鐵路被沖斷,家庭主婦望著幾元錢一斤的小白菜生氣……而小女孩卻說,她喜歡臺風。
“為什么?”盡力壓住性子。
“因為有一次臺風的時候停電……”
“你是說,你喜歡停電?”
“停電的時候,我就去找蠟燭。”
“蠟燭有什么特別的?”我的心漸漸柔和下來。
“我拿著蠟燭在屋里走來走去,你說我看起來像天使……”
那是許多年前的事了吧。我終于在驚訝中靜穆下來,她一直記得我的一句話,而且因為喜歡自己在燭光中像天使的那份感覺,她竟附帶的也喜歡了臺風之夜。一句不經意的贊賞,竟使時光和周圍情境都變得值得追憶起來。那夜,有個小女孩相信自己像天使;那夜,有個母親在淡淡的稱許中,制造了一個天使。
相信很多讀者讀后都會有一絲慶幸,慶幸這位母親壓住性子多問了一句“為什么”,于是一個天使誕生了;如果這位母親不夠耐心,沒有去問為什么,而是不由分說地壓制下孩子的話,就將扼殺掉一個天使。
孩子無論做出什么讓大人匪夷所思的舉動,對孩子來說,都會有他們簡單的理由和單純的想法,我們不能站在成人的角度和高度來看待和分析,而應該蹲下身子站在孩子的視角去觀察和思考,孩子所想要表達的是什么,耐心探究孩子心靈深處的東西。
比如,父母經常會遇到生病不愿打針的孩子,如果我們多問一聲為什么,有些答案可能不會是“怕疼”那么簡單,父母很少陪伴的孩子可能會說,不想治好病,因為生病的時候父母都可以陪著他;挑食的孩子不愿吃某種蔬菜,很可能是因為這種蔬菜給過他什么觸動;到睡覺時間還不上床的孩子,可能是等著送你一件他親手做的禮物……這些都是需要通過我們多問一聲為什么來獲得的,如果沒有那一聲耐著性子的為什么,而是簡單粗暴地去喝斥,去糾偏,我們很可能就失去了生活中的一些感動和童真。
多問孩子一句為什么,認真傾聽從他們心里發出的童真的聲音,我們的生活中就會多一些出其不意的感動。
篇5: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專家說道:沒有隱私的孩子從發展的角度看是很難形成獨立人格的,況且,父母的“窺視”一旦被孩子發現,往往會產生信任危機。為此專家建議父母注意以下幾點:
一、經常與孩子交流思想。父母子女間加強思想交流不僅可以讓父母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與動機,也可以使孩子體諒父母的苦衷,學會為父母分憂解難,并承擔一部分家庭責任。
二、學會觀察子女。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言為心聲......孩子的語態、動作或多或少可以反映出孩子一定的思想。同時,課本、作業本、聽課筆記本上的涂涂畫畫也是孩子心靈的獨白,父母可以從中了解到不少信息。更重要的是父母應該有意識地觀察孩子經常交往的朋友。
三、擴大信息來源。經常到學校走走,向班主任老師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怎樣,與同學相處怎樣,能不能接受老師的教育等等,這些信息通常可以比較全面地反映孩子的思想狀況。
為了盡快地糾正孩子的缺點與錯誤,必要時還可以和孩子朋友們的家長建立了聯系,這樣不但可以了解孩子的思想與行為,還可以比較好地讓孩子擁有隱私權,讓他的人格更健康的發展。
篇6: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俗話說,至樂無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當孩子一出生,我的腦子里第一個問提就是:我該怎么教育他。我已經被耽誤了前半生,可不能再耽誤我孩子的一生。帶著這個問提,一直苦苦的搜尋著。談論對孩子教育的心得,經驗。從正反兩面的例子,從傳統教育到現代教育。。。。。。真的是心想事成,我如獲至寶,欣喜若狂!
確實,首先要與孩子成為朋友,走進他的內心世界,不要用父母現在的年齡,經驗,來評判孩子的是非標準,而是要讓自己回到孩子的年齡階段,重新伴隨著他一起成長,在這個過程中,對他教育,引導,這樣才會有傳統意義上的父子關系,而非當今社會的父子關系。
第二,是對孩子的尊重。現在的孩子是打不服的,只有無限的關心,呵護,引發他的善心,孝心,才會順順利利,茁壯成長。最主要,不要將父母的價值觀,夢想,強加給孩子。
第三,孩子的生存能力最重要。學會經濟。學會當家。面對竟爭。學會獨立。面對人生低谷,挫折。面對社會中的種種陷井,都要能從容面對,培養生存能力至關重要。
第四,信任孩子。信任他,他就能做到,就會無話不說,真正走進他的內心世界。這樣,家庭責任,社會責任,都培養起來了。早戀,不聽話,等一切問提都有辦法解決,一句話,慈愛入骨,孝心會讓孩子堅守原則,堅守道德底線。
最后是成長的氛圍,古有孟母三遷,昔有范仲淹的母親,面對人生的挫折,仍教范仲淹發達后要照顧受難的人,今有美夢老師與諸位家長的殷勤奉獻。母親教育孩子這是天下安定最重要的力量,唯有好的母親,好的太太才能出圣賢人,出君子,造福社會。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岳老師 尚無職稱等級
- 印教員 美國新英格蘭音樂學院 小提琴演奏
- 肖教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人工智能
- 劉教員 吉林師范大學博達學院 小學教育
- 金教員 北京郵電大學 公共事業管理
- 卓教員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金融學
- 馬教員 中國傳媒大學 廣告學
- 譚教員 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 漢語言文學
- 付教員 商洛學院 護理學
- 張教員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