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攀比式教育中那個“別人家的孩子”走下神壇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18-05-14】
不少父母對于子女“教育上的那點事”放不了假。有時候,在車站,在餐館,不經意間聽聞一席席“父子談”“母女談”,發現一個有趣現象:溺愛的父母,卻往往用虛無縹緲的“別人家的孩子”的“完美”,來“打擊”自己的孩子。
這是否也可稱之為一種中國式“攀比+激勵”教育?這個“別人家的孩子”,真應該快快讓他走下神壇。
其實,可以想一想,不少父母嘴里的“別人家的孩子”,是怎樣的形象呢?他其實是一連串的“符號”、一連串的名詞:孝順、整潔、聰明等等,但就是和一個活生生的人“靠不攏”、沾不上邊。我們很容易就會進入“人比人”的怪圈。在這個怪圈里,我們比的往往就是“符號”,而不是鮮活的生命源頭。
十全十美的“別人家的孩子”,注定總有走下神壇的那一天。大家還是仁慈一點,不要讓他在神壇上呆得太久,不要太“難為”他。
我一直記著一位小朋友說過的一句話。那時候,他還小,說這句話,可能是無意識的。但小孩的話,我們永遠要記住,常常是“天啟”,是可珍重,可寶貴的。那是在一個豪華商場里,有一棵擺放在那里供裝飾用的樹。那位小朋友看了一眼,認真地說,“那是假的”。大人問,為什么。他說,因為它沒有蟲洞。
這話說得太好了。真正鮮活的生命,往往是和缺點、是和“怪癖”緊密聯在一起的。完美得沒有一點“破綻”的事物,我們最好遠離它。因為它是假的。就像一位思想家說的,對于沒有“怪癖”的人,我們應該敬而遠之。因為,“完美”有時候意味著可怕。中國美術史上有一個著名的典故:人物畫怎樣才算完美,是畫出了人物的“頰上三毫”。有時候,“不完美”恰恰是完美。
為人父母,愛子女是一種天性。把“別人家的孩子”理想化的背后,其實是每一個父母在心目中為自己孩子高懸的一幅“理想圖畫”。這可以說是父母的愛。但有時候這種愛,讓孩子有點“消受不起”。
當“別人家的孩子”走下神壇的時候,活生生的、真實的子女,也就同時走進了父母的心?傆幸惶欤改笗,自己的孩子永遠是“這一個”,是其他的孩子永遠無法替代的。
搜索教員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楊教員 長春師范大學 數學專業
- 張教員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網絡與新媒體
- 叢教員 北京印刷學院 視覺藝術與出版設計
- 肖教員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電子信息工程
- 任教員 北京交通大學 新聞傳播
- 白教員 中央民族大學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 趙教員 中國人民大學 工商管理類
- 周教員 中央民族大學 應用統計
- 高教員 上海理工大學 英語
- 劉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