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后孩子去哪兒?一位家長的親身經歷與學校的務實做法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10-01】
每天下午三點半,鈴聲一響,孩子們背著書包涌出校門,而很多家長還在路上。公交車還沒到,工作沒結束,老人又不方便接,孩子一個人在家不放心,送托管班又怕質量參差——這是很多家庭的真實困境。
我兒子上三年級那年,學校開始推行課后服務。起初我也猶豫:是不是變相補課?會不會增加負擔?但看了學校的安排,心里踏實了。
學校沒在課后講新課,也沒布置額外作業。一二年級的孩子,下午四點后是手工課、繪本閱讀、拼圖游戲,老師帶著他們做紙飛機、折千紙鶴,講《小王子》里的小狐貍,孩子們笑得眼睛都彎了。我女兒在一年級,回家總說:“媽媽,今天我和同桌一起做了個會動的小兔子,老師說這是‘專注力訓練’。
”我沒聽過這個說法,但我知道,她放學后沒再哭著喊“好無聊”。
三到六年級的安排更清晰:前四十分鐘寫作業,老師輪流巡視,有不會的題當場問,不用等回家。作業寫完,有閱讀時間,圖書館開放,學生可以挑自己喜歡的書看。每周三下午是興趣小組,有人去畫畫,有人練書法,有人學簡單的編程入門,用Scratch做個小動畫。這些都不收費,也不強制,全憑孩子興趣。
收費方面,學校貼了通知:每天兩節課,每課時兩元,一個月最多八十元。錢打到對公賬戶,每月公示收支,連一張打印紙的費用都列得清清楚楚。有家長問:“為什么這么便宜?”校長說:“不是賺錢,是解決問題。”
最讓我感動的是安全安排。有個周五,我加班到六點,電話里說“可能晚到十分鐘”。沒想到,孩子沒被鎖在空教室,也沒被趕出校門。學校在大門邊設了“安心屋”,有兩位老師值班,備了熱水、小點心,還有幾本漫畫書。孩子說:“老師陪我看了《昆蟲記》的插圖,還問我喜歡螞蟻還是蜜蜂。
”我到校時,他正把一只紙折的蜜蜂遞給我,說:“這是送給你的。”
不是所有家長都能準時接孩子。有的是快遞員,有的是護士,有的是單親家庭。學校沒責怪,也沒一刀切。他們給經常晚接的家庭發了提醒卡,上面寫著:“您辛苦了,我們等您。”還組織了家長護學崗,輪流值勤,門口有老師,有家長,有保安,三重保障。
我曾問過班主任:“你們每天多干一兩個小時,圖什么?”她笑了笑:“圖孩子們不孤單。圖家長能安心上班。圖放學后的時光,不只是等,而是有內容。”
這學期,我看到孩子寫作業的效率提高了。不是因為他被逼著寫,而是因為他在學校就完成了,回家有時間吃飯、聊天、看一會兒動畫片,甚至自己洗襪子。他不再因為作業拖到十點而崩潰,我也不再因為催作業而吵架。
學校沒說“提升成績”,也沒吹噓“全面發展”。他們只是把放學后的空檔,填上了能摸得著的東西:一本打開的書,一支畫筆,一個安靜的角落,一個愿意等你的人。
有家長說:“現在孩子回家都不吵著要手機了。”我信。因為他的課后時間,已經被真實的人、真實的事、真實的安靜填滿了。
我們不需要完美的教育,只需要不缺位的陪伴。學校沒做超綱的事,沒搞題海戰術,沒收額外的錢,也沒把課后服務變成第二課堂。它只是在孩子和家長之間,搭了一座小小的橋。
這座橋不華麗,但結實。它讓一個母親不必在下班路上焦慮,讓一個孩子不必在空房間里害怕,讓一個家庭不必在時間的縫隙里跌倒。
我見過太多教育創新,包裝得天花亂墜,最后變成負擔。而這個課后服務,簡單、透明、有人情味。它不承諾改變命運,但它實實在在地,讓每天的傍晚,多了一點溫度。
如果你也曾在三點半的校門口猶豫過,如果你也曾為接孩子而請假、遲到、求人幫忙——也許你該去看看,你孩子學校有沒有這樣一座橋。它不響,但很暖。
沒有口號,沒有數據,沒有承諾。只有老師多留的一小時,和孩子多出的一份安心。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陳教員 貴陽學院 漢語言文學
- 吳教員 北京大學 藥物制劑
- 張教員 中國農業大學 土地科學類
- 夏教員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經濟學
- 梁教員 重慶科技大學 應用化學
- 冉教員 清華大學 應用經濟學
- 孫老師 大學講師 應用經濟學
- 鄭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 蘇教員 華中科技大學 公共管理
- 蔡教員 北京郵電大學 電信工程及管理